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最担心古代中国分裂的国家,一旦中国发生内战,常常遭暴打

陶陶读历史 2024-05-22 12:25:42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邻国之一,也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重要窗口。在一带一路的大布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缅关系有友好相处的一面。但同样的,也有兵戎相见的历史。自缅甸有文明以来,中缅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发生战争。但总结起来,却有一个奇特的规律。那就是中国发生内战时,缅甸经常成为西南割据政权的“沙包”;然而中国统一时,缅甸却转而成为主动入侵的一方。

早在三国时期,缅甸人的先民——骠人就和中国割据政权发生了战争。当时蜀汉集团雄踞西南,领有益州以及永昌诸郡。在此期间,南中豪强孟获掀起叛乱,骠人遂跟随孟获一起反对蜀汉政权,在后方兴风作浪。

其后汉丞相诸葛亮毅然带领大军南征,深入不毛,从云南一直追到了今天缅甸境内,留下了许多传说与遗迹。其后诸葛亮在一座石山坡上立下了一根铜柱,此碑位于缅甸掸邦和曼德勒省交界处,距今天的中缅边界有数百公里之遥。

隋朝时,隋将史万岁南征,曾打到了今天缅甸境内,并看到这根铜柱。铜柱上书:“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通过这段记载,不由得惊叹诸葛亮的盖世武功和神机妙算。

对于诸葛亮征南中之史实,缅甸人民显得很不服气。中国有“七擒孟获”的传说,但在缅甸的教科书中,却记录了“孟获五擒诸葛亮”的说法。

到了隋唐时,缅甸的前身——骠国突然异军突起。骠国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此时的缅甸正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虽说是处于金石并用时期,但缅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像骠国这一类早期国家的产生。骠国在随后的 7 个世纪里,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

唐朝时期,骠国国力日渐强盛,逐渐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东南亚的大国,却遭到了中国割据政权——南诏国的暴打。

南诏位于云南,本是唐朝属下的一个小部落。在唐朝的支持下,皮逻阁成功统一六诏,一统洱海。然而南诏的壮大让唐朝寝食难安。天宝年间,20万唐军对南诏发动了进攻。然而唐军无法适应南诏的地形与气候,几乎全军覆没。由此,南诏由唐朝属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变成了一个与唐朝、吐蕃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政权。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南诏展现出极度的扩展属性。由于北有唐朝,西有吐蕃,实力较弱的南诏扩张受阻。因此南诏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较弱的骠国。

公元832年,南诏军队大举南下,席卷整个骠国,俘虏3500多人。仅仅三年后,南诏再次大举南侵,一路攻破骠国首都,进而饮马印度洋,骠国王公贵族几乎被一网打尽。

此战之后,骠国只能作为南诏的属国苟延残喘。但不久后,名存实亡的骠国最终瓦解,缅甸回到了四分五裂的时代。

经过一番战乱,蒲甘王国开始崛起。1057年,蒲甘统一全缅甸,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

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随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对外发动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公元 1227 年亡西夏,1234 年灭金。随后,蒙古和南宋沿长江对峙,开启了长时间的战争。

为了绕开长江防线,忽必烈决定经由西藏进入云南,灭掉大理国,直接威胁南宋的后方——四川。于是忽必烈和他的蒙古大军以惊人的毅力穿越了千里无人区,于1253年平定了大理国。

平定大理后,忽必烈命大将将兀良哈台镇守云南,率军诏服诸夷未附者。说白了,就是以云南为基地,继续对东南亚诸国展开征服活动。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立即对缅甸展开了军事行动。他先是派出使者,以傲慢的语言要求缅甸国王那罗梯诃波帝立即内附。那罗梯诃波帝哪受得了这种气,立即命人将元朝使臣处死。而这一不理智行为,正中忽必烈下怀。

云南省官员认为缅甸国王没有归附之心,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讨伐缅甸的建议。忽必烈下令在云南设置征缅行省,誓要将缅甸纳入中国的版图。

1277年,元朝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率领700骑兵突入缅甸,面对拥有战象800头、战马万匹的5万缅军。射术精湛、打遍欧亚的元军展现了降维打击一般的战斗力,竟将乌泱泱的缅军杀得大败。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忽必烈却意识到了缅甸的虚弱。

1283年,忽必烈命万余元军水陆并进,向缅甸发动总攻。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元军便攻占了缅甸首都,并四处杀人放火。无奈之下,缅甸只好向元朝皇帝投降,蒲甘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而缅甸也在名义上,成为了元朝一部分。元朝在缅甸驻军、设驿、编户籍、置长官,一如内郡。当时的云南行省,其疆域比现在要大得多。在元朝的征服政策之下,蒲甘王朝彻底瓦解,分裂为阿瓦、东吁、白古三国。

1368年,明朝取代了元朝,成为新的天下之主。1382年,傅友德、蓝玉率25万大军征讨云南,并攻占了云南全境。由于云南自唐朝以来,就一直处于割据状态。即使在元朝,也有极大的独立性。

为了防止云南再次“独立”,明朝取消了元朝对东南亚诸国的征服政策,而是采取了守势,着力于将云南彻底化为内郡。首先,朱元璋销毁了从南诏到大理国的所有典籍;其次,朱元璋命自己的义子沐英永镇云南,形成了世袭制的沐府。

对于云南边陲难以防守的地区,明朝建立了著名的三宣六慰。其中六慰为木邦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老挝宣慰司和八百大甸宣慰司。其中木邦、孟养和缅甸,均在缅甸境内。

明朝放弃了对这些宣慰司的直接领导,而是委派当地土司进行世袭,而这一政策也为缅甸对这些宣慰司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前文也提到,明朝在云南采取了守势。由于云南地势险要、气候炎热、瘴气横行,因此很容易产生割据局面。因此明朝在云南的军事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以防云南发生藩镇割据、脱离中国的悲剧。

此消彼长,缅甸的东吁王朝却强大了起来。16世纪后半夜,东吁王朝统一了整个缅甸,并将可扩展的目标指向了云南边境的诸宣慰司。

从整体国力来说,缅甸相对于庞大的明朝,可谓是不值一提。但对于云南行省以及其属下的诸土司来说,缅甸的实力却如黑云压城一般。

在东吁王朝的威逼之下,孟养、木邦诸土司纷纷投附缅甸。1573年,缅军在诸土司的引导之下,悍然攻入了云南,从中缅边境的腾冲一直打到了攀枝花,如入无人之境。

万历皇帝见事态严重,不得不征调中央军驰援云南。在名将刘铤以及邓子龙的带领下,明军大破缅军,收回了所有失地,还一路追杀到缅甸首都阿瓦城下。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明军并未一鼓作气灭掉缅甸,而是选择了鸣金收兵。作为中央军,刘铤、邓子龙的部队不可能长留云南。云南依然只能以一省之力,对抗缅甸的入侵。

万历二十二年,明朝不得不放弃好不容易夺回的孟养、木邦诸土司,在中缅边境设置防缅八关。而八关外的广大领土,均沦入缅甸人之手。

如今的果敢、佤邦之所以流行普通话、说汉语,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本就是中国的属地,原住民也大多是汉人。

然而到了明亡清兴之时,中缅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清军大举南下,南明永历政权被迫南奔,并逃到了云南。

明朝此前之所以对缅甸侵占边境的行为听之任之,是因为明朝地大物博,也不在乎这些不服王化边陲之地。但清军南下后,局势却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小朝廷,必须集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来供养军队。因此被缅甸所侵占的诸土司,开始有了价值。

李定国和永历政权入云南后,便恢复了对中缅边境诸土司的征税活动。缅军曾试图阻止,并多次与南明军队发生冲突。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南明军虽然在清军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但论收拾缅甸人,还是小菜一碟的。在战争中,缅军百战百败,因此只能任由南明在中缅边境征税。

然而好景不长,在清军的猛攻之下,永历帝的军队被击败。无奈之下,永历皇帝只好带着群臣退往缅甸。由于此前结下的梁子,缅甸人并没有善待永历帝。不仅如此,缅军在咒水发动突袭,扣押了永历帝以及其臣子,史称咒水之难。

永历帝的部下李定国、白文选听闻此事后怒不可遏,于是派兵进入缅甸,要求缅甸立即交出永历。1659年,白文选的军队深入缅甸,在德勒地区大破缅军,“杀缅军四五万人,积尸横野”。

其后在两年内,李定国又连续三次入缅迎驾。在第四次迎驾之役中,李定国和白文选的大军再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杀死了上万缅军,整个大金沙江漂满了缅甸人的尸体。

四次迎驾战役,虽然没能迎回永历帝,却给缅甸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屋漏偏逢连夜雨,已经攻占云南的清朝也向缅甸发难,要求缅甸立即交出永历帝。

为了给缅甸增加压力,平西王吴三桂带领两路清军攻入缅甸,重新占领了木邦、孟养,彻底击溃了李定国和白文选。随后,吴三桂马不停蹄,直取缅都阿瓦。

缅甸连南明残军都打不过,更别说清军了。惊恐万状的缅甸王别无选择,只好交出永历帝,向清军投降。可以想象,如果清军真要对缅甸采取行动,恐怕缅甸就要面临灭国的命运。然而吴三桂并无此意,对于他来说,杀掉永历帝更要紧。因此吴三桂和关宁军并未在缅甸多做停留,而是马上班师回国了。

时间过了一百多年,清朝在全中国的统治早已巩固。然而就在此时,缅甸再次对云南产生了觊觎之心。

18世纪中叶,缅族首领雍笈牙统一全缅甸。随后雍笈牙又出兵暹罗,将其灭掉。志得意满的雍笈牙自称“世界之主”,对云南边境展开了入侵。

1765年,缅军兵分三路,杀入云南境内。清朝云贵总督刘藻调兵围剿缅军。然而刘藻是个文官,不通兵法,清军被缅军杀得大败。

乾隆听闻缅甸在边境发难,又怒又喜,怒的是缅甸这个小国竟敢干犯天国之威,喜的是终于有借口进攻缅甸,将这个叛服无常的国家化为郡县。

因此乾隆调集精锐八旗军深入丛林。在野战之中,八旗骑兵纵横驰骋,缅军空有先进的燧发枪,依然无法阻挡。然而当缅军退入城寨之中时,清军也没什么好办法。在相持中,清军疫病流行,病死大半。缅军趁机反击,再次击破了清军。

1768年,乾隆以小舅子傅恒为将,集中三万八旗精锐,再次对缅甸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战之中,清缅两军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两军主帅只好私下讲和,签订了《老官屯协议》。

按照协议,清军将撤回国内,两国罢兵。同时,缅甸将交还自明朝以来侵占的木邦、孟养等地。最后,缅甸向清朝称臣,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但可惜的是,清军撤走之后,云南行省并没有能力控制木邦、孟养诸地。在缅甸的蚕食之下,木邦、孟养等地再次沦入缅甸之手,一直到今天。

但是缅甸同样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中缅边境的诸土司,因此佤邦、掸邦、果敢等地依然有极强的独立性。直到今天,缅甸政府也无法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地区依然由当地的民地武装进行控制。中国管不了,缅甸也管不了,因此成了“三不管”地带,沦为犯罪分子的温床。

然而,这并不是缅甸最后一次卷入中国内战。1949年,一支国民党残军被迫逃入缅甸境内,并在当地驻扎。缅甸为了赶走这些残军,调集数万人进行围剿,结果竟被2000人的残军杀得大败。最终国民党将领李弥竟凭借这几千残军,攻占了缅甸六分之一的国土。

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和缅甸进行了两次勘界行动,这才将将拔除了这枚毒瘤。毒瘤虽破,但毒性不减。许多国民党残军仍留在中泰缅边境,为了生计,这些残军开始制毒、贩毒,进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金三角地区。

综观中缅交往史,中国陷入内战之时,缅甸经常遭到暴打。对于中国统一政权来说,缅甸的财富和资源不值一提。相比于云南,缅甸的开发价值并不大。但对于资源有限的西南割据政权来说,缅甸的资源就弥足珍贵了。因此蜀汉、南诏都对缅甸发动过战争。

同时对于中原内战的失败者来说,缅甸则不失为一个退路。而对于缅甸来说,中华帝国仅仅只是从指尖漏出一点力量,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例如南明军对清军难求一胜,但收拾缅甸却十分轻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每一次割据和混战,都是缅甸不愿看到的。

相反,中国若出现统一政权,缅甸的野心便开始膨胀了。中国的统一政权(元朝以外),并不鼓励海外扩张,并会极力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以防止割据。从人口来说,仅以云南一省之力就足以对付缅甸。但在削弱地方的政策之下,缅甸却能成为西南之大敌。因此孟养、木邦等地的丧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39 阅读:12807
评论列表
  • 2024-05-22 19:57

    现在让缅甸来试试[笑着哭]

    v1572shsu 回复:
    国民党残部把缅甸狗头锤爆了[得瑟]
  • 2024-05-23 08:47

    好文章

  • 2024-05-23 19:39

    战斗民族[点赞]

  • 2024-05-24 00:24

    中国有“七擒孟获”的传说,但在缅甸的教科书中,却记录了“孟获五擒诸葛亮”的记载。

  • 2024-05-23 22:29

    缅甸没有经历上千年的内战,打仗都是一拥而上,而中原王朝军队,一些简单的包抄后路,虚张声势,伏击,围点打援,就把他们打崩。

  • 2024-05-23 08:56

    说白了就是个欠收拾菜单上面的小国!

  • 2024-05-23 22:21

    古代怎么没有拿下缅甸,这样我们国家不就三面环海,有印度洋出海口

  • 2024-05-24 03:15

    西南有个出海口多好啊

  • 2024-05-24 00:29

    唐朝南诏国打膘国(缅甸)

  • 2024-05-24 00:26

    后汉也称东汉 在三国时期中缅孟获开始,过家家[笑着哭]打打闹闹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