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王建蒙:“追星逐月孙家栋”的故事我写了24年|读+

长江日报 2023-12-26 08:40:31

孙家栋小传

孙家栋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他是我国航天事业和人造卫星技术、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以及深空探测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来,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开始,担任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孙家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2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近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新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孙家栋》。本书由孙家栋授权出版,由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建蒙撰写。这本书讲述了航天“总总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如何从一个从小爱学习的普通孩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是如何带领中国航天人造出中国一颗颗人造卫星、实现追星逐月布北斗传奇人生的。长江日报《读+》周刊日前专访了王建蒙,听他分享从孙院士身上感受到的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

王建蒙。

用一枚火箭比喻人生

作为一名在航天战线工作了40年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王建蒙曾用一枚火箭比喻人生。

一枚火箭与一个人的一生很相似,一次性发射,不可逆。飞行高度与动力成正比,方向感精确与否事关成败。它需自带氧化剂,不靠外部空气支持。唯有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要想克服地球引力、达到超常的宇宙速度,必须让自己拥有足够级别的接力能力。

在从事航天事业的40年间,王建蒙最感荣耀的经历是被选定担任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时下达发射口令的调度指挥员。他说,当他坐在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调度台上下达“点火”口令时,中国航天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身为发射场指挥调度控制室下达号令的调度指挥员,要用大脑将发射任务用最简单、准确、清晰、无误的语言下达给各个系统和部门。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或不可预见的故障发生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用程序化的口令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

1986年2月1日,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对王建蒙个人而言也是终生难忘的日子,是他下达了“点火!”“起飞!”的发射口令。

“很多年过去了,1986年2月1日20时36分01秒771毫秒,这个精准时间我总是铭记不忘。”

以专业人的视角写航天精神

王建蒙从大学毕业后就投身航天,曾参加组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初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参加指挥过多次航天大型工程的发射任务。在航天发射和航天决策重要关头,他常常看到前辈们的坚定与刚毅,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又是那么平易与随和。

航天人写航天人,科技人员写科学家,对于王建蒙来说是深刻的体验。

因为有了40年的航天人的经历,与孙家栋院士有过多年、多方位、近距离的接触。书写孙家栋的故事,他说自己是“身在其中方知其味”。

有一次,孙家栋笑眯眯地对王建蒙说:“你有个理发推子,帮我理个发怎么样?”王建蒙赶忙说:“不行、不行,我岂敢在功勋科学家的头上动推子。”孙家栋说:“科学家的头和你的头难道有什么不同?你尽管下手,无非左边短了理右边,右边短了再理左边,两边都没有头发了,最后把上面的头发一‘扫荡’,不就是个光头嘛。”他这么一说,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王建蒙一直被夸记性好、执行力强,他的秘诀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形容自己之前的脑子就像是计算机自检一样,不断盘点今天要做的事情,很消耗脑力,后来经人提醒他就将此落在纸面上,用一张纸片记录下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后完成一件划掉一件,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王建蒙已经创作并出版多本文学著作。他通过自己的视角创作的《亲历航天——行走在神秘的卫星发射场》,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纪实文学《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被数十家报刊、网络转载,改编成配音广播节目在全国70余家广播电台连续播出。

近年来,王建蒙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的商业航天和民营火箭创新发展。2019年5月17日16时,由蓝箭航天公司研发的中国首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全系统点火试车成功喷射出烈焰的那一声巨响,令王建蒙兴奋不已。

王建蒙说自己的人生正像一枚三级运载火箭。一级火箭——跨越清华校园和西昌卫星发射场的青年求知阶段;二级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和在北京总部指挥发射卫星的实干阶段;三级火箭——在国际航天商业领域闯荡并撰写航天著作的收获果实阶段。

未来,这第三级火箭还会加注不同介质的推进剂,助力更多精彩发生。

王建蒙。

【访谈】

24年写不尽的航天精神

读+:您已经出版发行了孙家栋院士10个版本的传记、故事、绘本、中英文书籍等,这一次书写孙院士有不同的感受吗?为什么用这么多年去书写孙家栋院士?

王建蒙:算起来,我认识孙家栋已经45年了。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那时候我是发射场的新兵,孙家栋就是中国通信卫星总设计师。

那一年,我24岁,孙家栋49岁,我们并没有私交,他是卫星总设计师,我是刚清华大学毕业来到发射场的新兵,我对他只有仰慕。我参加了西昌航天发射场最初的工程建设,发射场建成了,火箭卫星运进来了……在长达8年时间里,我慢慢熟悉了孙家栋这位卫星总设计师。

当我奉命调到北京总部机关工作,与孙家栋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在我眼里,他是航天总师也是父辈级的大领导。

第一次书写孙家栋,是2000年宋健同志主编的《“两弹一星”元勋传》中关于孙家栋的内容。受领这项任务,我当时直犯嘀咕——我本是科技人员,写文学作品真不是我擅长的。多亏了我夫人的鼓励,她是专业作家,她支持我完成了这篇作品。

我写的第一本孙家栋传记,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发行的《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这本书问世后,许多出版社都来找我约稿,我怀揣8个字:弘扬航天,责无旁贷。白天上班,晚上我用业余时间奋笔疾书,几乎天天熬夜也要把书稿写出来。

从2007年到现在,16年时间里,我出了12本关于孙家栋的书。有人可能要问,出这么多版会不会内容重复?实际不然,因为每一次书写都跨越了不同的时间段。孙家栋搞航天、搞卫星的物理事件虽然没有变,但我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会不同,尤其对科学家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

孙家栋对我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近新出版的《孙家栋:造一辈子的“中国星”》完稿后,他写下了“热爱科学爱航天,不怕困难勇登攀”的题词。年过九旬的科学家在视力欠佳的情况下,工整地写下苍劲有力的题词,让我深为感动。

为了倡导广大少年儿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应河南大象出版社之约,最近,我们刚完成一套6本《我的航天梦》科普丛书的创作,以故事的形式为小读者们普及火箭、空间站、发射场、测控通信、航天员和人造卫星方面的航天知识。干了一辈子航天工作,我们从内心希望能够激发小读者们的科学热情——拥有航天热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读+:“航天人写航天人,科技人员写科学家”。作为一名在航天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航天科技工作者,您多年来采访、书写孙家栋院士,这种写作身份给您带来了怎样的体验?

王建蒙:我与孙家栋在工作中的长期交往,彼此互相了解、信任,源于我们拥有对航天的共同追求。

孙家栋既是领导也是前辈,但我从来没有见他发过脾气,即使是在发射场遇到发射任务不顺利的时候,我看他脑门上都急得冒汗珠了,也没见他大声训斥谁。

这些点滴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事业追求层面的,归根到底那是一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航天前辈的那种精神——有责任、有担当,技术过硬、品德过硬。

读者评论我写了那么多本关于孙家栋的书,基本都是“干货”,文学性的描写则欠火候,那正是我与孙家栋接触中的真情实感。孙家栋曾经对别人这样评价我写的书:“有些作家写航天比较困难,他们不像建蒙,因为建蒙是搞了一辈子航天的科技人员,他在航天发展历程中,把我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他的书就出来了。”

读+:您认识孙家栋院士40余年了,其间一定发生过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您既是书写他的作者,也是共同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航天老兵,在您心目中,孙院士是怎样的形象?

王建蒙:每每看到火箭轰鸣、卫星入轨,我都会无比震撼和激动。孙家栋作为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时,曾在发射场当机立断下达过令大家吃惊的指令。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在即,离点火还剩十几秒时,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太空的只是一个毫无用途的铁疙瘩。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孙家栋大喊一声:“停止发射!”现场人员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原因,孙家栋却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昏厥过去……

2007年一年里,孙家栋为了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10次进出发射场,空中飞人似地从北京飞往20多个地方,主持和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一年四季东奔西跑。他的夫人魏素萍对我说:“你都不知道这个家栋穿鞋有多费。他嫌穿皮鞋累脚,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好几双。”一位八旬老人一年穿坏好几双布鞋,他迈开双脚走出的正是中国航天的奋斗之路。

孙家栋在担任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还担任通信卫星工程、气象卫星工程、探月卫星工程等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其间,陈旧性腰肌劳损屡屡犯病,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维艰,每当他过度劳累,大脑供血不足的毛病便会突然出现,以致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皮肤过敏瘙痒让他坐卧不安,但一听到发射场遇到了问题,便不顾医生和秘书的劝说,好几次都是拔掉输液针头从医院赶往机场飞往发射场。

这些故事说都说不完。孙家栋是平凡的人,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我。

辉煌成就里只有“我们”

读+:您曾说过对孙家栋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中国火箭事业是集体的成果,里面没有I,只有We”。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建蒙:“孙家栋经常提醒我,成就中国火箭事业,那是每个航天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里面没有I,只有We,是千千万万个I汇集的We。”我对孙家栋这样的理解印象深刻。我还记得中国探月工程首战告捷,参试人员在发射指挥大厅欢喜跳跃之时,全国电视观众在电视直播的屏幕上看到被摄影师抢拍到一个镜头,孙家栋一人默默向一个僻静的角落走去,他背过身子悄悄地掏出手绢低头在偷偷擦眼泪。

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中,孙家栋曾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大家都未曾见他掉过泪,此时激动的泪水,足以说明中国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的不易。

孙家栋总是提醒我:“你在写书的时候,不要把大家的功劳集中到我身上。”他说,航天事业仅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他本是功勋科学家,却常常自谦自己就是一名航天高级工程师。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不论是投笔从戎、出国留学,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从技术岗位转为行政领导,就是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时,他也没有卸任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读+:科学家的精神史,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进步史。这个观念是如何在孙院士的故事中体现的?

王建蒙:有一些人,他们将人生奉献给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崛起。在我看来,科学家的精神史就体现在孙家栋这样的前辈身上,他们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航天辉煌。

孙家栋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技术总负责人,此后中国发射成功第100颗卫星时,他领导主持研制的卫星就达34颗,占当时中国全部卫星的三分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当时只有173公斤,如今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已经把数十吨的飞行器成功发射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的嫦娥工程已经完成落到月球上取回月壤返回地球,服务于中国经济技术的各种型号齐全的新型卫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不断刷新纪录,靠的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志气。一次次逐梦太空的勇毅前行,一个个新纪录被刷新,标注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1994年,孙家栋65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工程总设计师。2004年,75岁的孙家栋再次挂帅出征,担任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兼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的老伴魏老师曾经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很能体现孙老心系国家的精神。她说半夜醒来,发现家栋不在身边,看到他悄无声息地在阳台盯着月亮看,她问他看什么,他回答,“别吵吵,你睡你的。”老伴只好给他披件衣服,搬个凳子说:“月亮这么好看,你就看个够吧。”孙家栋过后说:“我在想我们的探月卫星怎么在工程上实现。”

读+:写这本书,也是您又一次走近孙院士、学习孙院士的过程。您和他都是航天人,为了航天事业奋斗不止。这样的书写给您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建蒙:每当夜深人静,我奋笔疾书时,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着孙家栋在工作时一丝不苟的画面。尤其是用中国火箭发射外国卫星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孙家栋对中国跻身国际航天市场谋求发展那清晰的思路和表述,以及我与他几次一起前往美国洽谈航天国际合作时,孙家栋的那种不卑不亢的中国科学家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激励着我干航天事业的决心。

总结40多年的航天工作历程,我愈发觉得做航天就是一种情怀。

2023年7月12日,中国蓝箭航天自主设计研制,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专用发射工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成为全世界首次发射成功的此类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填补了空白;2023年12月9日,在不到5个月内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又一次发射升空,将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等3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我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兴奋,身边的同事问我:“您这把年纪,走路杠杠的精气神如此这般啊!”

为啥这么有精神?那应该是情怀使然。我一踏上发射场这块土地,就浑身散发着一种兴奋,但这兴奋的内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凝结——干的时间越长责任心就越重,干的时间越久就越热爱的那份情怀。

永不自满,方能快步向前

读+:跟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怎样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扬长避短,跨越式发展?

王建蒙:中国的航天科技今非昔比。第一,国家政策的战略导向推进科技发展,第二是祖国越来越强大了,第三是中国的高科技基础工业发达了,第四是中国的航天关键核心技术在不断突破。

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射了17艘飞船,其中有12艘都是载人的。从一个人上天23小时,到中国空间站的胜利建成投入使用,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超过半年,现在已有20人次航天员成功完成天地往返。中国航天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沉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并以其为引领,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除此之外,在国家航天战略的带动下,民营商业航天也已经入列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组成。

中国早已步入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但与国际发达航天技术与管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关键部位整体布局、重要资源向整个领域的开放程度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地方。

读+: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于每一位在自己岗位上奋斗的人来说,应该如何接续英雄的力量,走好自己的奋斗之路?

王建蒙:一代代航天人在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使航天精神在时代发展中薪火相传、持续丰富、熠熠生辉。

对于每个人来说,永葆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突破,是走好奋斗之路的关键。因时因势,审时度势,永不自满,快步向前,这是我对走好自己航天奋斗之路的感悟。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