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照片:晚晴-90年代,重现跨度100年的春节景象!

历史剪影 2024-02-05 15:18:23

清末春节走亲戚。

庙会上算命的。

1930年春节拜年,摄彤:海茵菠·冯佩克哈默尔

1946年春节,北京城中一大户人家的晚辈在叩首,拜的不仅是端坐高堂的父母,还有桌上无数鲜果蜜贡供着的祖宗。

清末民初时,赶集买年货。

1919年春节,雍和宫前“跳布扎”表演。

清末春节时街头舞狮子表演。

民国初年,春节时出门拜年的母女,穿着摩登。

1951年春节,石景山发电厂给职工发年货,工人和家属们纷纷赶来购买。

1955年除夕,京郊农民梁耀辉一家在吃年夜饭。虽然家庭条件明显贫瘠,但也要炒几个菜,喝上点酒才能叫过年。

1951年春节,河北省乐亭县朱各庄小学的学生为村民表演秧歌舞,这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1953年春节,天津市民一家人吃团圆饭。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1954年春节,河北省晋县五区刘靳庄的两位农村小姑娘荡秋千。

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新华社发

1954年春节,给孩子压岁钱。

1956年春节,图为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1956年春节厂甸庙会的灯市一摄影:胥志成

1957年北京郊区,人们在看春节的文艺演出,寒风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新华社发

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

1960年春节,辽宁省沈阳市郊五三人民公社一户社员正在写春联、贴年画。

1961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那个年代,供销社里年货很是紧俏。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1961年春节,山东沂源县农民在集市上选购年画。

1962年春节包饺子。

1963年春节,在北京“体育庙会”上,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少年。

1966年春节前夕,上海市民在商店里选购塑料花。

1969年1月8日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1977年春节,文化部慰问演出团的演员耿其昌(前左一)为医护人员演唱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

70年代,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1978年春节,凭证购买定量供应的花生、瓜子。

1978年春节,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和丰台区人民群众一起联欢。

1978年春节,北京街头看电影海报的人们。

1978年春节,南京少先队员参加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活动。

70年代开始,春节拍全家福成了一种时尚。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在购买年货。

1981年春节前夕,贵州省贵定县的农民在农村集市上赶集。

1982年春节前夕,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

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

1982年,北京一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图为:1983年1月31日,春运期间,上海站客运员在候车室向顾客宣传乘车安全知识。

80年代春运时,登上火车的人。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

1985年春节,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美国迪士尼动画人物和中国老百姓在八达岭长城合影。

吃穿之外,便是民俗。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而逛庙会则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图为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1985年的地坛庙会,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摄影:蒋铎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摄影:杨溥涛/新华社

图为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

1988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80年代,在路边放鞭炮的孩子们。

1990年春节,在陕西西安“飞机城”阎良区,每天都可见一些胸挂红花的新郎用自行车驮着新娘从大街小巷经过。那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特别是春节这段时间,结婚的人也特别多。

1990年春节期间,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少儿放映厅举办《革命传统影片汇映周》。

1991年,春节刚过,南下的民工就已如同潮水般地涌入广州火车站。图为:当时刚会走火车站厕所大排长龙的景象。

1996年北京春节前夕,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90年代,春节前各家都会蒸馒头、蒸花馍,为了款待春节来的亲戚们。

90年代农村拿着灯笼的孩子们。

90年代,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

90年代那会,压岁钱大多是1元,5元,10元的。图为70后刘晓收藏的压岁钱。

1995年春节,甘肃庆阳地区富有特色的民居——“地坑院”迎来了舞狮队。

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酒楼吃年夜饭。

1998年春运时的广州火车站。

0 阅读:41

历史剪影

简介:在黑白两色绘出的美景中与历史来一场浪漫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