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邓公决心恢复高考,却遇重重阻力,一锤定音:不赞成就改行!

南斋孤风中 2024-02-19 19:06:39

20世纪,70年代初。

高考中断,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停摆,大量的知识分子发展受限。

邓公决心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之一。

在邓公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恢复高考制度。

人才危机

虽然高考,是给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手段。

但在当时也不是唯一途径。

自上海起源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入学机会。

从1968年上海机床厂,首批招录工农兵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到国家层面以此借鉴开设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大批试点大专院校,大量招收生源,持续完善人才输送机制。

在当时,这项制度,基本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

但随着社会改革和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工农兵选拔,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源源不断人才的巨大缺口。

究其原因,多个因素交织而制。

其中最主要的是工农民学生的选拔标准较高,大部分有意向的人员,满足不了入学条件。

选拔为工农兵学生,需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严苛考察,包括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穷苦清白出身,具备较高的素质。

其二、要求年龄限制为20周岁以下,并具有初中学历。

这无疑是让大部分20周岁以上,有志青年可望而不可及。

最后还有通过委员会的审核集体表决,考核通过才能被推荐入学。

这样严苛的考核标准。

难免会让稍有瑕疵的一些年轻人,心里存在落差,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很多人空有一身包袱,怀才不遇,无计可施。

长期以往,顶层设计者也发现了弊端所在。

“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完善,不久便被废除。

那么,社会需求缺口该怎么弥补?

意见分歧

面对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最后的救命稻草—高考制度,身负重任。

恢复高考,迫在眉睫。

邓公深刻明白,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不二之法。

在客观层面上讲,我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

他看待问题十分敏锐深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在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上尝试寻找突破口,紧盯人才缺口这一短板弱项。

立足教育发展,实现最大突破。

“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不久,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参会人员年龄都参差不齐,在意见建议上也有很大的客观性。

邓公在会上全程无稿,让大家都踊跃一些。

畅所欲言,为的是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会上,邓公能充分倾听大家的意见作为参考,结合实际现状,谋决策、想路径。

与会的很多学者普遍提出,在现实状况下,如果想搞好教育是非常有难度的。

其中一个很大的制约问题,就是招生路径,无计可施了。

当时武汉大学一位教授谈到。

目前的招生制度局限性很大,很难保证社会公平性和教学高质量,并提出恢复高考途径招生。

快马加鞭恢复高考制度,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与会人员的谈论让邓公深受感动、感同身受,和在一旁就坐的教育部长商议了起来。

侧身庄重地询问刘西尧,高考恢复需要准备的流程和时间:

“今年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

刘西尧诚恳的说,到推迟半年招生还是来得及的,可以实施。

邓公在拍案叫好:

“既然来得及,那就今年改,不能再等了!”

掷地有声的决定,今年恢复高考制度。

这一决定,深深激励了很多学子求学的心。

殷殷期盼终于有所响应,新华社、中央电台也同期报道,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不禁想到了《高考1977》这部振奋人心的电影。

只要满足条件的,无论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是知识青年、军人干部,都可以自愿报名了。

身份不同、年龄悬殊的考生纷纷进入考场。

考场外拉着横幅,写着接受祖国挑选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那一年全国统一命题,录取新生。

值得崇敬的是,邓公在会上的讲话,谈及到教育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促进发展,尖锐地指出恢复高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然而,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

在决心恢复高考的过程中,邓公面临了重重阻力和质疑。

其中不乏有顽固的政策制衡者。

有人担心,高考会带来剧烈动荡;

有人认为,恢复高考会对社会主义教育体制造成冲击;

也有人认为,高考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这样一来,在高考制度恢复的过程中,频频拖延、滞后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持固有思维,不敢应变怕担责,拖延流程缓办;

另一方面,在面对长达多年的高考制度,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实施不到位,落实缺少有力举措。

面对这些阻力和质疑,邓公坚定地说出了一句名言:

“不赞成的,就改行。”

这句话很犀利,体现了邓公对于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他认为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必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

因此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都坚定地推动改革的进行。

这一犀利的言语一出,很多官员就上道了。

“肯定不能犯错误了”,不得不按照领导的严厉批示干事。

不久之后,按照邓公修正的“本人表现好”和“择优录取”录取原则。

很快高考恢复便落实到位,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再上学的机会。

制度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邓公的这一决策,彰显了改革成功的要义,不得不佩服邓公的远见和魄力!

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格局。

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锚定人才发展强国的目标铺平了道路,展示了邓公改革思想的重要方面。

1 阅读:469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