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在哪?华夏儿女要感谢一位400多年前的明朝商人

律令9章 2024-03-20 19:45:58

说个残酷现实,中国虽然疆域广大,却并非“物产丰富”,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却养活了全球21.5%,14亿人口。

理论上讲,这两组数字非常不对称,但中国偏偏实现了,还不算“奇迹”吗?

能有这样的奇迹,华夏儿女要感谢一位明朝人,他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典范!

华夏素有“南稻北麦”之说,这话流传数千年,稻、麦看似主粮,现实中却难以喂饱,甚至“难以糊口”亿万百姓。

尤其十年九旱(涝)的古代,即便处于盛世王朝,“饿殍遍野”才是正常现象。

遇到灾年,老百姓吃什么?

没吃的,老百姓就要垂死挣扎,这大概就是“历代起义军”的形成原因!

有文化的朋友或许会想到“玉米”,这东西产量大,古人多拿它糊口。

这话倒也不假,但灾年里连玉米也没有,老百姓吃啥?地瓜!

今天的“地瓜”早成了一种小零食,它的名字因地域而异,地瓜、番薯、白薯、红薯等不类胜举。

地瓜虽然不是主粮,却拯救了400多年来“数不清”的普通百姓,重点是:“地瓜”并非华夏产物,它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就引出了一段传奇故事。

400多年前的明朝正处“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的航海大帆船往返太平洋两岸,多以“吕宋”(今菲律宾)为始发点。

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老百姓在贫寒饥苦中努力挣扎,那时“吕宋”一样贫苦。

两地百姓的区别在于,“吕宋人”虽苦却不至于饿死,“明人”则命悬一线。

或许谁也没有注意到,1543年的明朝福州府长乐县出生了一个男婴,以后他将偷天换日,拯救400余年的老百姓,这人名叫“陈振龙”。

起初的“陈振龙”没什么名气,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也曾勤奋好学,但到了二十岁也没考中功名,一气之下投笔从商。

古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那时的“商人”有钱还好,没钱者几乎没有社会地位。

曾一直读书的“陈振龙”选择经商,这种行为可不是“离经叛道”就能形容的,因为受不了流言恶语的无端攻击,陈家索性搬离故土,从此正式踏上了经商道路。

别以为“搬家”就没人说闲话了,陈振龙仍旧躲不开流言蜚语,也是温顺性格所致,逼得他爬进别人家的商船,选择去“吕宋”逃避。

古有“故土难离”之说,陈振龙身在海外,怎会不想家呢?

尤其听说明朝出了天灾人祸,陈振龙的心揪成一团“家人们有没有吃的?”

这可不是“陈振龙”胡思乱想,儿时的他亲眼见过,经历过“饿殍遍野”,那段可怖记忆令他终身难忘,担心家人“有没有吃的”是很现实的问题!

虽然这么想,但身处海外,“陈振龙”也是有心无力,他该怎么办?

有了这份担心,陈振龙开始注意起“吕宋人”的吃食,他发现当地人多会种植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农作物,名曰“朱薯”。

后经观察,陈振龙发现“朱薯”耐涝耐旱,特别容易存活,关键是:“朱薯”产量大的惊人,果实不仅味道香甜,而且“生熟可食”,一两个就能让人吃饱!

这种农作物恰似“不用伺候”的懒庄稼,为吕宋人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

陈振龙想“如果中土有朱薯,百姓何至食不果腹,何惧天灾饥荒?”

此时的陈振龙萌生了“将朱薯带回中国”的想法。

这种想法很单纯,因为那时的福州非旱即涝,儿时的陈振龙见过太多饿死路边的老百姓。

为了家人不再挨饿,陈振龙决心“将朱薯带回国”;想的挺简单,哪有那么容易?

下定决心后,陈振龙开始刻意接近当地农户,同行伙伴十分不理解“在商言商,陈振龙不琢磨怎样做生意,反和贫寒农户混在一起干啥?”

同伴也是中土商人,当陈振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后,非但没人理解他的心怀天下,反激烈嘲笑起这个年轻人,说他“种地去吧!”

这种嘲笑并非毫无根据,当时的“吕宋”是西班牙殖民地,为了利益,当局严禁朱薯外流,陈振龙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商人追逐利润,讲究“和气生财”,明知朱薯犯忌,谁又敢主动靠近?在其他同伴眼中,陈振龙压根不适合经商!

陈振龙却是倔得很,不顾他人规劝,执意要将“朱薯”带回福州。

陈振龙也未蛮干,在行动之前,他时常独自混迹于“吕宋”的田间地头,暗暗观察朱薯的种植方法。

很快的,陈振龙逐步掌握了朱薯的种植方法及习性特点,下一步就是将其带出“吕宋”。

“带出吕宋”难如登天,当时的西班牙人管控十分严格,带朱薯入关卡就算走私,抓到甚至要杀头,陈振龙的计划好似痴人说梦。

但是,想起故土百姓因饥饿而受罪,陈振龙坚持冒险一试。

陈振龙发现不仅朱薯可以种植,就连一小截青藤也能生根发芽;重点是,朱薯藤看似杂乱,形态容易隐藏。

第一次,陈振龙将一段朱薯藤藏在行李中,经过关卡时强壮镇定;遗憾的是,这段朱薯藤被西班牙人发现了。

当时的陈振龙吓得魂飞天外,为留性命,他一口咬定“不知道朱薯藤怎么误进行李篓的”。

第一次有惊无险,陈振龙抱着侥幸心理计划第二次“携藤过关”,这次做了充分准备。

陈振龙掏空心思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将一根竹竿掏空,里面塞入朱薯藤,然后将此竹竿当作扛抬行李的扁担。

按理说,“扁担藏藤”的办法称得上巧妙,可终究没能逃过西班牙人的严密盘查。

这次没那么幸运了,陈振龙铃铛入狱,同时有些后悔“带朱薯回福州”的做法,难道老天不允许中国存在这种食物?

但想起正在忍饥挨饿的福州百姓,陈振龙排除杂念,遂坚定了自己的计划。

可如今的陈振龙身处牢狱,急的他好似无头苍蝇,眼前要紧的是:怎么保护性命,如何脱狱!

陈振龙脑筋活络,用身上仅剩的银两活动狱卒,这才得以联系上狱外同伴。

幸得同伴出手相救,数位商人联手拿出大把银钱上下打点,陈振龙终得自由身。

有了这次教训,以后的陈振龙不会再折腾了吧?

出狱后,同行的几位商人纷纷埋怨陈振龙,劝诫他不要再做这种“要命的勾当”。

往日温顺的陈振龙,此时却一反常态,他说“天降灾祸与人间,放眼百里,野皮净食,路有死骨;有薯如此,净数何人?”

说这话时,陈振龙浑身散发出耀眼光芒,就连同伴商人也被他震撼;同伴商人们选择加入陈振龙,大家同心协力,誓要将朱薯带回中国!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陈振龙将一小段朱薯藤用油纸包好塞入竹筒,然后用绳子系在船舷上,这只竹筒漂浮在水面上,随船过关。

这里有些争议,另有说法:陈振龙将朱薯藤编入麻绳,一路打点关卡守差,这才得以顺利通关。

不管怎么说,陈振龙终于将“朱薯藤”带出吕宋。

经过7天7夜的海上颠簸,“朱薯”终于抵达中国;登陆后的陈振龙长出一口气:“朱薯”能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了吧?

当年六月,陈振龙向福建巡抚禀述:朱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请求官府大力推广种植。

说的简单,福建巡抚却犯了难,别看一根小小的朱薯藤,其中牵扯的问题、利益极其深远。

眼见巡抚犹豫,陈振龙再三强调“朱薯产量高、易种植”等好处。

巡抚知其冒死才将这种“外来农物”带回,虽感陈振龙之心,却不敢轻易推广种植朱薯。

陈振龙心有不甘,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将朱薯带回中土,如今官员阻止,自己的一番心血不就白费了?

怀揣不甘,陈振龙携子与自家后院“纱帽池”(今福州台江达道)边地上试种朱薯;史载“不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可充饥”。

同年十一月,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将自家试种的朱薯呈给巡抚验视,终得批表“准饬各属,依法栽种。”

事也凑巧,明万历二十二年,福州大旱,福建巡抚下令:大面积推广种植朱薯以抗灾。

这场天灾后,福州百姓称朱薯为“金薯”,以后的事还用细说吗?

有了大灾验证,“朱薯”水到渠成般的推广至全国各地。

传播中,各地又给起了新名字,即今人熟知的“番薯”,意为:番国之薯。

明末时,不知什么原因,“番薯”在北方地区并未深入推广种植,时有“李自成”率饥民揭竿而起。

约在清康熙年间,长乐东山村范母发明“铁卷薯刨”,也就是现今老辈人熟知的“番薯擦”。

简单解释,“番薯擦”是将番薯刨成薯丝,晒干后贮存,如此百姓一年四季都不会挨饿,后世又衍生出一类民间美食。

时至清乾隆二十一年,河南、河北等地开始种植“番薯”,1786年,乾隆帝亲下诏书“广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

至此,长江两岸、黄河南北都出现了“番薯”的影子,明末农学家徐光启还曾总结出“番薯十三胜”。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陈振龙的后世子孙继承先祖遗志,遂将“番薯”的传入、试种、推广、栽培、防虫、贮存等编绘成册,取名《金薯传习录》。

据史记载,康熙盛世时,中国人口达到了九位数,“以亿计口”。

某种角度看,“康乾盛世”也是“番薯盛世”,后世400余年中,百姓为纪念陈振龙的功绩,特在福建乌石山上立起一座“先薯亭”。

古有陈振龙,今有袁隆平,这两位先辈堪称“农家圣人”;二圣在天有灵,今之盛世,可否如愿?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 2024-03-21 06:30

    好人,救了至少一千万人的命

  • 2024-03-22 16:26

    红薯又称蕃薯,原产美洲,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将其引入吕宋岛,福建海商陈振龙又偷偷将其引入福建,然后在中华大地推广开来!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