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被两名“环保人士”泼番茄汤?这不是孤例,她们怎么想的?

谦奇评论 2024-01-29 18:04:36

“艺术是人类的镜子。”

在这个看似文明的社会里,有些人却选择用毁坏艺术品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他们不顾艺术的价值,不顾他人的感受,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所谓的“诉求”。

这种行为是真的为长远考虑,还是另一种自私自利呢?

2024年1月28日,世界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一次的原因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厅里,两名身穿鲜艳衣裳的女子突然冲了进来,手中竟然拿着装满番茄汤的桶,随意泼洒在《蒙娜丽莎》的画面上。

整个场面瞬间陷入混乱,有人尖叫、有人愤怒,而那两名女子却显得毫不在乎,表情中透露出一种诡异的自信。

泼完这幅《蒙娜丽莎》世界名画之后,又脱下外套,露出印有“食物反应”标语的白色T恤衫。

然后大声高喊:“哪个更重要?到底是艺术还是健康持久的饮食?”

看来这两位泼番茄汤的女子是两位“环保人士”。

好在画作被钢化玻璃框保护,所以没有真正遭到破坏,这两位女子可能也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上一把新闻,以此表达她们的意愿。

博物馆工作人员害怕两位再做出什么过激行为,于是搬来黑色屏风将二人与游客隔开。

有网友调侃:“工作人员骂骂咧咧地又更换了一幅假的上去。”

还有人说:“环保人士却浪费了两碗汤。”

不过,这二位的行为就像这位网友说的:“蒙娜丽莎和健康饮食有啥关系?”

破坏艺术就能让人类做到健康饮食吗?有没有可能我们健康饮食,就是能多活一些时间,多欣赏世间的美好,也包括《蒙娜丽莎》这样的艺术作品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是这幅享有盛名的《蒙娜丽莎》第一次遭到破坏,也并非只有《蒙娜丽莎》遭到破坏,还有这个“番茄汤”在类似活动中的出场频率也相当高,这也是网友调侃博物馆挂的作品可能是赝品的原因之一。

博物馆很可能出于保护将真品收起来不展出,或者名作丢失并未真的找回,这些情况真假难辨,让大家猜测和议论纷纷。

在1913年,这幅被誉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画作被盗后又找回,当时这一事件非常引人注目,又给这幅画作增加了传奇性。

1956年底,有人又向《蒙娜丽莎》泼硫酸,导致画作底边被损。

1957年,一位玻利维亚艺术家向蒙娜丽莎扔石头,打破了当时的防护玻璃,玻璃碎片损坏了蒙娜丽莎的左臂,后来不得不重新上颜料修复。

而据《世界报》的报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位肇事者云淡风轻地说:“哦我当时口袋里正好有一块石头,突然就想扔一下子…”

1974年,一位坐轮椅的女士因对博物馆残疾人政策的不满,向《蒙娜丽莎》的脸上泼洒鲜红的颜料;

2009年8月,一名俄罗斯女性据说因没获得法国国籍,用杯子砸向蒙娜丽莎;

2022年,一个打扮成老奶奶坐在轮椅上的自称“环保人士”的男人,突然跳下来试图砸碎蒙娜丽莎的防弹玻璃,然后又往玻璃上砸蛋糕,并在被保安带走之前各种撒玫瑰。

除了法国展出的《蒙娜丽莎》遭受这样的待遇,在英国的梵高名作《向日葵》也没有躲过。

2022年10月,来自“停止采石油(Just Stop Oil)”组织的抗议活动人士,在英国伦敦的国家美术馆里,向展出的文森特·梵高名作《向日葵》编号F454的这一幅上泼洒了番茄汤。

幸好和《蒙娜丽莎》一样,画框里有一层玻璃,所以画作本身并没有受什么损伤。

同样是在当地时间2022年10,3名同样出自“Just Stop Oil(停止石油运动)”环保人士,在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宫试图破坏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当时他们也身穿标有“Just Stop Oil”字样的T恤,其中一人将头粘在玻璃覆盖的画作上,另一个人则把一罐番茄汤倒在了他身上。

这个所谓的“环保组织”的核心逻辑是:“我们都不保护美丽的大自然,为什么要保护这些画作”云云。

难道这样肆意妄为没有后果吗?当然不是!

向梵高名作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泼番茄汤的几个人,都因“暴力侵害公共财产”被捕。

不过,我们确实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事件归结为疯狂行为或恶意破坏。

这些行为者往往借着所谓的环保理念,对名画进行破坏,试图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社会关注。

所以其实我们的关注,就是给他们上热度,但是他们这样做忽略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文化价值,仅仅为了自己的宣传和个人目的而行动。

这种做法既不负责任,也对真正的环保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有人说:艺术和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应该好好保护。

或许这句话说的对,不过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华夏祖先创造的青铜器,还有壁画瓷器等等灿烂的文化结晶,好像被某些国家以野蛮的方式掠夺过去,放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这些走失的文物,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吾辈自强!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