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称帝后攻打洛阳,面对朱鲔的死守,刘秀不念旧怨将其招降

史海撷英 2024-02-06 16:34:10

建武元年(25年)八月,刚刚称帝的刘秀亲率二十万大军,抵达洛阳地区,开始对洛阳发起围城战。

当时的刘秀刚刚平定整个河北地区,然后又收编了数十万铜马起义军,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底气。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当刘秀开始围攻洛阳之后,战况却出乎意料地胶着。洛阳城防非常牢固,城内更有至少十万以上的精锐军队。同时,守城的大将朱鲔抵抗意志更是极为坚决!所以,战争开始之后,刘秀围城一个月,硬是没取得任何大的战果。反倒是洛阳拖住了刘秀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让刘秀在其他方面逐渐开始捉襟见肘,出现了危机。

于是在这个时候,刘秀就想了一个主意:他派人进城去联系了守城的朱鲔,提出希望朱鲔投降。

对于刘秀的招揽,朱鲔当时直接表示了拒绝。而朱鲔拒绝的理由也让刘秀很难拒绝。早在两年之前,朱鲔曾经是更始帝刘玄的心腹。正是他给刘玄出了主意,杀了刘秀的大哥刘縯!

刘秀自幼早早丧父,小时候就是被他大哥养大的。所谓长兄如父不过如此。所以朱鲔和刘秀之间其实是有着杀兄之仇!从私人角度来说,刘秀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复仇的。这也是朱鲔当时拒绝投降的最主要原因!“鲔曰:‘大司徒被害时,鲔与其谋,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北伐,诚自知罪深。’”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刘秀想了很久。最终,刘秀还是做出了妥协。“彭还,具言于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就这样,在刘秀发誓之后,朱鲔终于相信了他。“彭复往告鲔,鲔从城上下索曰:‘必信,可乘此上。’彭趣索欲上。鲔见其诚,即许降。后五日,鲔将轻骑诣彭。顾敕诸部将曰:‘坚守待我。我若不还,诸君径将大兵上轘辕,归郾王。’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鲔,淮阳人,后为少府,传封累代。”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洛水之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洛水之誓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刘秀这一次,指着洛水发誓,原谅了自己的杀兄仇人。第二次则是几百年之后的司马懿,同样指着洛水对曹爽发誓。但结果,司马懿后来却背弃了自己的誓言,杀了曹爽全家。正是因为有刘秀这个前车之鉴,所以后来,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以后,直接被骂了上千年。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第一次洛水之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刘秀面对自己的杀兄仇人,为什么最后却能轻飘飘地放过了?而之前朱鲔和刘秀的仇到底又是怎么结下的呢?而朱鲔投降之后,为何刘秀最终也没敢违背誓言,让朱鲔得以善终了呢?

已经扫平赵汉政权,收编几十万铜马军的刘秀一跃成了河北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对于这个结果,当时刘秀自己其实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就在一年多以前,他的大哥刘縯刚刚被杀。然后刘秀身边的所有军队也都被更始帝剥夺了。再之后,更始帝派刘秀孤身一人北上河北地区,去招抚河北地区的各大割据势力。

当时更始帝派刘秀北上,其实就是想派刘秀送死。因为从更始帝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杀刘秀,会让他自己的威信受损。相对来说,找个机会坑死刘秀,其实更合适。

但没想到的是,刘秀北上之后,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直接解决了河北地区绝大多数的割据势力。尤其是收编了铜马军之后,刘秀麾下瞬间就坐拥四五十万的军队。同时,整个京津冀,再加上山西东部,河南北部,已经全部落入到了刘秀的实控范围。

两汉之际形势图

而当刘秀拿下整个河北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其他地方则是逐渐形成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还掌握在更始政权手里。但同时,更始政权内部内斗极为严重。四川地区的公孙述直接割据四川称帝了。陇西地区的隗嚣同样割据一方。山东地区的赤眉军绕过了洛阳一带,开始向关中地区进攻。

正是基于这样的局面,在收编铜马军的同时,刘秀直接兵分三路。刘秀自己带着麾下的主力去收编河北地区的残余起义军。刘秀麾下的第一大将邓禹带兵向山西方向进攻,然后以山西为跳板进攻关中。

不过,从当时的战局来看,邓禹更多的任务其实是为了给刘秀建立一个稳固的西线。毕竟,当时刘秀正在忙着收编农民军,如果这时候更始政权派兵从山西方向进攻他,刘秀会腹背受敌。而邓禹当时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防着更始政权从这个方向的进攻。

另外,刘秀还派自己的另外两位大将寇恂和冯异,率兵驻守在河内郡和魏郡,对洛阳方向施压。当时洛阳地区还在更始政权手里,而且集结了重兵。而寇恂和冯异的任务就是向这个方向施压。他们要确保在刘秀整编铜马军期间洛阳方面的军队没法北上,给刘秀创造出一个稳固的南线。

在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名单当中,邓禹排名第一,寇恂排名第五,冯异排名第七。这几个人的能力都是一等一的。所以,在他们的努力下,当时刘秀的西线和南线基本上不用操心。

刘秀

至于北线,河北地区再往北就是北方的匈奴以及辽东地区。当时匈奴那边也在忙着内斗,辽东地区没什么太强的割据势力。再加上刘秀当时控制了北京地区的所有关隘,靠着幽州一带的天险优势,北线完全没压力。至于说东边,河北的东边是大海。当时在海上不可能有任何敌人,所以东边完全不用刘秀操心。

就这样,在刘秀的安排下,几个方向都暂时安全了下来。所以接下来,刘秀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整合河北地区的起义军。而几个月之后,随着刘秀完成了整合,刘秀麾下的军队数量瞬间暴涨。同时整个河北地区暂时也完全被刘秀彻底控制了。所以,在这之后,刘秀就开始想下一步的扩张方向了。

此时的刘秀其实有两个扩张方向。一是率军西进,去和邓禹汇合,取道山西进取关中。二是率兵南下,去和寇恂、冯异汇合,直接进攻洛阳地区。

对于这两个选择,当时刘秀自己其实也没有太好的想法。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直接替刘秀做了决定。

之前更始政权消灭王莽政权之后,一时之间,整个天下的各个郡县以及各地起义军,都表示愿意尊更始帝为皇帝。这其中,也包括之前活跃在山东地区的赤眉军。

赤眉军

在西汉到东汉的这段混战当中,赤眉军其实也是一支比较重要的起义军,实力也很强。不过赤眉军的几个领袖,当时其实都没有独自称帝的打算。所以这帮人就直接去了一趟长安,见了更始帝,想要给自己争取一个高官厚禄。

这事其实很正常。毕竟当时赤眉军几乎占据了整个山东,而且同样坐拥几十万人。而作为赤眉军的高层的几个首领,既然愿意投降,他们也觉得,拿自己手里这些筹码换一个高官厚禄,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当他们到了长安之后,更始帝的表现却让他们大失所望。

这事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了更始政权内部的内斗。反正最后,更始政权并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是给他们封了几个特别小的官职和爵位。而且,更始帝还打算直接派人去接管赤眉军的地盘和军队。这一下,这桩买卖算是彻底谈崩了。

原本赤眉军其实都已经准备投降了,但是更始帝开出的这个价码实在是让他们太过失望。所以接下来,几个赤眉军的高层一商量,干脆直接自己单干了!他们直接带着麾下的军队,一口气向关中这边杀了过来。

从山东到关中,这期间正好隔着河南地区。所以,更始帝为了挡住赤眉军,就在河南洛阳一带集结了重兵。当时的更始政权一口气往这边集结了超过三十万大军。这三十万大军既是为了防止赤眉军西进,也是为了防着河北地区的刘秀。而当时更始帝派到洛阳统领这支大军队的主帅,则是他的两位大将。一个叫李秩,一个叫朱鲔。

照理来说,有三十万主力在洛阳,赤眉军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去的。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这帮赤眉军直接绕过了洛阳,从洛阳南边过去了!然后,赤眉军又兵分两路,一路奇袭武关,另一路奇袭函谷关,摆明了就是直接找更始帝直接拼命去的。

如果单从战术角度来说,赤眉军这么做其实就是在找死。因为正常情况下,一旦赤眉军这么做了,接下来,洛阳方面完全可以兵分两路。一路杀向山东,端了赤眉军的老巢。另一路支援函谷关,一起剿灭赤眉军。不管是函谷关还是武关,都是绝对的天险,守一段时间绝对不成问题。一旦赤眉军兵锋受阻,洛阳方面再派军队过来支援一下,赤眉军必败无疑!所以,一直到这里,更始帝刘玄其实都不太怕。他甚至还有点小兴奋,觉得自己可以借着这一战彻底灭了这几十万赤眉军。但问题是,刘玄千算万算,唯独漏算了河北这边的刘秀会那么快扫平河北。

总之,当刘秀彻底招抚了河北内部之后,当时中原地区就是这个局面。而赤眉军的出现,则是让刘秀瞬间做出了选择!

如果当时刘秀选择西进,经由山西去进攻关中,就等于是和赤眉军联合一起对付更始帝。这显然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当时刘秀在名义上还是更始帝的臣子。而且,更始政权内部这时候也很强,就算赤眉军和刘秀联合,也会有很大压力。最关键的是,灭了更始帝之后,刘秀也没法独占关中,后面估计还要和赤眉军打一仗,得不偿失。

相比之下,进攻洛阳明显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刘秀进攻洛阳之后,洛阳这三十万更始政权的军队就不敢再支援关中了。然后,赤眉军就有机会攻破函谷关,彻底杀入关中。如果刘秀能够先拿下洛阳,他就能趁势控制整个河南。这样一来,刘秀自己的地盘会迅速扩大近一倍,军队数量也会暴增。同时,控制了河南之后,刘秀可以轻易切断赤眉军和山东老巢的联系。最关键的是,这时候的赤眉军注定会和更始政权两败俱伤,刘秀接下来就可以轻松进取关中了。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赤眉军的出现直接替刘秀做了选择。接下来,刘秀就自己带着整编好的二十多万主力军队,向洛阳方向逼近。

刘秀

也就是在南下洛阳途中,刘秀的几个心腹下属提醒了刘秀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名分问题。当时刘秀在名义上还是更始帝的臣子。以臣子的身份围攻洛阳,这在以后的史书上难免会落人口实。反正刘秀已经准备独立了,而且此时实力也够强,那不如此时就直接称帝算了。“异、恂移檄上状,诸将入贺,因上尊号。将军南阳马武先进曰:‘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先即尊位,乃议征伐。今此谁贼而驰骛击之乎?’王惊曰:‘何将军出此言!可斩也!’乃引军还蓟。复遣吴汉率耿弇、景丹等十三将军追尤来等,斩首万三千余级,遂穷追至浚靡而还。贼散入辽西、辽东,为乌桓、貊人所钞击略尽。都护将军贾复与五校战于真定,复伤疮甚。王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复病寻愈,追及王于蓟,相见甚欢。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不许。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纯言甚诚切,王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召冯异诣鄗,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

而在刘秀称帝之后,东汉自此开国。而东汉政权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围攻并且拿下洛阳。

就这样,刘秀攻取洛阳之战正式打响了。

当刘秀抵达洛阳之后,刘秀很快发现,洛阳战场的情况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好。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洛阳军方内部刚刚发生了一场小火并。

之前为了防备赤眉军和刘秀,更始政权一口气在洛阳集结了三十万大军。而统领这三十万大军的则是更始帝的两个大将朱鲔和李秩。这俩人全都是刘秀的仇人,而且是那种有生死大仇的仇人!

朱鲔是典型的底层出身,之前因为被王莽政权压榨得太厉害,所以就投奔了绿林军。再后来,随着舂陵刘家起兵,绿林军和舂陵刘家联合,一起击败了王莽集团的主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又拥立了舂陵刘氏的刘玄做皇帝,这就是更始帝。

刘縯

而更始帝登基之后,朱鲔作为一个原本的农民军领袖反倒是对更始帝很忠诚,后来更是逐渐成了更始帝的心腹。所以在之前的几年里,朱鲔做了几件事,和刘秀结下了死仇。第一,昆阳之战打完之后,刘秀的哥哥刘縯在更始政权内部过于势大。这个时候,朱鲔就给更始帝出主意,提出要诛杀刘縯。虽然最后执行这个计划的,确实是更始帝本人。但提出这个计划的确实是朱鲔。对于刘秀来说,他的大哥刘縯基本上就是长兄如父。所以,杀兄之仇,两人基本上就是不共戴天的。第二,刘縯被杀之后,刘秀第一时间放弃了兵权,并且表示对刘玄臣服。此后,刘玄想要派刘秀去招抚河北,朱鲔一样坚决表示反对。“更始欲令亲近大将徇河北,未知所使,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以为不可”。如果不是当时刘秀机灵,单凭朱鲔这个主意,他就已经死了。“更始狐疑,赐深劝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马,持节过河。”所以,刘秀和朱鲔之间绝对是生死大仇。

而朱鲔之外,另一位领兵大将李秩同样也是刘秀的仇人。而且,如果说朱鲔和刘秀的仇是因为立场不同,那么李秩对于刘秀来说,就是典型的背叛者。

两年多以前,当舂陵刘氏还没起兵的时候,刘秀的大哥刘縯在舂陵县暗中招募人手,准备造反。而当时的刘秀,因为门客犯了点事,所以就跑到旁边的宛城暂时藏了起来。在宛城期间,刘秀结识了李通和李秩兄弟。李家是宛城这边的大族,当时也在准备起兵。所以双方很快一拍即合,然后李通就派李秩跟着刘秀回舂陵,准备联合起兵。不过后来,因为李家这边走漏了消息,所以还没起兵就被杀了不少人。

但不管怎么说,最开始的时候,李家是刘縯和刘秀兄弟最初的盟友。而且后来,李通还娶了刘秀的小妹,成了刘秀的妹夫!除此之外,李秩还跟着刘秀一起参加了昆阳之战!打昆阳之战的时候,刘秀亲率十三个亲信突围,李秩就是这十三个人之一。就这种关系,哪怕李家啥也不干也有从龙之功了。只要熬到东汉开国,封王不敢说,多捞几个侯爵,肯定很轻松。

但问题是,李秩没给自己这个机会。

在更始帝刘玄被拥立之后,李秩大概是想为自己搏一个前程,直接倒向了刘玄。而且后来,大概是为了向刘玄表忠心,他还直接和朱鲔一起向刘玄提出要杀刘縯的方案。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叛徒!所以,当时守洛阳的朱鲔和李秩都是刘秀的生死大敌。估计刘玄之前派他们来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刘秀

不过,就在刘秀率兵抵达洛阳之前,这俩人之间却开始火并了。至于原因,这就是牵扯到当时刘秀的那个优秀大将冯异了。

之前刘秀派冯异和寇恂率兵保护他的南线。但同时,因为当时刘秀集团兵力不足,这俩人麾下的军队加起来其实也没多少人。所以这个时候,冯异就使了个离间计。“异乃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苟令长安尚可扶助,延期岁月,疏不闲亲,远不逾近,季文岂能居一隅哉?今长安坏乱,赤眉临郊,王侯构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绝,四方分崩,异姓并起,是故萧王跋涉霜雪,经营河北。方今英俊云集,百姓风靡,虽邠岐慕周,不足以喻。季文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在此时矣。如猛将长驱,严兵围城,虽有悔恨,亦无及已。’初,轶与光武首结谋约,加相亲爱,及更始立,反共陷伯升。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报异书曰:‘轶本与萧王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今轶守洛阳,将军镇孟津,俱据机轴,千载一会,思成断金。唯深达萧王,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

对于冯异当时提出的这个方案,李秩到底是否真的想接受,不得而知。有可能他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继续观望,避免继续作战造成损失。反正最后,双方有了一点联系,而且暂时停战了。

如此一来,冯异就有继续操作的机会了。

双方有了联系之后,冯异直接率兵进攻了洛阳方面的一个太守,这期间李秩直接坐视不理。最终,那个太守直接被冯异就地歼灭,麾下近十万大军也被冯异一口气吃掉了!这十万大军,其实相当于是李秩给刘秀的投名状。

“异见其信效,具以奏闻。光武故宣露轶书,令朱鲔知之。鲔怒,遂使人刺杀轶。由是城中乖离,多有降者。”最终,李秩直接被刺杀,他麾下的人手也基本上都被朱鲔接管了。

冯异

最关键的是,因为之前的那些事,导致冯异一个人就歼灭了近十万的洛阳守军。所以在这之后,洛阳周围的守军就从三十万降低到了不足二十万!

所以说,云台二十八将的含金量真的是一点都不低。能拿下这种军功的冯异,在这个榜上也就排了个第七。而前面那六个,贡献和本事基本上都比他更大!

就这样,当刘秀带领麾下主力抵达洛阳的时候,情况已经比他预想的好很多了。当时关中已经打得一塌糊涂。赤眉军已经攻陷了长安,而后大肆劫掠。残存的更始政权军队依然在抵抗。同时,很多关中地区的大户坚壁清野,直接断了赤眉军的补给。

而洛阳战场这边,刘秀到来之前,冯异和其他几位将军基本上就已经消灭了洛阳周围的移动目标,迫使朱鲔把所有军队都撤回了城里。所以刘秀过来之后,很顺利地就包围了整个洛阳!

而随着洛阳被包围,接下来,在整个东汉开国过程当中,阵容最豪华的一场大战就正式开始了。

之所以说阵容最豪华,是因为整个云台二十八将当中,直接亲身参与这场战争的就有至少十六个人!前线围城战,由榜上排名第二的吴汉亲自带队。而吴汉当时麾下的十一个偏将后来清一色全都进入了云台二十八将的榜单。也就是说,当时光是直接参与围城的就有至少十二位名将!除此之外,排名第三的贾复,之前刚刚受过重伤,这时候依然跟在刘秀身边参战。排名第四的耿弇带着排名第十九的陈俊,带兵驻守在怀县以东,防止荥阳以东的更始政权军队支援洛阳。排名第五的寇恂直接带着军队在后面负责补给运输。

云台二十八将

在云台二十八将这个榜单当中,排名前九的九个人,除了排第一的邓禹当时独自带人在西线作战之外,剩下几个人当时清一色全都参与了这场战争!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名将背后,居中指挥的是刘秀本人!

放眼整个东汉开国历史,再也找不到另一场阵容这么豪华的战争了。

但即便如此,即便当时刘秀调来了麾下所有的精兵强将,面对洛阳的坚固城防,依然没能迅速破城。

因为洛阳的城防实在是太坚固了。

当时洛阳的城墙,已经修了近千年了!从当年西周初期,周公“分陕而治,营造东都”开始,洛阳就成了西周的都城之一。后来西周亡了之后,平王东迁,这期间洛阳没遭受过任何战火。而平王东迁之后,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一直都待在洛阳。虽然这期间周王室不断衰落,但也没谁不长眼去进攻洛阳,去进攻周王室。秦国灭洛阳的时候,周王室也没有太强烈的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所以这期间,洛阳也没损坏。而秦朝灭亡之后,陈胜吴广起义期间,战场在荥阳那边,洛阳一样没啥损失。楚汉战争期间,洛阳一直在刘邦这边,项羽基本上没摸到过洛阳的边。而到了西汉时期,西汉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在不断加固洛阳城防。所以,到了刘秀这里,刘秀当时面对的,其实是一座已经修了近千年的超强大城!就连长安,当时可能都没有洛阳这么坚固。

于是,开战之后,刘秀很快就遇到了麻烦。尽管当时刘秀已经拉拢了洛阳城内看守东门的将领。而且最后,这个将领都打开了城门放刘秀的军队进去了!但最后,在朱鲔的极力抵抗之下,刘秀的军队还是被打了出来。

显然,洛阳的抵抗力度,远超刘秀的想象。

刘秀

就这样,刘秀就围了洛阳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关中则是逐渐尘埃落定,赤眉军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如此一来,刘秀在其他方向的压力已经逐渐暴涨了。到了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被拖延在洛阳,刘秀集团很容易会出现满盘崩溃的局面。一旦赤眉军东归,刘秀就会被两面夹击,到时候必败无疑。而如果强攻洛阳,以洛阳城的城防,短时间内基本不可能。就算能打下来,估计当时的刘秀,麾下至少也得死上十几万人。这个损失显然是刘秀无法接受的。而如果继续围困,且不说接下来被赤眉军夹击的问题。光是洛阳城内,补给已经耗尽了,再之后就是饥民相食的局面。这个结果注定有伤天和,刘秀自己其实也不想走到这一步。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刘秀终于决定妥协了。他决定放弃杀兄之仇,招降朱鲔。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之前刘秀拒绝招揽李秩,让洛阳方面火并,其实也有点任性的意思。如果当时刘秀接受了李秩的投降,洛阳这边瞬间就会再减少十万精锐。甚至当时的李秩都有可能直接找机会绑了朱鲔,直接开城投降。

但不管怎么说,最后,刘秀还是妥协了。他选择派了自己麾下的岑彭去洛阳城内找朱鲔谈判。

岑彭之前曾经是朱鲔的部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投靠了刘秀。对于岑彭,朱鲔还是信任的。所以岑彭来了之后,朱鲔很快就让他进了城,然后双方就开始谈投降的事情。“朱鲔等坚守不肯下。帝以彭尝为鲔校尉,令往说之。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彭因曰:‘彭往者得执鞭侍从,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今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虽婴城固守,将何待乎?’鲔曰:‘大司徒被害时,鲔与其谋,又谏更始无遣萧王北伐,诚自知罪深。’彭还,具言于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彭复往告鲔,鲔从城上下索曰:‘必信,可乘此上。’彭趣索欲上。鲔见其诚,即许降。后五日,鲔将轻骑诣彭。顾敕诸部将曰:‘坚守待我。我若不还,诸君径将大兵上轘辕,归郾王。’乃面缚,与彭俱诣河阳。帝即解其缚,召见之,复令彭夜送鲔归城。明旦,悉其众出降,拜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

在朱鲔投降之后,刘秀迅速控制了整个洛阳,并且收编了朱鲔的军队。再之后,刘秀迅速率兵西进。趁着赤眉军东归的机会,在崤山一带伏击了赤眉军主力,最后彻底迫使赤眉军高层投降。而赤眉军高层投降之后,刘秀则是趁势西进,迅速控制了整个关中。

刘秀

至此,刘秀已经控制了整个河北、河南、山西以及关中地区。整个中原北方,除了陇西地区以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全部落入到了刘秀的手里。到了这个时候,刘秀统一天下已经基本没有悬念了。而这一切,其实都要感谢刘秀在洛阳城下的妥协。如果当时刘秀坚持杀朱鲔,后来的历史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了。

至于说东汉开国之后,为何刘秀依然没杀朱鲔,坚持了自己的誓言,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东汉是一个典型的皇帝和世家共治天下的政权。如果刘秀违背的誓言,就很容易造成自己在那些世家面前失信,自己的皇位就会坐不稳。所以后来,一直到驾崩,刘秀都遵守了自己的洛水之誓,没有对朱鲔出手。

而刘秀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他的信守承诺,若干年之后会给东汉报了仇。正是因为他这次洛水之誓太过有名,所以后来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当司马懿发誓的时候,曹爽才会那么轻松地投降。所以,几百年之后,刘秀的这个事迹,反倒是借着司马家这把刀砍向了篡汉的曹家,也算是变相给东汉报仇了。

0 阅读:3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