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晚年入京连遭打击,载沣一句话让他吐血,临终哀叹令人深思

寒袖 2023-10-16 12:02:50

晚清时期,中国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一时期,朝堂事态进一步恶化,清朝内部的紧张局势变得愈发明显。

慈禧太后一直是清朝的实际掌权者,她的去世引发了王朝的交接问题。继位的新皇帝溥仪年幼,无法亲政,于是朝廷大权由醇亲王载沣代为行使。

慈禧还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这一措施旨在确保醇亲王对朝廷的权力控制。这一举措引发了政治权力的重新洗牌,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之洞作为湖广总督,一直是清朝政坛上备受尊敬的官员之一。然而,新政权崭露头角后,他的地位受到威胁。

醇亲王载沣被赋予巨大的权力,而他并没有对张之洞表示特别的尊重或信任。这使张之洞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他曾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但现在的局势对他不再有利。

清朝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断升级。袁世凯是直隶总督,也是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他和张之洞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袁世凯选择离开北京,留下了张之洞孤军奋战。

与此同时,张之洞生活中的压力也不断积聚,终于,宣统元年五月的一天,长时间的忧愤情绪让他体弱多病,他突然昏倒在床上,肝病再度复发。

得知张之洞病危的消息,载沣急匆匆地赶来探望他。这次他的到来,却是要给这位政敌最后致命的一击。

载沣的到来让张之洞的府邸笼罩在一股紧张的气氛中。那天,薄云遮住了太阳,让整个府邸显得昏暗而忧郁。

载沣步履匆匆地进了张之洞的书房,他举止庄重,一开始,表现得十分公事公办。他向张之洞通报着津浦路的人事任免,毫不客气地摘下了津浦路总办道员李德顺和督办大臣吕海圜的官帽。

张之洞坐在书桌后,虽然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不安。

当他听到载沣推荐的继任人选时,他不禁皱起了眉头。长麓,这个名字在张之洞的脑海中回荡。

长麓是载沣的娘家人,一个纨绔子弟,以不学无术和纨绔子弟著称。更糟糕的是,长麓早在卢汉铁路的办理期间,就曾犯下了贪污案。这个推荐让张之洞感到无比困惑和愤怒。

载沣的用意显而易见,他们满洲人有权支配国家,可以为所欲为,而推举一个汉人担任官职,已经是对张之洞的一种仁慈和妥协。

这样的安排似乎是在告诉张之洞,他已经成了过街老鼠,没有了权势和声望,只能接受这种屈辱的局面。

情况变得越发尴尬,张之洞突然咳嗽起来,一阵猝不及防的咳嗽让他感到头晕目眩。突如其来的剧烈咳嗽引发的痉挛,让他的喉咙疼痛难忍。

鲜血从张之洞的口中涌出,如赤红的花朵在白色的手绢上盛开。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纷纷愣住,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他们无法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然而,载沣却面对这一情况毫不动容,似乎无动于衷。他用平静的语气说道:“大清国就是满人的天下,我们有权掌控一切。通报一下已经是对你的仁慈,不需要过分感激。”

这种残酷的言辞深深地伤害了张之洞,他感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望的深渊,无力回天。载沣离开后,张之洞长叹一声,低声自语:“不意闻亡国之音。”

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急剧恶化,他逐渐认清,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挽救清廷和国家的命运。这一刻,他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一座摇摇欲坠的高楼之巅。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的病情逐渐加重,而政治上的挫折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他坐在书房的窗前,望着外面的花园,心情愈发沉重。

在那个年八月,他终于不得不向朝廷请辞,准备好自己的后事。然而,就在他准备向朝廷表达此意的时候,那令人讨厌的载沣再次光顾了张之洞的府邸。

载沣进来后,他的态度令人不快,表面上是一番关切,但实际上却毫不留情。他看着张之洞,目光中似乎充满了轻蔑。

他随口扔下了几句话,通报了一些公事,然后急不可耐地离开了,甚至没有回望张之洞一眼。这种冷漠和不关心让张之洞心情更加低落,感觉自己已经被抛弃于无情的政治漩涡之中。

张之洞喉咙中的忠言如同被压抑的情感,鲠在喉间,最终,他不得不默默地吞回了所有的话语。

在这一刻,他的内心空空荡荡,只剩下了无尽的无奈,他感到自己像是一叶孤舟,被巨浪卷入汹涌的海洋,无法自拔。

载沣走后,张之洞的情绪陷入低谷。他继续坐在书房里,对着那份已经写好的辞呈黯然神伤。

许久之后,他发出一声长叹,声音干涩而低沉:“国运尽矣,盖冀一悟而未能也。”这句话充满了深沉的哀叹和无奈,宛如他对国家命运的最后一声呼喊,但却已经无法挽救。

3 阅读:2670
评论列表
  • 2024-02-26 23:06

    张之洞骂载沣:摄政王始摄政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