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积极抗蒙,其议和之事始终存疑,忽必烈对其赞赏有加

史海撷英 2024-05-13 17:30:47

《宋史》里一共确认定了奸臣二十二人,在这些人里,章惇与韩侂胄从现在评价来看,基本上都不认为是奸臣,但还有一个人争议很大,就是贾似道。原因就是宋代干实事的王安石、章惇是奸臣,而道德君子司马光就是大大的名臣。实在是难以理解。

从现在情况来看,贾似道并没有那么不堪,至少贾似道还是抗元的,说白了就是论迹不论心,贾似道前期确实很有作为,但是后期大权独揽后明显开始腐化堕落、尸位素餐了,襄阳失陷他要负很大责任。同样是权臣,他不如韩侂胄,但明显强于史弥远。

南宋开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这一天无论是对南宋、蒙元,乃至于东亚历史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天,就在这一天,蒙古大汗蒙哥驾崩于宋蒙前线的钓鱼城下,历史无疑在这里拐了一弯。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而四弟就是忽必烈,蒙哥的意外驾崩,使得蒙古宗室各路大军纷纷撤军,开始汗位的争夺,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由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正在攻伐鄂州(武昌)。鄂州是长江防线重镇,与襄樊同为南宋门户,事关全局。

让忽必烈做梦都想不到是,鄂州之战他打一百多天也没打下来,他赞叹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由于争夺汗位在即,忽必烈只能撤军,当时镇守鄂州的就是南宋最后的权相贾似道。

当初忽必烈要取鄂州的消息传出之后,宋理宗命贾似道为鄂州制置使,全权主持鄂州防务。要知道,贾似道可是名将孟珙推荐的军事人才。要说没有本事那是不可能的,贾似道的姐姐还是宋理宗宠妃,算是外戚。虽然此时他姐姐已死,但并不妨碍宋理宗对贾似道的信任。

贾似道

宋蒙围绕鄂州打了两个多月没有结果,贾似道很急,因为城中粮草即将告罄,而忽必烈更急,因为他要回北方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到了十一月情况发生逆转。后世的宋、元史书都明确记载,贾似道私自遣使者向蒙军求和,以“割江为界,且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订立城下之盟,解鄂州之围。忽必烈同意议和条件,随即撤离鄂州城,回家和弟弟争夺汗位去了。等到忽必烈即汗位,派大臣使宋,贾似道二话不说就把蒙古使臣郝经扣押了16年。一个投降派的奸臣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前几个月,亲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亲自率指挥作战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因此后世对于贾似道到底议和没有议和存疑。

由于贾似道击退蒙元有功,贾似道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入朝执政十五年。应该说,这十五年贾似道大权独揽,排除异己,但这十五年也是独自抵御蒙元的十五年。应该说,贾似道后世名声不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敛财。为抗蒙实行的种种改革。

南宋与蒙古之间战事频繁,沉重的军费导致财政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弄钱”最为关键。贾似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公田法”,认为这一改革“可免和籴,可以住造楮弊,可以饷军,可平物价,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众所周知,两宋不限制土地兼并,贾似道的公田法是在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背景下实施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

具体政策就不说了,而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公田法规定“买官户逾限之田”,也就是将官僚、地主占有土地超过规定的部分,抽三分之一买充公田,租赁给农民耕作,政府按原有租额收取田租,公田法实施后,贾似道以身作则,带头将自己在浙西的万亩良田捐出来,此后十四年间,公田法共为南宋回买田地350余万亩。显然这一政策极大地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也是贾似道后世名声不佳的主要原因。贾似道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在挑战南宋的土地政策。

士大夫们掌握着话语权,自然对侵犯他们利益的贾似道口诛笔伐。国亡了,需要一个祸国的奸臣来承担罪名,贾似道办事不力,就是最大的罪人。要知道鄂州之战他挡住忽必烈两个月,给宋朝续命20年,对于这一点士大夫却故意忽视了。

忽必烈‍灭宋形势图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在稳定内部之后,开始起兵伐宋,南宋降将刘整提出:““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在军事战略上提出,放弃进攻四川的战略。改为先打襄阳,然后顺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临安。咸淳六年(1270年),阿术、刘整奉命在襄樊前线造战舰,练水军,并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攻城。

宋廷数次派重兵破围,均未成功。直到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先被攻破,继而襄阳守将吕文焕举城投降。襄阳失利后不久,贾似道曾经拼死保卫的鄂州也随之陷落,长江沿岸主要防卫据点12府州相继投降。襄阳之战历时六年,期间南宋朝廷所花费军资超过两千万,这要不是当年贾似道攒下的家底根本无力再战。

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驾崩,元兵攻破鄂州,咸淳十一年(1275年)正月,刘整去世,贾似道上表出师,抽调各路精兵进发,贾似道自知此行凶多吉少,在出兵前特意嘱咐大臣,在江面上准备好出海船只,一旦发生变故,可请赵宋皇室逃到海上,再图复兴:“或江上之师设有蹉跌,即邀车驾航海至庆元,吾当帅师至海上迎驾,庶异时可以入关,以图兴复。”又说“但得赵家一滴血,必有复兴之望”。

丁家洲之战,贾似道输光了一生的名声,上下离心的南宋军队还未与蒙军交战就全部瓦解,兵败如山倒。南宋十三万大军大败而归,贾似道败走鲁港,在部下的掩护下逃走,此时贾似道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实际上,丁家洲之败与贾似道无关,谁当主将都一样。

在战后,士大夫纷纷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天下。主政的太后只是下诏将其罢官,贬到循州(在今广东)。会稽县尉郑虎臣与贾似道有仇,在漳州木绵庵,郑虎臣将贾似道活活勒死。“陈宜中请诛似道,谢太后曰:‘似道勤劳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礼。’止罢平章、都督,予祠官。三月,除似道诸不恤民之政,放还诸窜谪人,复吴潜、向士璧等官,诛其幕官翁应龙,廖莹中、王庭皆自杀。潘文卿、季可、陈坚、徐卿孙皆似道鹰犬,至是交章劾之。四月,高斯得乞诛似道,不从。而似道亦自上表乞保全,乃命削三官,然尚居扬不归。五月,王爚论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太皇太后乃诏似道归终丧。七月,黄镛、王应麟请移似道邻州,不从。王爚入见太后曰:‘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谢天下!’始徙似道婺州。婺人闻似道将至,率众为露布逐之。监察御史孙嵘叟等皆以为罚轻,言之不已。又徙建宁府。翁合奏言:‘建宁乃名儒朱熹故里,虽三尺童子粗知向方,闻似道来呕恶,况见其人!’时国子司业方应发权直舍人院,封还录黄,乞窜似道广南;中书舍人王应麟、给事中黄镛亦言之,皆不从。侍御史陈文龙乞俯从众言,陈景行、徐直方、孙嵘叟及监察御史俞浙并上疏,于是始谪似道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籍其家。福王与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有县尉郑虎臣欣然请行。似道行时,侍妾尚数十人,虎臣悉屏去,夺其宝玉,彻轿盖,暴行秋日中,令舁轿夫唱杭州歌谑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备至。似道至古寺中,壁有吴潜南行所题字,虎臣呼似道曰:‘贾团练,吴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惭不能对。嵘叟、应麟奏似道家畜乘舆服御物,有反状,乞斩之。诏遣鞫问,未至。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屡讽之自杀,不听,曰:‘太皇许我不死,有诏即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拉杀之。”

忽必烈

“帝既平宋,召宋诸将问曰:‘尔等何降之易耶?’对曰:‘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帝命董文忠答之曰:‘借使似道实轻汝曹,特似道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似道之轻汝也固宜。’”毕竟,贾似道至死都是主战派。

贾似道当时几乎就是士大夫阶层的顶流了,可惜生不逢时,不同于纸上谈兵的文人,他是有一定的军事能力,问题在于治病可能需要时间,慢慢来改善,不能激进;但时局又不能给他时间,他只能下猛药,自然会得罪一大批人。很多问题积重难返不是猛药可以解决,尤其是既得利益者哪里肯放弃手里的利益。南宋又在战时就更没有办法。他要不是推行公田法得罪太多地主士绅,历史评价不会低的。

1 阅读:3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