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巅峰《姜子牙》为什么评价那么低?

坤哥的书影世界 2024-05-22 20:40:21

动画电影《姜子牙》在各大平台的评分都只是7分出头,在笔者看来这样兼具精良画面制作与深刻立意的电影只有这点分数是被严重低估的。

首先,笔者个人觉得电影里最棒的就是色彩的应用。其中色彩应用得最好的莫过于归墟片段前后对比和北境前后对比。

在姜子牙和小九满怀希望来到归墟的时候,黑黑蓝蓝的天空下归墟喷薄出金光,像是希望,更像虚无的美好愿景下即将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当时看第一遍的时候笔者个人就觉得这个归墟肯定有问题,因为这种色彩带来的对给人一种强的不祥预感。而后续情节证明笔者果然没预感错。

 

而后九尾来临,归墟不再散发金光,而是一种十分不祥的黑红色笼罩着归墟,不久九尾打开归墟,狐妖怨魂冲天而出,大灾厄降临。

这一系列色彩的自然过渡给笔者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还有北境,电影中前二十分钟的北境和最后的北境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前二十分钟的北境,黑云压顶,冰天雪地,满目所见只有一片灰黑、灰蓝、惨白和较暗的其他的颜色,气氛压抑至极。

而后二十分钟的北境,阳光从树梢穿过,投下一片婆娑树影,一片金黄、翠绿等明亮的暖色,还有部分黑色褐色中和了过于明亮的暖色,显得这片土地的气氛温馨宁和。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姜子牙》在色彩这一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其次,笔者觉得这部不主讲情爱的影片立意非常棒。比如普通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白骨风铃的叮铃作响,亡魂得以安息;普通人对成名立业的渴望:一战封神,众神之长,等等。

在最后的一幕,师尊说“这是笔者对众生最好的安排”,更是将矛盾激化到最高的地方。这并不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是一个野心家的野望。这样的行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自己所受为天命,百姓如牛羊,毕竟汉代太守又名牧守,这个“牧”字就很能说明问题。

同时也可以看成是对西方文艺复兴的致敬:冲破人为的“神”的束缚。和西方黑暗的中世纪里的教会一样,师尊也自命为神,企图操作众生命运,攫取不应得的权力。

而姜子牙就像是文艺复兴里人权的觉醒的象征,冲破了伪神的束缚,为众生带来了自由的曙光。毕竟真正的神无欲无求,不会强求众生的命运由祂来安排,所以师尊和教会推出来的“神”可以称之为伪神。

另外,电影中的这些设定大多出自《封神演义》,比如静虚宫和《封神演义》里面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从名字和形象上就很相似,以及人物设定多借鉴于《封神演义》中原有的人物,例如姜子牙、申公豹、九尾狐妖、妲己,姜子牙和申公豹还是师兄弟、九尾狐妖李代桃僵成为纣王的宠妃,包括在师尊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封神演义》里元始天尊阐明天道的影子,甚至彩蛋里还有杨戬黄天华等人叫姜子牙师叔。

也有借鉴佛教传说的,比如妖族被放逐北境,这里的荒凉凄冷的北境就和佛教故事中的北俱芦洲很有相关性。有一点笔者不太确定的就是十二金尊来源于《封神演义》里的玉虚十二。金仙还是佛教中的十二圆觉菩萨。毕竟整个玉虚宫到底是修道的,说是源于玉虚十二金仙好像更贴切一点,何况名字里还都带的有“金”字;但说是源于佛教中的十二圆觉也不无道理,因为电影里的十二金尊都是和十二圆觉一样的金身塑像,配音也比较空洞,有那么一点佛音的感觉。

此外,不管是九尾涅槃还是小九转世,都是源于佛教中的“涅槃”和“转世”的概念,佛教传入前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没有相关说法的。

所以从设定上来说《姜子牙》这部电影有那么一点旧酒装新壶的感觉,不过从头到尾看下来,可以说旧酒装的还不错,逻辑可以自洽。

最后,笔者想说一说那些打低分的人。在笔者看来《姜子牙》这部作品并不输给那些DC、漫威的英雄系列电影。

他们打低分的理由甚至可笑到是什么“兄弟如衣服,女人如手足”之类的鬼话,难以理解。或许这部电影真的有一些不足,但在笔者看来它的闪光点足以遮瑕。玄幻类型的电影可以不单单只有热血,还可以有更多的对人与人、人与神、人与道的思考。

以上,就是笔者对《姜子牙》这部电影的粗浅理解。

0 阅读:15

坤哥的书影世界

简介:看有深度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