书评丨梁衡《千秋人物》: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

半岛都市报 2024-05-20 14:01:11

□李恒昌

梁衡先生在《张闻天:一个尘封后却愈见光辉的灵魂》一文中开宗明义:“从来的纪念都是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收录《千秋人物》中的文章,虽然为政论性人物散文,但多数带有一定怀念的性质,自然也呈现出其所倡导的“盘点”与“再现”的行文特征。作者以其独特的文笔,将那些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像一座座精神的高塔照耀我们不断前行的路途。

读《千秋人物》,数风流人物,如“仰望高山”,亦如“谛听大河”。在梁衡先生构建的历史大厦里,矗立着诸多伟大而光辉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身后,在历史的深处,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一如历史长河里的朵朵浪花,放射着独特的光芒,奔腾着、歌吟着,流进我的心田。这是我读这本书获得的最大感受。

《千秋人物》作为历史人物散文,涉猎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当代著名政治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张闻天、瞿秋白,也包括古代历史名人诸葛亮、陶渊明、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林则徐,甚至还包括外国名人卡尔·马克思、居里夫人等。这些人物,无一不名载青史、天下尽知,抒写这类人物,最忌写大、写空、写平,更怕大而无当,只见宏观,不见细节,不见具体。梁衡先生作为一个自觉的写作者,一个当代“文章大家”,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其所写人物中,当然有宏观上的抒写,但更多的是坚持“以小见大”原则,通过盘点“小”来还原历史的真实,再现一颗颗鲜活而伟大的灵魂。纵观全书,可以称之为“以小见大”的写作典范。

第一,小线索展开大想象、大思考。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有力翅膀,离开想象力绝对写不出好的文章。《千秋伟人》一书,最能体现梁衡先生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并善于思考的特点。他总是善于抓住那些不被人关注的历史线索,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拓展无尽的历史和人生空间,从而得出更深刻的历史和人生启示。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有一个骑马考察黄河和长江的设想。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因为越南战事的爆发最终没能实现,成为一个历史性遗憾。对于这一历史线索,很多书写者往往都是轻描淡写地一提,从不深入抒写和挖掘。梁衡先生却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无尽的联想和想象。于是,便有了《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这篇万字长文。文中他设想,假如毛泽东当初实现了骑马考察黄河长江的愿望,情况将会怎样?他像一个忠实的记者,虚拟了毛泽东一路走来的场景,一切都让人感到那么真实,那么合乎逻辑。联想和想象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启迪思考。他说:“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可以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教训,捕捉规律,再创造新的历史。”由此他思考了关乎中国命运的一系列大问题,并得出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斗柄能够倒转,如果历史能够重写,如果那次骑马走两河能够成行,如果老人家在60年代能反思自己的错误,晚年不犯或少犯错误,这该多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犯了错误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不要忘了,正是‘文化大革命’浩劫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复兴。”

《觅渡,觅渡,渡何处》也是善于联想和思考的代表作。梁衡先生从瞿秋白家乡的一座“觅渡桥”,联想到瞿秋白先生的“觅渡”人生,并对其一生进行大胆假设,考究其死后为何历史依然能够记住的问题,做出了三个方面的推断:“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最为至关重要的是梁衡先生据此将思考进一步升华,深情总结道:“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揭示的是人格的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

梁衡先生是一个善于联想的人,类似的联想在书中随处可见。新会的一个小型纪念馆,让他“联想频频,悟到一个大道理。座位这个东西有实在的物质和虚拟的精神两个方面的含义。”“争则愈显见其私,品位更低;让则愈见其公,品位更高。这是做人的道理。”这看似小道理,其实也是大道理。因为这里的“争”与“让”,不仅是座位问题,还包括更多更多的东西。

第二,小细节展现大情怀、大境界。细节是文学的血肉,也是文章的生命。梁衡先生的文章,无不靠细节“立命活血”。他总是善于借助一些看起来并不显山露水的细节,展现和彰显“千秋人物”的博大情怀。

《周恩来让座》是靠细节取胜的典范。“接待人员找了一把小竹椅、一把小方竹凳放在地头,本意让总理坐小竹椅,不想总理一到就坐在小方凳上,把小椅子推给周汉生,还说你长年蹲田头,太辛苦。”这小小的细节,充分显示了老百姓在周总理心中的地位和分量,也可以窥见他无私无我的至美精神境界。

彭德怀被“打倒”后,国庆节上不上天安门的问题,以及上交军功章的过程,也是值得品味的细节。一般地讲,被“打倒”的人,似乎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但彭德怀被“打倒”后,请求的却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而不是“露脸”的机会。国庆十周年,请柬已经送来了,他却说我这个样子怎么上天安门。他把元帅服叠好,连同所有军功章到找出来,要求警卫员统统上交。相比那些抓住荣誉不放的人,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和情怀?由此,“彭德怀爱领袖更爱真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国家前途”的推理和论断也就更加让人信服。

第三,小故事蕴含大哲理、大启迪。《千秋人物》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靠一个个小故事“星链”而成。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构成了历史的大链条,也昭示了人间的大哲理。

《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中,有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49年初解放军攻城的炮声传到清华园,梁思成寝食难安,为身边的古城北平担忧。想不到这时我党派来两个神秘人物,手持一张北平地图,让他标出城内文物古迹的位置,以免为炮火所伤。从这一小故事中,梁衡先生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大道理和大启迪。“从来改朝换代一把火啊,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哪有未攻城先保城呢?仁义之师啊。”这“仁义之师”四个大字,便是真理,是大道。当时,梁思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标图的手在颤抖。”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又何尝不是《千秋人物》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

在《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珍品室还有这样几件藏品。一件是解放前国统区正申书局出版的小册子,封面书名为《孙中山先生论地方自治》,打开后里面却是毛泽东的文章选编,这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检查。”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传播毛泽东文的章和思想是多么艰难,更可以窥见革命者融入日常的非一般智慧。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

第四,小笔触绘就大意境、大审美。梁衡先生的人物散文,具有政论性特征,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他一向倡导的“三境之美”上。

一是“形境之美”。 他描人状物,让人如临其境,如观其人。这样的“形境之美”,在书中比比皆是。他如斯描写成都武侯祠之形:“武侯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你只要往门口一站,一种尘世暂离而圣地在即的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他如此描绘邓小平走过的“小道”之形:“‘小平小路’蜿蜒其间,青青的草丛中坦露出一条红土飘带。”正是在这条小路上,他思考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他如此“状形”延安的窑洞之形:“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他如此抒写一棵老树之形:“一棵茂盛的古树用它的枝丫轻轻地托着一颗未爆的炸弹,就像一个老人拉住了一个到处乱跑、莽撞闯祸的孩子。”即便是看不见的社会现象,他也写得如临其境。“那时的中国大地如一锅开水,又恰似一团乱麻,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就连严酷的政治斗争,梁衡先生也赋予其“形境之美”。“张闻天像一个摔跤手,被人摔倒了又扔到台下,但他并不急着爬起来,他暂时也无力起身,就索性让自己安静一会儿,躺在那里看着天上的流云,听着耳边的风声,回忆着刚才双方的一招一式,探究着更深层的道理。”由此,人生和斗争也获得了更多的价值和诗意。

二是“情境之美”。梁衡先生特别注重情感的深度抒写,以情建境,以情感人。在《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让人无不引发情感共鸣。然而,作者并没有由此打住,不是只写苦难,而是将笔锋一转,将苦难化作精神的滋养和向上的力量。“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期,痛苦也能产生灵感。伟人的痛苦是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伟人的灵感可以产生一个时代。小平在这种痛苦的灵感中看到历史又到了一个拐弯处。”由此,人们在痛苦中不仅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希望,读出了昂扬向上的力量,从而获得一种升华了的更高层次的大美。当北京城“大拆大建”之时,梁思成“每当听到轰然倒塌的声响,或者拆墙的咔嚓声,他就痛苦得无处可逃。他说拆一座门楼是挖他的心,拆一层城墙是剥他的皮。”这一情景,不知道也融入了梁衡先生多少感情。在成都武侯祠,梁衡先生更是将他的感情与先人的灵魂深度交融在一起。“我默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在梁衡先生以情感为底色构筑的意境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悲愤情感和深刻的批判精神,这在关于彭德怀、张闻天等人物的悲剧抒写中呈现得最为充分,彰显了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是“理境之美”。即便是讲大道理,阐述深奥的道理,梁衡先生也注意营造美丽意境,努力抵达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一棵怀抱未爆炸弹的老樟树》中,他写道:“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时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如此隐性哲理,如果没有一双锐利的慧眼,断然不能洞悉。梁衡先生的“理境之美”有时虽然着墨不多,但句句鞭辟入里。在谈到张闻天上不上庐山时,他充满辩证思维地写道:“不上山,就没有这个发言,是偶然性;肚子里有意见总要讲,这是必然性。”简单几句话,就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在谈到宋子文因不肯承认外蒙独立,拒不签字,主动辞职时,梁衡先生提出一个十分精辟的论断:“弱国无外交,但不一定没有硬臣!”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中,梁衡先生营造了这样一个“理境”:“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英雄的精神,民族的魂魄,气壮山河,跃然纸上。在《读韩愈》一文中,梁衡先生通过韩愈的一生总结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这对后人,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被社会、被组织“委屈”,从而陷入消极的人,该有几多激励和鞭策?在他的“理境之美”中也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批判的理想和现实针对性。其目的旨在提醒人们汲取历史的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衡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抒写,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时常给人一耳目一新的感觉。譬如,她对李清照的抒写,不是局限于“天下第一才女”的才气上,不是局限于她的作品自成一体的婉约上,也不是局限在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豪气上,而是开辟了“乱世美神”的崭新角度,重点抒写其“超越时空的孤独”上。对天下奇雄辛弃疾的抒写,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其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壮举和作为“天下词龙”词作的英气豪放上,而是将“把栏杆拍扁”作为核心意象,展现了一代英雄那种既缱绻又决绝、既希望又绝望的情感上,从而让读者真切体验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审美享受。

梁衡先生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曾如斯抒写居里夫人:“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仔细想想,梁衡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

谈到心仪已久的陶潜时,梁衡先生曾说:“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照此推断,其实,梁衡先生也于无意之中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模式、一种布景、一种哲学”,供我们去实践和追寻。那是他从所抒写的“千秋人物”身上,以及自己人生和写作实践中得到的一种特殊经验,也是一种“人生大道”。即“为人之道”——“独立、理性、牺牲”;“为官之道”——“忧民、忧君、有政”;“为文之道”——“形美、情美、理美”。不知您以为然否?

《千秋人物》

梁衡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