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大唐使臣王玄策,就是这么做的

老合说史 2024-01-23 13:56:30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部分都是在华夏境内打,最多也就是和附近的少数民族打一场,远离他国的战事并不多见。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只有几次古代同外国打仗的事。大约1300年以前,在唐太宗时代,有记录可查的历史上,唐代与印度之间有过一场战争。唐朝派出了一名小小的使节,前往印度,不费一兵一卒,只凭吐蕃士兵,就击败了印度大军,击溃了古老的中印度,征服了东印度王,成为了印度的传奇。“犯我大唐者,杀无赦。”唐代外交家王玄策,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唐代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说起。

玄奘(唐僧)西行取经,打开了中印外交关系的新时代.

(唐僧)玄奘

玄奘大师(西游记中执著的唐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天竺(即今天的印度),以弘扬佛教经典。他来到天竺之后,四处求道,一一拜访天竺的著名僧人,足迹遍及印度,尤其是摩揭陀。摩揭陀国在印度联盟中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地位与秦国在中国战国后期的地位相类似。那时候的印度还没有完全团结起来,内部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包括十六个大的国家,摩揭陀就是其中之一。在印度,摩揭陀历来被奉为佛教的神圣之地,据说,佛祖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这个国度里度过的。于是,他西游,来到了摩揭陀,传道授业。

大唐,吐蕃,印度

在摩揭陀,戒日王尸罗逸多对他极好,玄昊不仅传授经文,还将大唐的繁华与唐太宗的睿智一一说了一遍,戒日王听得如痴如醉,喃喃自语:“我要向东方学习。”玄奘返回后,戒日王即派使者来朝,并送去大唐的国书,表达“两国世代交好”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开明,曾“降印以慰”戒日之使。此后,唐太宗又数次向印度派遣使臣,中国与印度的邦交才算真正确立。

王玄策在摩揭陀之乱中被擒,侥幸逃脱,然后投靠吐蕃,向大唐宣战,胆敢冒犯天威的人,无论相隔多远,都会被处死。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按惯例派出王玄策出使印度,然而这一次访问却出了岔子。也正因为如此,中印之间,才有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这位名叫王玄策的使节团团长,根本没有动用大唐一兵一卒,就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强大的摩揭陀国,重振了中国的雄风。

王玄策曾多次出使印度,是唐代的一位使节。他第二次去印度的时候,恰逢摩揭陀内乱,戒日王病逝,他的臣子阿罗那顺乘机夺权,称帝。不过那个时候,信息并不发达,所以唐朝的人并没有得到这个消息。如果是在这个时代,以现代的通讯技术,他们一定会知道的。阿罗那顺听到大唐派人来了,自然不会高兴,便派人拦住了他们,不让他们进入。他不仅抢走了使者送来的礼物,还把王玄策和他的追随者都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王玄策与副将蒋师仁两人,靠着戒日王的姐姐出手相助,逃过一劫,逃向吐蕃求援。

王玄策的援军到了。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娶了他,松赞干布得到了唐朝的官职,吐蕃和大唐成为了一家,两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就像是亲兄弟一样。王玄策求援,得到了吐蕃的大力支持,松赞干布不仅派出了最精锐的铁骑,还派出了7000名骑兵,从尼泊尔的泥婆罗(当时的吐蕃)抽调了7000名骑兵,交给了王玄策。

王玄策率领大军,一路向南,所向披靡。印度军队彻底崩溃,超过3000人被斩首,一万多人被溺死在水里。阿罗那顺弃城而逃,却给蒋师仁这位副使捉了去。王玄策的威名一时无两,周围城池纷纷投降,转眼间就有五百八十多座城池被攻陷。东印度国(天竺)的国王,看到这一幕,也是心惊胆战,连忙献上异宝,表示对大唐的臣服。

在中国与印度之间,也是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武装冲突。这次,王玄策以一己之力,打出了“以一敌一”的神话,固然有其夸张之处。

一是因为大唐鼎盛时期,国力强盛,诸国朝拜,王玄策自信满满,被羞辱之后,恼羞成怒,变得更加勇猛。

二是投靠吐蕃,吐蕃是大唐扶持起来的,骁勇善战,听到大唐有难,立即出手相助,为王玄策解围。

印度出家人

三是印度一直信奉佛教,军队孱弱,既没有统帅,也没有谋略,光靠斋戒是无法战胜对手的,最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是由于当时的摩揭陀国正处于战乱时期,政治局势很不稳定。这是一场政变,没有民心,也没有民众的支持。这一点,从他姐姐帮王玄策越狱就能看出来。

五是犯我大唐天威,无论多远都要杀,此乃重中之重,弱小国家不能与之交往,大国则以外交为先。国力强盛,外交人员的威望也是极高的,有了王玄策的统帅,他们才能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王玄策为了报仇,不惜动用自己的军队。

之后,王玄策多次前往印度,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就有一部著名的佛教典籍——《中天竺国行记》。汉朝的陈汤就是这样做的,唐朝的王玄策也是这样做的,大唐和大唐并没有什么区别。

0 阅读:15

老合说史

简介:历史爱好者 分享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