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中生疑遭霸凌跳楼:未成年人的恶,永远超乎想象

维阅 2024-03-26 18:10:35

邯郸事未休,再出惊天闻,福建一初中生留遗书称遭霸凌后坠亡。

“妈妈,我的生命要终止了,我没有办法在灵水待下去,霸凌我的人每天过得这么开心,我心里好不舒服,每天去学校都要见到她,我感觉好恶心……妈,下辈子还当你女儿。”

遗书内容很短,但字里行间满是绝望。

你在哪?你在哪?只可惜再不会有回应。

所有目光都聚焦法律之上,这次事件会是什么结果?

我同样不例外,当然法律有程序,短时间内应该不可能。

“他们应该有长期矛盾、肯定是有什么过节……”

各路网友们猜测不断,这些不排除不断定,但我想说一个真相:

有的人,天生就是坏种。

这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你不知道对方还霸凌过哪些人,他们或许选择了忍气吞声。

无法想象,无法脑补,无法平复。

我支持国家完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可这些无视法律的未成年人,是不是也在其列?

如果这些人利用法律空子,不断放大延伸自己的恶,社会将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这绝非偶然,事情也绝非当下才出现,我们早该有所改变。

霸凌≠矛盾

矛盾无可避免,但霸凌不等同于此。

我小时候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每天在外务工赚钱,自己便留给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年龄原因,很多事情处理不当,从而导致和同学们有矛盾发生。

两个人扭打在一起,甚至表示不会再来往。

一切都在气头儿上,如果偶然一次搭上话,关系仍然会恢复往日。

如今谈起,还会增进彼此感情,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不过霸凌并非止于此,对方会朝你要钱抢你零食,反正就是欺负你,没有任何的理由。

如果没有按照对方要求去做,就会被多人殴打或者人格侮辱。

渐渐地,被霸凌者身心出现问题,霸凌者却将其当作本事。

我曾亲眼看到过一些事情,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原谅,甚至会埋怨当时的愚蠢无能。

记得有位所谓的“扛霸子”,将口香糖吐在了舍友床上,后者问了一句:这是什么意思?

紧跟在后面的小弟,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舍友还手了,换来了对方找来的“社会哥”恐吓。

如今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每天都生活在自我怀疑中。

如果我当时能及时报告给老师,如果我能对这种恶加以制止,或许就不会有后续事情发生。

矛盾是一时,但霸凌带来的伤害是一世。

恶需要被制止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思考本质,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法律意识淡薄是其一,最关键的是人性的恶。

我今天打你,我明天心情不好再打你,反正我又不用付出代价。

这些“恶”从一开始就被纵容,只会延伸出更大的“恶”。

以邯郸霸凌事件为例,三位施暴者必然是没少欺负同学。

正是因为平时的霸凌被默许,所以才有了后来更大的恶。

第一天挖坑,第二天再挖坑,你告诉我这是临时兴起吗?

早在这次施暴前,他们就开始有步骤地在计划。

如果在最初霸凌时付出代价,自然不会有后来的事情发生。

从本质上去看,霸凌者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恶”,指不定后来会再有哪些极端之举。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关于邯郸和福建两地的霸凌之事处理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各地的施暴者都在看着,如果代价惨痛,必然是一个大大的警醒。

如果他们得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校园霸凌者只会越来越多。

你以为孩子年龄小什么都不懂?你以为还是天生淳朴的那个时代?

想多了,人性的恶不容被低估,未成年人的恶远超我们想象。

互联网飞速发展之下,那些整日不学习的孩子,更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不良嗜好。

要么电话摇人,要么拿起家伙什儿,如果有了某一东西“震慑”,他们自然不会肆意妄为。

人性无上限

细说未成年人,似乎和以往的定义有所差距。

从概念上看,这是考虑到他们体力、心智等方面并不成熟,需要社会的保护。

只不过人们看到的并非如此,一方面互联网普及,另一方面教育在努力。

我家孩子现在15岁,老实说除了社会阅历,和成年人并没有太大差距。

这是自身的感受,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是如此,那就不应该以“未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

你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你以为他们是那样幼稚?你以为他们内心只有善良?

历史发展到现在,无数事实早已为我们做出定论:人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过程。

成年人也好,未成年人也罢,这是天生的特质,没有人能带走。

邯郸被霸凌的小孩做出了什么?福建这位女初中生做出了什么?

难道仅仅归于他们是好人?那好人就不该反抗?好人就应该沦为被欺负的对象?

细看孩子的遗言,霸凌者在霸凌完别人后,每天依旧过得很开心。

邯郸事件同样如此,在进行完极端之举后,淡定地躺在床上打游戏。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面不改色声称自己不知道,甚至还撒谎误导方向。

如此单纯的同学关系中,却能做出如此恶行,他们似乎并不配那一撇一捺。

如果说对霸凌事情能够原谅,那就是对恶的纵容,长此以往只会有更多恶魔出现。

法律是底线,它不是掩耳盗铃。

如果打伞反而让自己淋雨,那我宁愿不打“这把伞”。

2 阅读:122

维阅

简介: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