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为啥很多人怀念,他们怀念的是什么?

南斋孤风中 2024-05-11 21:08:55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

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推搡着前行。

智能手机的屏幕,闪烁不息。

社交网络的更新,永无止境。

娱乐新闻与短视频,如同永不干涸的源泉,不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注入新的刺激。

这样的时代,繁华而喧嚣,有时候却也让人心生疲惫。

生活的节奏,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压力如同影子,无处不在。

回望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时光,似乎在那里流淌得更加缓慢,简朴而纯粹。

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的诱惑,也没有互联网,人们的娱乐方式简单而质朴:

孩子们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

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劳作与收获。

或许,只是一场邻里间的象棋对弈;

或是一部收音机里传出的老歌,就能让大家欢乐不少。

物资虽然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显得尤为紧密。

邻居之间互帮互助,共度时艰。

那种淳朴的人情味,是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以寻觅的温暖。

供销社

那时候,咱们买东西主要还得靠供销社,那是个热闹又亲民的地儿。

你一进去,就像进了个大家庭。

啥都有,啥都热闹。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木质香和新布料的味道。

那是时代特有的气味。

那些商户们,有的是自己摆的小摊儿,有的是从别家租来的地盘。

手写的尺码标签,字体各异。

有的工整有力,有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质朴。

每逢周末或月末,摊主们会围坐一起,数着那一张张薄薄的分红。

逛供销社,那是一种享受。

大人们,边挑东西边拉家常。

孩子们跟在后面,眼睛滴溜溜转,东瞧西看。

偶尔还能从老板那儿讨颗糖吃。

买东西不急不躁,还能聊聊天,问问这家闺女上学咋样,那家小子是不是又长高了。

那会儿,买东西不单纯是买卖,还搭着一股子人情味儿。

现在回想起来。

那时候的日子虽然简单,但是心里头暖和。

公社大食堂

公社大食堂,是个充满烟火气和集体回忆的地方。

那时候,村子不大,人情味儿却浓得化不开。

食堂的外观朴实无华,土墙青瓦。

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子,用红漆写着“公社食堂”四个大字。

风吹雨打后略显斑驳,却更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

食堂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能容纳上百人同时用餐。

小的也至少能让几十号人围坐一起,热闹非凡。

这大小不是随意定的。

都是根据各公社人口和地域实际情况来安排,确保每位社员,都能吃得上热乎乎的饭菜。

每当夕阳西下,或是晨曦初露,那清脆悠扬的铃声就会准时响。

穿透炊烟袅袅的村庄,传遍田间地头。

这铃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最动听的集结号。

意味着一天的劳累即将得到慰藉,家常的温暖触手可及。

大伙儿听到铃响,不管是在田里挥汗如雨,还是在家门口编着竹篮,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计。

擦擦汗,拍打拍打身上的尘土,向着食堂的方向走去。

食堂内,几张大木桌一字排开。

长条凳子,围坐着男女老少。

大家伙儿边吃边聊,笑声、谈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食堂的饭菜谈不上丰盛,但绝对管饱。

一碗碗白米饭,配上几道应季蔬菜,偶尔还能见到点肉星子,那可是孩子们眼中的“奢侈品”。

大铁锅里炖着的白菜豆腐,或是土豆,香味四溢。

勾起了每个人的食欲,也让人心头涌上一股子满足感。

吃饭时,老人们会聊聊往昔。

年轻人则交流着农事经验,孩子们则在大人间穿梭嬉戏。

偶尔还能听到哪家的婆娘喊孩子少吃点辣椒,多吃点青菜的叮咛。

这种场景,简单而温馨。

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仿佛饭菜也因此变得更加可口。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宽裕,穿衣打扮自然也就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

不攀比,不懂名牌

那时候,一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仅仅是口头禅,更是生活的常态。

我的裤子,就是这段话最好的证明。

每年开春,妈妈总会把去年的裤子翻出来。

比划着我那不停往上窜的个头,眉头微蹙,然后熟练地拿起针线,开始她的“改造”。

裤脚接长,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个细致活。

妈妈会找来颜色相近的布料,细心地裁剪成裤脚形状,再一针一线地缝合上去。

接长后的裤子,虽然免不了有些许突兀。

但穿上它,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裤脚偶尔会不经意露出接缝的痕迹。

小伙伴们看到,非但不会笑话,反而会羡慕地说:

“嘿,你妈手真巧!”

那时的我们,以“自家制”为荣,不攀比,不懂名牌。

只知道穿着妈妈亲手缝补的衣物,就足以抵御外界的风雨。

那些接长的裤脚,记录了我童年的成长,也承载了太多关于家的温暖。

凤凰牌自行车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

简直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其风光程度绝不亚于,今天年轻人驾驶着宝马、奔驰穿梭在都市的街头。

特别是凤凰28包链壳、永久13锰钢这样的车型。

它们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记忆中的凤凰28,车身线条流畅,漆黑发亮。

那包裹着链条的外壳,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每次骑行,链条转动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悦耳。

骑上这样一辆车,就像是驾驭着风,自由而骄傲。

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永久13锰钢,以其坚固耐用著称。

锰钢的车身,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给人一种稳重而又不失时尚的感觉。

它的每一个部件,都彰显着质量与工艺。

骑着它,即便是坑洼不平的乡村小道,也能轻松应对。

那时候,谁家若是有这么一辆自行车,那可是大事儿。

左邻右舍,都会来围观。

孩子们更是围着车打转,眼里满是渴望。

骑车出门,总能收获一路的赞叹和问候,那感觉就像是明星出行,自带光环。

每当周末或节假日。

年轻人便会骑上这些宝贝,带上心爱的人,沿着大街小巷穿行。

肉只要八毛钱一斤

那时候,生活简单而朴素,物价也显得格外亲民。

肉只要八毛钱一斤。

这价格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尽管如此,大鱼大肉却并不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家家户户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平日里的餐食多以清淡的蔬菜为主,偶尔搭配一点薄薄的肉片或是肉丝,就能让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每逢过年过节,空气中就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期待。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才会大方地拿出积蓄,购买些平时舍不得买的食材。

父亲,会早早地去市场挑选最肥美的猪肘。

母亲则忙碌于厨房,准备制作那一年中最令人垂涎的肘子和扣肉。

厨房里,蒸汽缭绕,肉香四溢。

那是一种让人幸福感满溢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肘子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质软糯。

每一口,都是满满的胶原蛋白。

而扣肉则是层层分明,肥而不腻,搭配着梅菜的清香,简直是绝妙的组合。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难得的盛宴。

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则吃得满嘴油光。

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

人们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的相聚,每一次的“奢侈”。

肉联厂

在那个年代,能在肉联厂工作,无疑是一件让人眼馋的好差事。

每到年终岁末,肉联厂的工作人员除了领取工资。

还能额外获得一块沉甸甸的猪肉和一板晶莹剔透的猪油。

这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六七十年代,简直就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

要知道,那会儿的肉票紧张。

寻常人家,要想在年节期间置办足够的肉食,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因此,每当肉联厂的员工提着这些福利回家,街坊邻里投来的总是艳羡的目光,言语间满是称赞和羡慕。

那时候,能在肉联厂谋得一份差事,可不简单。

如果谁家的儿子或女儿,能在肉联厂上班,那可是全家的荣耀。

小伙子要是能说自己在肉联厂工作,顿时就显得格外吃香。

媒婆踏破门槛不说,女方家里更是觉得脸上有光,认为这是找了个实诚又能干的好女婿。

与今日相比,那是一种慢生活。

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它教会我们珍惜眼前人,感恩拥有的一切。

提醒我们在快速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不忘初心,留住那份纯真与质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偶尔放慢脚步。

回望过去,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怀念,更是一种自我救赎。

0 阅读:175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