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儿不困的,为何结婚第一夜叫“入洞房”?原来和古人遭遇有关

聪征说社会 2024-05-16 20:18: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五鸢

编辑|t

引言

大家都知道,“洞房”一词指的是新婚夫妇的卧室。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洞房的另一个释义为幽深的房间,事实上,这才是“洞房”一词创立之初的含义。

“洞房”演变为新婚夫妇的专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文人墨客在这个的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洞房”一词的起源,不得不从远古时期的人们的遭遇说起。

(古时新人的卧室)

一、令人咂舌的群婚制

在人类的智慧尚未觉醒的远古时期,洞穴作为一个天然的栖身之所,能够为人类抵抗大自然恶劣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最早的居所, 亦为“穴”, 即天然的洞窟, 后为人类开挖的用以栖身的洞。

《易经·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长期穴居的山洞或土洞潜移默化中让原始人知道了洞穴 可为“房”的早期功能。

在原始社会,人们以采集游猎为生,并不会从事生产。他们寻找可以吃的食物,捕猎动物,当这个地区找不到食物了就向下一个地区迁移,也没有固定的住所。在婚配上,原始社会是群婚制的,所谓的群婚制,通俗点来说就是“一群男子伙同与一群女子婚配”。

(原始人)

那时的人类并没有道德伦理的概念,宛如野生动物一般。氏族间的婚媾也就没有固定的场所,只能是在野外结合,如大树下,山坡上,营地旁,水边,而且时常发生在祭祀之后的多人集聚的场景。

群婚制的弊病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活动的地点并无安全性可言,可能会时常遭遇野兽的袭击;近亲婚姻生育出畸形孩童的几率会增大。此外群婚制也不利于部落的长盛不衰。

(群婚制)

这是由于,在群婚制下,孩子无法辨认自己的父亲是谁,这不利于父亲承担起抚养后代的责任。兴许群婚制的弊端太过于明显,在氏族首领的推动下,群婚制开始了“外婚制”,“外婚制”禁止父母、兄妹之间发生关系,仅允许与外部氏族通婚。

(原始人洞穴)

这个制度颁布后,有一定的效果,生出的孩子比之前的更加强壮,但是,这个举措并没有解决问题,直到炎帝黄帝时期的到来。

二、洞房的起源

洞房一词的起源并不可考,但是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炎黄时代,在黄帝打败了蚩尤后,黄帝建了部落联盟制度,黄帝为了制止群婚,保证种族的延续,而发明了一夫一妻制度。

在古代,婚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关系着部族是否能延续下去。一对夫妻举行婚礼,在隆重的祭拜天地活动之后,将这对新人送进事先准备好的洞穴里,周围用石头垒砌一堵高墙,只留一个小门供出入。

这对新人的家人会守在洞口,他们要做的有两件事,第一,禁止其他人进入洞穴内,保证这对新人生育的孩子血统纯正;第二,每天通过这个小门,给新人送食物和水保证他们的得以存活。

这场洞房需要持续的时间十分漫长,至少四十天,长的话可能需要三个月。这就是“洞房”一词来源的传说之一。

以“洞”为“房”是由远古时期人类生存的观念产生的,而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往往是伴随着由一妻多夫向一夫一妻 (包括一夫多妻) 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是父权制确立的需要。

(一夫一妻制)

而在商周时期,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制度。父权制确立以后,丈夫及其家族确认子女的血缘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需要,更意味着祭祀、财产、权力等能够得到延续。

三、洞房一词的文化演变

“洞房”能证实的最早出现含义,是幽深的内室,在先秦时代的文献中有记载。 《楚辞·招魂》中即已提到了“洞房”二字“姱容修態,絙洞房些 ”这里的“洞”之意是“深”的意思。 这也是“洞房”二字的最初意义。

(楚辞招魂的拓本)

到了唐代,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国力强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使得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开放。“洞房”一词在这个时代,慢慢向着婚房进行过渡,其中把握着话语权的文人墨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代的文人墨客多如繁星,随着文化的开放,艳情诗重新兴起,唐代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犹自笙歌彻晓闻”便是这一情况的写照。

(唐朝的妓院)

唐代的官吏、文人、学子大都不拘泥于礼法,经常出没于妓馆青楼,还常用艳诗新词来描绘自己狎妓的风流韵事。连许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也是那烟花柳巷之常客。像我们熟知的大诗人“杜牧”“白居易” 等等。

因为狎妓之风流行,“洞房”在艳情诗中常常用来指代男欢女爱场所,借以描写闺情。 例如“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

(杜牧)

随着佛教的传入的兴盛,产生了很多与佛教有关的新词汇,“洞房”也有了“僧人的山房”的意义,王维诗词中有“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中唐以后,洞房虽然已经有结婚用的婚房的含义,但婚房也不是全部都叫“洞房”有的也用“青庐”指代婚房;直到唐朝中期,才把新婚的卧房通称为洞房。

(王维的画像)

要说在现今流传最广的,不得不提那一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句出自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诗句,浅显易懂,且说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于是得以流传至今。此后,洞房也就成了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洞房”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拥有诸多含义,这是由于历史的漫长沉淀所致。

(洞房花烛夜)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我国有许多一语多义的词语,成语典故,数不胜数。当今时代,随着时代的不停变幻,许多的词所蕴含的意义早就与初创时相去甚远,甚至于南辕北辙。

参考资料:

周仲强.洞房及考辨[J].兰台世界,2016,(10):140-142.

桑东辉.由群婚向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嬗变——多维视域下的《周易》渐卦新解[J].武陵学刊,2018,43(01):10-26.

0 阅读:43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