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分宜县,赣中明珠,分自宜春,人文璀璨之地

征途所见所感 2024-05-01 11:26:18

分宜县地处江西中部偏西,隶属江西省新余市,东邻宜春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安福县,西连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全县区域面积为1389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7个镇、3个乡,常住人口27.61万人,户籍人口34.67万。县人民政府驻广府路6号。

分宜县因从宜春东境分置而得名。宋雍熙元年(984年)八月,以宜春县“地大民众”,分其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等10乡,共计2万户设县,因为是从宜春县分出,故县名为分宜县。因为县治南傍钤冈山,故分宜又有别称“钤山”。“钤山”这个别称在分宜民众心中地位极其重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钤山文化,如明朝权相严嵩就著有《钤山堂集》。迄今为止,分宜本地以“钤”命名的地名实体,就有钤山镇、钤东街道、钤阳路、钤山路、钤丰路、钤兴路、钤浒路等。

分宜古为吴、楚之地。西汉至北宋初,分宜一直属袁州府宜春县地。宋雍熙元年(984年),分宜春东境10乡设立分宜县,属袁州。元朝初年,随袁州属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属江西行省袁州路。明、清两朝,分宜属袁州府。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留县,分宜直隶江西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废道,再度直属省;1932年,属第八行政区;1935年,改属第二行政区。其中土地革命时期曾建分宜县苏维埃政权。

1949年7月15日,分宜县解放,属袁州专区。1952年,袁州专区与南昌专区合并,属南昌专区。1958年,南昌专署迁宜春,改名为宜春专区(后称宜春地区),分宜属之。同年,因修建江口水库,淹没县城钤阳镇,北迁县治于谭家边,更名分宜镇。1983年7月,地级新余市建立,分宜转属新余市管辖。2008年1月,县治迁于钤东街道。

分宜县人文底蕴深厚,是江西十大文化古县之一,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明朝太常寺卿黄子澄、明朝首辅严嵩都是分宜人,被誉为17世纪世界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成书于此。分宜人文景观也很多,有凤凰山冶炼遗址和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邓家围屋,有历史文化名村介桥严嵩故里、防里进士村。分宜属中央苏区,是红色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震、肖克等均在分宜开展过革命活动。

分宜被誉为“中国夏布之乡”。夏布是一种技艺传承悠久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夏布经过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是传统的服装面料,夏商周以来就用于制作丧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

在中国的各种夏布中,分宜夏布声名远扬,且历史悠久。分宜自唐始,“岁贡白苎布十匹”。宋时,袁州知府的进贡表曾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明崇祯年间,科学家宋应星任分宜教谕时,对分宜种麻织布的盛况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考察,并在《天工开物》中专列“腰机”和“夏服”两章,图文并茂,加以介绍说明。

清朝乾隆年间,分宜夏布生产兴盛,圩市繁荣,流通畅达,每到苎麻夏布收购季节,上海、无锡、镇江、烟台以及朝鲜等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坐地收购。分宜有千年的苎麻种植历史,有中国夏布之乡和中国苎麻纺织名城的称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收藏着一匹乾隆下江南时携带回宫的分宜夏布。那时,分宜夏布便是“出口产品”,俏销朝鲜、日本及其他国家。2014年11月,分宜夏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0 阅读:21

征途所见所感

简介:爱好旅游,摄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