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地租客来说,能称得上是“自家的院子”么?

上海云河 2024-05-19 23:37:14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情时有发生,最近热议的“农村物业模式下,自家院里停车也要缴费”,就让我心里五味杂陈,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

听说浦东有的地方开始对停在自家院子里的车也收起了费,而且还特意区分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也就是,本地人的车辆停放自家院子是不收费的,就算是停放在村里收费的停车场,也是有补贴的,也等于是免费的。这是对于本地人的福利。

而对于外来车辆收取的,叫做“管理费”,是对外来租客的。

这样的收费模式,在浦东农村早就施行了几十年了吧?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不知怎么地现在爆出来,成了议论的话题。因为有的人在纠结于“自家的院子”。到底是房东的院子还是自己的院子?对外地租客来说,能称得上是“自家的院子”么?

咱得理解,农村发展了,外来人口增多,管理确实是个难题。建停车场,规范秩序,这初衷是好的,毕竟谁也不想自家门口堵成一团。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进村费”三个字,听着就让人觉得刺耳。仿佛一条无形的界限,划开了“我们”和“他们”。试想,一个外地朋友,怀揣着梦想来到咱们这儿,辛辛苦苦工作,好不容易安了个小家,结果连停在自己租来的院子里也要额外掏钱,这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

再者说,本地人有补贴,外来人员就没有,这看似维护了“本地福利”,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筑起了一堵看不见的墙。咱们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乡亲们之间应该多些包容与理解,而不是人为划分界限。想想看,很多城市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为我们的家园添砖加瓦,为啥就不能共享一点点便利呢?

当然,我也能理解村里的难处,资源有限,管理不易。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能不能找到一个更温情、更合理的方案呢?比如,是否可以通过更精细的管理,比如时间限制、区域划分等方法,既保证了秩序,又不伤了人心?或者,探索一种更公平的收费机制,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对待的温暖?

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新村民。我们都希望家乡越来越好,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份好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丰富上,更体现在人心的宽广和温暖上。让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都能感受到归属感,让“家”的概念不再局限于那一纸户籍,而是心中那份共同守护的美好。

时代在变,我们的心态也得跟着变,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样,我们的家乡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心中的骄傲,无论你来自何方,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为,说到底,家,是温暖的港湾,不该有门槛,更不该有“买路钱”。

0 阅读:4

上海云河

简介: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