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掉的高跟鞋,不敢丢的女人味”:你怎么穿衣,就怎么爱自己

张德芬空间 2024-03-15 12:15:27

“你转性啦?”

跟从前脚踩恨天高、身穿包臀裙的形象相比,这次聚会冰冰跟换了个人一样,穿得特别“清汤寡水”——

一双平底鞋,配短袖、阔腿裤。

朋友们一致说,“这看着比之前松快多了。”

“那可不,之前那么穿,是因为我老公觉得那样更有女人味。

现在啊,自己舒服最重要。”

听着冰冰的话,大家也纷纷聊起了自己这几年的穿衣改变:

以前追逐个性,现在只图舒适; 以前喜欢不同款式搭配,现在就爱基础款、百搭; 以前买衣服总爱问老公意见、好不好看,现在自己喜欢就行、姐独美……

似乎大家在穿衣风格上,都变得更了解自己、也更“自我”了。

实际上这种穿衣改变,本质上是我们内在心态的变化。

你的衣服,在为谁而穿?

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穿衣自由,比大脑中以为的要少很多。

因为我们总在以别人的标准、喜好穿衣服。

明明不喜欢大红、太艳的衣服,但一想到“大过年的”,“毕业20年同学聚会”,“公司年会”等,还是会特意买身“战袍”亮相;

明明经济不算宽裕,但一想到“每个优雅的女人,都要有个爱马仕”,就咬牙砸重金、买奢侈品;

明明讨厌束腰带、紧身衣,但一想到“女人,得有曲线美”,马上把自己塞进小一码的瘦身衣。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某些社交场合是有类似的基本礼节或隐性契约,无可指摘。

然而,即便抛开特定的穿衣限制,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会下意识里为他人穿衣。

比如:

以老公喜欢、给老公“长脸”为标准买衣服的妻子; 以父母、公婆喜欢的“好嫁风”为模范打扮自己的女儿; 以孩子哺乳、干活方便为前提,只穿松垮大T恤的妈妈;

她们都有自己的穿衣个性,但她们都为别人“忽视了”自己的偏好、喜欢。

你可以自我测试下,

当你在穿搭时,脑海中闪现最多的念头是什么呢?

是“我觉得自己看起来怎样?”

还是“他人觉得我看起来怎样?”

当你的衣服不是为自己而穿时,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穿衣自主权。

为什么会失去穿衣自主权?

讲个故事。

朋友小楠,36岁了,出门时经常会戴着一个蝴蝶发夹。

知道那是她妈妈特意准备的后,大家都为妈妈的少女心和她对小楠的满心呵护感到温暖、幸福。

然而,相处久了后,大家却开始“害怕”。

因为大家发现,妈妈对小楠的这种呵护异常“密不透风”——

小到每天的鞋袜、穿衣搭配,大到工作、交友选择,

甚至小楠每天出门的发型,都由妈妈一手包办。

朋友们无一不觉得“夸张”。

小楠却不以为然,“有妈妈照顾很幸福啊。”

只是这回,朋友们很难认同小楠的这种“幸福”了。

以前大家都认为小楠衣着打扮偏“活泼”、“可爱”,是因为童心未泯,难能可贵。

但在这次事件后,大家开始觉得眼前的小楠,不是她自己,

而是一个被父母越界的爱压制、捆绑、束缚而困在一个30多岁的躯壳里的孩子。

听起来匪夷所思吧?

但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不过被下意识合理化罢了。

比如,

被外界审美标准捆绑,不惜牺牲健康,也要让自己变成“纸片人”以塞进超小号的衣服里;

害怕老了被丈夫嫌弃、被出轨,疯狂医美、整容、过度打扮,变得“面目全非”;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高挑、挺拔,常年踩着恨天高,以至于脚趾严重变形。

迎合得久了,往往就把自己搞丢了。

我曾问过小楠:

“你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的衣服?”

她一脸茫然:

“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要我妈开心就好了。”

在她潜意识里,她跟妈妈是“共同体”。

妈妈的意志就是她的意志,做妈妈的乖女儿比做自己更重要。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我丧失的表现,大都与早年自我被压制、否定、剥夺、忽视有关。

她也不是没有抗争过,但是每次拒绝,都被妈妈难以撼动的威严吓得后退。

被妈妈斩钉截铁地输出一长串“你没有做选择的能力,你无法为自己负责任”等否定的声音淹没。

她想要被肯定,只能乖乖配合。

渐渐的,从穿衣,到读书,从交友,到工作,她一点点把自己的选择权让渡给妈妈,只为了不再被否定。

直至最后变成了一个超级听话的“大宝宝”。

不止小楠,每一个下意识里把穿衣选择权让渡给别人的人,在其他方面也更容易以他人为中心。

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也不敢直接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更没有独立的自我。

简而言之,她把自己当作一团橡皮泥,任由别人去揉捏她的样子。

但这些人往往活在别人的规则限制里,久而久之,自我便很难察觉。

你的穿衣风格,暴露着你的内心状态

可以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不只可以看出她爱不爱美,更能够看出她的自我状态。

当然,也适用于自我觉察。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

1)衣服的款式、颜色、面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

一般来说,

设计感越强、元素越丰富、露肤度越高,说明开放性越强。

反之,若偏向常规款,且轻易不敢尝试新款式,说明开放性较低。

如果有铆钉、尖刺、金属等元素,则说明内心攻击性比较强;

而偏爱可爱、柔软元素的,则意味着宜人性、亲和力更高。

比如,一个女人只穿中性、男风、黑白灰的衣服,且总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她其实是在用服饰表达,“不要把我当女人看”,“跟我保持一定距离”。

她潜意识里可能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女性特征。

尤其是那些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从小被当男孩子养, 总被灌输“没有用的人才会穷臭美,有什么好打扮的”,“女人很弱,只能男人才靠得住”等观念, 或遭遇家暴创伤的人,

常常会在成年后试图把自己伪装成男人模样。

因为这意味着力量、认可与安全。

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我们内心自己诠释、解读更重要。

如果是基于喜欢,不必对号入座。如果是出于恐惧,可供参考。

2)一味追求品牌、潮流等附加偏好的人,常常特别在乎面子、地位、存在感

有些人不在乎款式、面料,只在乎品牌或潮流。

比如说,有个朋友特喜欢穿印有大logo的衣服,不管合不合身,只管打不打眼。

有一回,他穿了一双印有大大chanel标志的凉鞋——和80年代流行的塑胶凉鞋别无二致。

说实话,欣赏不了,我也不知真假,但他特意强调花了九千多,黑瘦的脸写满了不差钱。

和他一样穿衣选择的人,往往在释放一种信息:

我不差钱,我是上流人士,我很潮。

而他的潜意识里可能存在以下观念:

我必须做人群中的焦点,否则就是没有价值的。

尤其是对自己本身魅力不够有自信的人,“豪”装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当然,我们不可忽视,很多人的确看衣下菜碟,就好像谈生意得配豪车一样,都是为了装点门面。

只是,若有执念,执念越深,越说明内在渴望关注,也越恐惧没人认可自己。

当然,也有些人是因为职业需要,或因为喜欢品牌所代表的态度而选择品牌。

3)穿衣风格突然大变,意味着内心有重大转折

一个人的衣着风格就像性格一样,有规律可循,且相对稳定,一般不会轻易改变,除非内在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个偏爱棉麻、碎花、文艺风长裙的人,突然换了一身真丝、纯色、吊带短裙,心理自我一定变了。

她这么穿,是在释放一种信号:

我决定换一种姿态活着,请你们换一种方式与我相处。

当然,也有可能是她想要脱胎换骨,以此为突破。

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换一种着装风格,行为举止以及心态都会下意识跟着改变。

就好像小楠,突然有一天决定不再做妈妈的提线木偶,把可爱的衣服全捐了出去,重新购置了一批御姐风衣服。

虽然刚开始很别扭,放不开,但在持续正反馈的强化下,慢慢接纳了这样的自己。

写在最后

好了,现在请打开自己的衣柜,借此机会和我一起开启一次与内在自我的对话。

审视每一件衣服,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是为谁穿这件衣服? 可不可以不穿呢? 如果不可以,与我对抗的力量是什么呢?

如果有很多衣服,好久没穿了但是又舍不得扔,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未完成情结。

试着与这些衣服对话。

当我买你时,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哪一种需求呢?

当我穿上你时,是想通过你告诉别人什么讯息呢?

当别人看见我穿着你时,看到的我是怎样的呢?

时间不语,但是这些衣服承载了很多讯息,等着你去解读。

而且,下意识的表达往往最真实。

如实回答,答案里藏着你关于“我是谁”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投射其实都是管中窥豹,可以作为认识一个人的线索,不可当作一个人的标签。

看衣识人是读懂一个人内心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向内探索,可以参与德芬空间《身心绽放体验营》,

通过跟身体的互动,学习以全新的视角感受、诠释身体细微之处、肌肉关节的状态,并据此解读潜意识的内在编码。

*本文由非也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