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都姓李,为什么皇帝不是我?

虫虫说 2021-09-15 12:13:51

攻打洛阳之前,李密将王伯当留在了金墉城,后来因为李密全线失败,王伯当便带着手下退守到了河阳。

河阳城内,李密的神情极度落寞,如丧考妣,看着手下的将士翘首以盼,李密还是拿出了主帅该有的镇定:“将士们,如今咱们遭遇败绩,本公的意思是南依黄河,背靠太行山,据守河阳,东结黎阳,寻找机会扳回局面。”

就在此时,一位不知名的将领说了一句:“主公,大军新败,人心不稳,大家想的可都是逃跑,你这样据守河阳,恐怕没几天人就跑光了!”

面对这样的拆台能手,李密顿时语塞。是啊,手握重兵却被王世充耍得团团转,将士们确实有指责和质疑的权利。如今,将士们负能量爆棚,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貌似可以分分钟削死李密。

为了镇住这帮将士,李密决定拿出珍藏已久的看家本领:“兄弟们,事到如今,我只能依仗你们,既然大家都对我没信心,那我只好拿刀抹脖子了!”

话音刚落,李密不知从哪里摸了一把刀,然后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毫不拖沓。演戏还得有配角啊,好兄弟王伯当堪当重任。

就在李密将抹未抹的时候,王伯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下军刀,将李密紧紧地抱住,大声哭喊道:“主公,失败算得了什么,我愿意死命相随!”

这桥段,和后世的电视剧一模一样。看戏的人表示,王伯当抱的是李密的大腿,并不影响李密抹脖子的手上动作。很显然,这是一次“天衣有缝”的表演。

不过,话又说回来,将士们抱怨归抱怨,如果真让首领抹了脖子,谁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大家看戏差不多了,也就纷纷表了态,愿意继续追随首领,听凭他的调遣!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继续和王世充对决,争夺洛阳地区的控制权?李密只能徒叹奈何,干不过人家啊!

面对将士们的投诚,李密感激涕零:“兄弟们,感谢你们没有抛弃我,我想前往长安投奔李渊,保大家一个荣华富贵!”

李密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李渊虽然做了皇帝,说破天不过是关中的君主,要想拿下洛阳,李密或许还真能帮得上忙,这也是他说话硬气的原因。

幕僚柳燮瞬间就领悟了李密的意思,于是附和道:“主公,说起来,您和李渊还是很有渊源的,咱们和他虽然不是同时起兵,可主公却在洛阳帮他牵制住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李渊这才顺利夺取长安,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发号施令,您现在去投奔李渊,岂不是正好嘛!”

众将士不明觉厉,肃然起敬:“的确如此啊!”

瓦岗将士绝处逢生,喜极而泣,当即收拾东西前往长安城。

李渊得知李密要来归降,大喜过望,一路上派了不少使者前去慰劳。直到此时,李密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至少,瓦岗军对李渊还有利用价值,在后续的谈判中,李密至少可以争取一点主动嘛。

李密的心情本来很沉重,可看到李渊重视自己,又开始嘚瑟起来。

他看了看将士,不无吹嘘地说道:“兄弟们,这些年来,俺们虽然没取得什么成就,可对老百姓还是很照顾的,洛阳附近的数百座城池都受过我的恩惠,如果以我的名号去招降他们,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因此,俺们这次归附李渊,至少可以弄个台司(司马、司徒、司空)做做。”

不得不说,李密的脸皮比城墙还要厚实,如果洛阳百姓真买他的账,如今端坐在洛阳城的就不会是王世充,而是他李密了。更何况,李渊手下战将无数,谋士如云,拿下王世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要说收买老百姓,李渊才是真正的祖师爷啊!对李渊来说,李密的归附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在李渊的眼里,李密压根就不是一位可以屈居人下的枭雄,又如何会给他实权?因此,从一开始,李密的下场就注定不会太好。

武德元年(618)十月初八,李密一行两万余人到达长安郊外,出人意料的是,长安城并没有花团锦簇,百姓夹道,甚至都没有李唐的高级官员前来迎接。李密甚至想,李渊是不是把接待的日子搞错了,才会显得如此冷清?

事实上,李渊是故意的,你越是得意,我越不能惯着你!

随后,相关部门出面给李密等人安排了一点饮食,然后给他们提供了安营扎寨的地盘,再也没有了下文。

李密心想,惊喜或许还在后面呢!

几天之后,李渊下达了诏书: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

光禄卿(从三品):掌管皇室膳食的官职,代表你有地位。

邢国公(从一品):勋爵,乱世之中只有勋爵是最不值钱的。

上柱国大将军(正二品):不是李渊要重用他,李密手下确实有两万大军,可不是大将军嘛。

说好的大司空、大司徒和大司马呢?

说好的正一品,说好的超然待遇呢?啥也没有啊!

李渊也很尴尬,这事儿办得确实不太讲究!于是,李渊又下了一道诏书,答应将表妹独孤氏嫁给李密,希望以最廉价的政治婚姻来缓和李密的情绪。

李密之前虽然不是皇帝,却也统领过数十万大军,享受过天下诸侯的朝拜,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李唐的光禄卿。每当朝会的时候,忙着给李唐的元老重臣端茶倒水(自然不会亲自端茶,但是身份地位摆在那儿,就是这么个角色定位),而且经常受到侮辱,这让他觉得万箭穿心,极度耻辱。

李密不好当着李唐大臣的面发作,只好找左武卫大将军王伯当诉苦。

杨玄感叛变的时候,王伯当就和李密认识了,二人交情很深。

看着好兄弟受苦,王伯当心里也很难过,于是给他出了个主意:“主公,洛阳附近还有很多人记挂着您的好处,始终不肯归附王世充,要不您和李渊说说,让他派您去招抚这些人?”

李密:“也只能如此了。”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二十八日,李密上了一道措辞卑微的奏折:大唐皇帝陛下,臣思来想去,觉得愧对您的信任和恩德啊,这样吧,臣愿意前往洛阳收编残部,让他们为陛下效命,平定王世充!

李渊:来来来,各位幕僚,咱们搞个头脑风暴,看如何处理此事。

李渊的谋士态度出奇一致:李密太过狡猾,放他离开就是放虎归山。

李渊却不以为然:“帝王自有天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如果李密背叛朕,不值得惋惜,现在让他继续和王世充恶斗,咱们从中取利!”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二十九日,李渊在宫中摆下宴席,召见李密和他的核心谋臣贾闰甫。

李渊语重心长地说道:“大丈夫一诺千金,二位此去只管建立功勋,以此来报答朕对你们的信任。当然,别人自然会对你们有所怀疑,但是朕相信你们的为人,朕就以这杯酒来表明心迹吧!”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表演。李渊虽然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心里却七上八下,他越看越觉得,李密这小子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临行前,李渊特意下诏:命李密留下一半人马驻守在华州,另一半人马出潼关,行军长史张宝德跟随在李密的身旁,帮助李密收编其他的起义军。

诏书来得太突然,把李密吓了一大跳。我的乖乖,别说留下一半人马,就算全都留下也可以啊!有了李渊的圣旨,李密匆忙收拾行装,准备出潼关而去。

有趣的是,李密离开长安没多久,李渊就后悔了。

快快快,赶紧去传旨,千万别让这李密小子给溜了。

使者快马加鞭,终于在稠桑追上了李密。

使者:国公爷,陛下有旨意,让您赶紧回去,说是还有大事向您托付呢,不过您的手下可以继续前行。

很显然,所谓的商量大事,就是骗你回去坐牢。使者望着李密,心里有些发虚,唯恐李密翻脸不认人,抽刀剁了自己。

李密也有点发晕,如果当场拒绝,相当于抗旨,走不了多远就会被李渊的兵马弄死,如果答应,那可是羊入虎口啊!李密埋头思考了一会儿,最后蹦出了一句很没有营养的话:“臣遵旨,请容臣稍微收拾一下!”

所谓的收拾,就是找幕僚们商议对策。

李密把贾闰甫拉到一边,商量着说道:“李渊这小子,无缘无故找我回去,肯定是有人在说我的坏话。如果现在回长安,性命恐怕会不保啊,我的意思是拿下桃林县(今河南省灵宝市北老城),渡黄河向北,投奔黎阳而去。”

贾闰甫一脸愕然:“主公,万万不可啊!事到如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氏家族坐江山已成定局啊……”

李密极为不满:“那又如何?”

贾闰甫:“主公,您先是答应了李渊,如今又打算背叛他,此事传出去,咱们在诸侯当中还怎么混啊?更何况,任瑰、史万宝在旁边虎视眈眈,贸然攻打桃林县,唐军很快就会做出反应。不如按朝廷的旨意办事,先安抚住李渊的疑心,到时候再争取机会吧!”

李密暴跳如雷,大声怒吼道:“我和李渊都姓李,为什么只能他做皇帝?李渊没能杀我,就代表天不灭我,他如今占据长安,我还可以霸占洛阳,你身为我的心腹,不为我打算,反而要归顺李渊,我还不如先杀了你,然后再举事!”

贾闰甫欲哭无泪,极力劝说道:“主公,您这有点自欺欺人啊。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大家都想做大王,又有谁会投奔咱们呢?自从您杀了翟让之后,天下人都说您背信弃义,谁还肯把地盘和军队交给您?我如果不是受了您的恩德,是不会掏心掏肺对您说这番话的!”

贾闰甫啊,说话要注意分寸啊!李密虽然很落魄,可毕竟还是你的领导,当面指责他的不是,是不是有点儿伤他的自尊?

李密的心情本来就不太好,听了贾闰甫的风凉话,顿时就实力暴走了。他拔出钢刀,想要剁翻贾闰甫,多亏王伯当在旁边拉着,这才救了贾闰甫一命。

我的乖乖,这样玩下去要死人的。

王伯当大声叫嚷道:“主公!如今局势已经这样,您绝对不能背叛李渊啊,否则,天下之大恐怕再也没有您的容身之地。贾闰甫忠心为主,求您不要杀他,还是放他一马,让他自谋生路吧!”

李密:“那你呢?”

王伯当:“我自从跟随您,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死存亡之事,您如果决定背叛李渊,我必定会追随到底!”

对李密这种枭雄来说,让他给李渊端茶倒水,屈服于李唐,比杀了他还要难受,大丈夫当横刀立马,纵横天地之间,只求无愧于心。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三十日,李密诛杀了李渊的使者,决定叛唐自立。

问题是,接下来的道路该怎么走呢?李密分析了一下,觉得还是得把桃林县拿下,因为晚上实在没地方住啊!

李密派人给桃林县令递了个话,说皇帝要他回长安面圣,先把家眷安放在桃林县城,希望县令大人能够多加照顾。在桃林县令的眼里,李密就是首长级的大人物,如今有了巴结领导的机会,他又怎么会对李密设防呢?

就在当天,李密挑选了数十个将士,让他们打扮成农村妇女的模样,又在裙子里面塞满了兵器,由他亲自护送到桃林县城,兵不血刃地霸占了桃林县。随后,李密派人给他的旧部、伊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张善相送信,希望张善相可以调派兵马前来,和他共襄盛举。

可怜的李密,如今打一个县城都这么费劲,还如何与人争夺天下?

李密:废话,人在江湖混,就得靠名气,就李密这块招牌,哼哼!

好吧,招牌确实可以唬人,尤其是胆小的人。

比如右翊卫将军史万宝,他的职责是监视李密的举动,当他听说李密反叛,居然吓得手足无措,战战兢兢地对行军司马盛彦师说道:“李密,一代枭雄啊,又有王伯当辅助,这事儿真不好办!”

盛彦师一脸嫌弃:“您只需要给我几千兵马,我就可以砍了李密的人头!”

史万宝:“你要用啥办法呢?”

盛彦师:“兵法嘛,讲究诡诈,暂时不能对您讲,哈哈!”

盛彦师是个聪明人,他料定李密没兵没将,肯定不会去洛阳送死,而是会取道襄城,投奔旧部张善相,因此在陆浑县南邢公岘(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境内)设伏,成功地诛杀了李密和王伯当,随后将首级送往长安请赏。

李密被杀的时候,年仅37岁。

难以想象,一个37岁的人可以成为数十万大军的统帅,赫赫有名的瓦岗军总舵主,这足以说明李密的才华举世无双。然而,李密在人生巅峰的时候,诛杀瓦岗军创始人翟让,让瓦岗内部四分五裂,又和劲敌王世充干起了过家家似的粮食买卖,这样的政治智慧,实在是可笑之极。

不得不说,李密太过年轻,只有血性,没有政治家的心机城府。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称霸一方的枭雄,想要在这样的丛林中突围而出,仅靠血性和理想是不可能的!和李渊相比,李密完全就是小儿科的水平。

还是看看李渊的心机城府吧!

李密被杀之后,首级被送往长安。李渊看着李密的人头,无动于衷,异常冷漠,许久之后,蹦出了一句话:将头颅送到黎阳,交给徐世勣处理吧。

这可是天大的人情,也是李渊收买人心的策略。

当初,李密带着手下投奔李渊,徐世勣却选择继续镇守黎阳,不为别的,这里有黎阳仓,徐世勣一旦离开,黎阳仓恐怕就会不复存在!

李密归降的队伍里,有个叫魏征的小伙子(时年38岁),他刚到长安城就向李渊表达了投诚的心思,并提出要为李渊招降潼关以东的地盘。彼时,魏征只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人,自然提不起李渊的兴趣。

李渊顺嘴一说:“行吧!那就封你为秘书丞(掌管书籍的官员),干活去吧!”

说白了,李渊不想打击魏征的积极性,也没指望他会兑现这个豪言。可是对魏征来说,皇帝的这句话就是圣旨,拿着这个鸡毛令箭,他就是横行无忌的钦差大臣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魏征就干了一件事儿,天天写信。

至于收信的人,全都是李密的旧部!

信的内容通俗易懂:好兄弟,长安是个好地方,李渊是个好主子!想要幸福吗?那就牵出你的马,扬起你的鞭,快点赶往长安,占一个好坑哇!

徐世勣也收到了魏征的信,迫于坑少人多的压力,徐世勣也选择了归降。不过,徐世勣有自己的原则,投降李唐可以,得先找李密汇报思想,畅叙一下旧时的情谊,然后再找李渊要工作机会。

临行之前,徐世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道:“这里的百姓和土地都是魏公的,我如果带着他们归降,那就是利用主公为自己谋取荣华富贵,这样做很不讲究!”

郭孝恪:“您的意思是?”

徐世勣:“你去登记郡县的户口、士兵及马匹的数目,然后上报给魏公,让他自己献给李唐,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

有这样的好兄弟,实在是人生的幸事啊!

事实上,李渊早就盯上徐世勣了,使者刚到长安,就被李渊带到了宫中。

李渊:“你们老大是个什么态度啊?”

使者:“陛下,徐将军决定投降了!”

李渊:“他的投诚奏表呢,拿给朕看看。”

使者:“陛下,徐将军只给邢国公写了一封信,并没有表书。不过,徐将军说了,黎阳仓是邢国公的产业,由邢国公交给陛下更合适……”

听闻此言,李渊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奖道:徐世勣不违背人臣的道义,不追求功名利禄,这种人才必须为朕所用!

被皇帝惦记的人,想不升官都难。接下来,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的高级头衔滚滚而来,没过多久,又加封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

最重要的一点,李渊给徐世勣赐姓李氏,让他成了国姓爷。

即便如此,李世勣还是镇守在黎阳仓,并未前往长安任职。直到李密被杀,李渊将他的人头送给李世勣,这才将他招揽到李唐朝廷。据史料记载,李世勣就说了一个条件:以君臣的礼仪为李密披麻戴孝,将他下葬在黎阳山南。做完了这一切,李世勣便赶到长安,开始了新的生活。

文/九皋寒叟

0 阅读:197

虫虫说

简介: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