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八路军借款100万,陕西农民拿出借条,如今要还多少钱?

一菲说军史 2024-04-24 12:28:21

在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少了很多,就是因为老赖变多了。让大家都害怕了,借钱的时候是孙 子,还钱的时候就成了 老 子。凭实力借的钱,为啥要还?等等言论,充斥我们的生活。所以现在你要是跟亲人或朋友借几万元是很难的,更别提陌生人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有人慷慨的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100万元,借给了饭都吃不饱的八路军。

70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物资匮乏的时代,一个陕西富户名叫陈鸿清,毫不犹豫的借给路过的八路军100万元。这段特殊的故事,在陈家族内部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直至陈鸿清的后人陈金安因生活拮据,而不得不将这段历史重新提起。人们才知道真相。借条上记载着相关的金额和物资数量:“法币100万元,麻鞋50双,布匹60斤,棉花220斤。”这份借条的落款日期是民国三十五年,也就是1946年。

不管是在抗日事情,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都秉持着铁的纪律: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再困难也严格遵守“有借必还”的原则。遇到军费紧张时,实在没有办法了,八路军会写下欠条,按时归还。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时刻,若村民逃散,八路军进入空房取粮时,也不会白拿,会将银元放入米缸,相当于从老百姓手中买粮。即便手中没钱了,也会立下借条,以示将来必将履行还款义务。

1946年,国军不断向解放区展开猛攻,陕西的葛牌镇作为八路军的一个根据地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当时这里驻扎的部队人数约2000多人,在与敌军的激烈战斗中,八路军面临着鞋子磨损、粮食匮乏等问题。为此,经过慎重考虑,上级批准后,部队紧急向当地民众筹措粮食和借款。而当时的陈鸿清是当地的一位大户,他慷慨解囊拿出100万元法币和一定数量的物资,交给了当时的游击队队长何太阳,也就是借条上签字的主人。

由于战役阵地转移,不久后,何太阳率队迅速撤离了葛牌镇,陈鸿清谨慎地保管了该借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家去世了,借条逐渐被人遗忘。直到1982年,该借条再次浮出水面。老人的儿子陈开基打算翻修老房子时,意外发现了这张发黄老旧的借条。

面对现实的生活困境,陈开基想着将借条兑现,于是写信给了相关部门。而当时的何太阳队长,已经是湖北军区顾问了,他得知此事后,立马给陈开基回信,证实了借条的真实性,并让其拿借条找有关部门兑换。但人生无常,不久后,陈开基去世了,这个事情就被再次耽搁了。很多人好奇,70多年过去,当年的100万法币,放到现在能兑换多少钱呢?

后来陈鸿清的孙子陈志荣,拿到了欠款钱。按照当时1986年的物价,100万法币价值5000多元,加上其他的物资价值核算下来,大约8000多元。考虑到陈家的贡献,最终政府给了1.5万元。要知道,这可是八十年代,万元户非常少见,跟我们现在的百万差不多的价值了。可谓老人有好报。

在类似案例中,1946年在陕西有一个名叫郭建英的老人,也曾借给八路军1100万法币,后来在八十年代,国家给他兑换了8万元。不管金额的多少,都足见了我军说话算数,一诺千金。借条过去再久,它都具有效应。这个令人感动的八路军借款故事,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价值。

4 阅读:1569
猜你喜欢

一菲说军史

简介:每日专注分享古今中外军事历史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