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这么好的主意,为啥崇祯就是不听?其中有何隐情?

台台君说史 2024-04-08 20:32:27

插科打诨说历史,有趣有料有态度。欢迎来到台台君说史。

本期我们说说奇葩的明末,熟悉历史常识的都知道,明朝其实是有两个朝廷的,也就是北京和南京。

可到崇祯时,北方已经糜烂,内有灾荒、起义军,外有皇太极。为啥时间充裕的他,却一直没有南迁呢?毕竟宋朝有过这样的先例嘛。

要是南迁了,还能靠着长江防线,南方也比较安定富足,有机会就顺势北伐,没机会也能在南边安稳待着,至少明朝就不会完蛋。

所以到了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公元 1643 年,崇祯皇帝就和首辅周延儒偷偷商量南迁的事儿,还当成最高机密,不让周延儒说出去。可天下哪有能密不透风的墙呀,这话被先皇的张皇后听到了,就跟皇后说:“这都是周延儒害了皇叔呀。宗庙和陵寝都在这儿,还能搬到哪儿去?”

就因为宗庙陵寝这个理由,崇祯皇帝只能把南迁的事儿先放一边了。

但北方已经乱套了,到崇祯十七年,也就是第二年,农民军的首领都打到山西了,下一步就要进华北平原,然后从三面合围北京了。这个时候崇祯真急了,偷偷召见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等人,又商量南迁的事儿。

李明睿就跟崇祯说,这个时候就别跟大臣们商量了,皇上您自己拿主意就行,一点儿都不能耽误。

但崇祯是个啥皇帝呀?就是个喜欢推卸责任的。南迁就意味着要舍弃半壁江山和祖宗陵寝,他可不想背这个责任,还想把南迁的责任推给大臣们。甚至那时候崇祯都和李明睿商量好南迁的路线了,就是先找个借口去曲阜朝圣,也就是拜孔子,然后换个路线,一路快马加鞭往南边去,这路线挺周到的。

那崇祯知道在北京就是等死吗?他心里清楚得很呢,但就是因为怕承担责任,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到崇祯十七年二月,北方的形势已经特别紧急了,李自成拿下了山西,华北平原从此就没啥能守的地方了。

李明睿又上奏,说既然崇祯您不去南方,那能不能先把太子送过去,这样万一北方失守了,还有个没争议的继承人能统领南方,这也算是个折中的办法了。

但是因为南迁的钱是从户部发还是从皇帝自己的私房钱里出,引起了争议。崇祯这个小气鬼,这个时候还坚持从户部出,结果又没个定论。

可李自成可不等人,没多久,李明睿坐不住了,也不再跟崇祯偷偷商量了,直接公开上奏,请求崇祯以“亲征”的名义南迁。

但是遭到了首辅陈演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强烈反对。可李明睿又不能说这是崇祯的主意,朝堂上两派就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南迁的事儿又停了。

二月二十七日,受到朝堂舆论压力的崇祯,不得不否定南迁的方案。虽然他心里还是想走的。到了三月三日,李自成基本上都快到北京眼皮子底下了,督师大学士李建泰最后一次请求南迁,还说自己愿意先护送太子走。

崇祯就在朝堂上说:“李建泰说让我南迁,按道理国君应该是为社稷而死,我到底该不该去呢?”但还是被光时亨那些官员强烈反对,甚至还拿唐肃宗当例子,意思就是难道要让太子出去自己当皇帝吗?

这一下就戳中了崇祯多疑的性格,再也没人敢提南迁的事儿了。

可,一问大家怎么守北京,大臣们又都不说话了。从这开始,就走投无路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就在煤山自杀了。

您觉得是这么个事儿吗?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 2024-04-09 10:14

    一家上市企业在面对生死决策的时候,董事长想让高管们替他做出正确抉择,挽救自家的企业。但做出这个抉择需要高管们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上一个这么做,并挽救企业的高管总经理(于谦),已经被当时的董事长给炒了。面对这个前车之鉴,所以众多高管决定一言不发。反正企业倒了,他们跳槽就是了。

    台台君说史 回复:
    是的。

台台君说史

简介:以史为镜,以史观人,史以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