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真的想毁掉秦朝?如此荒唐的阴谋论可以省省了

人文之光 2024-01-30 18:31:38

最近几年,小编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调:那就是秦朝时期的赵高,本来是赵国的公子,因为对秦灭赵,所以赵高对秦有灭国之恨,故而,秦始皇死后,赵高通过一番恶搞,搞垮了秦,给赵报仇,甚至给赵国复辟,制造了条件(按:秦二世时期,赵国一度复辟)。不过个人觉得,这种想法堪称荒唐的阴谋论,压根经不起推敲。

1、地位决定思维

战国时期各国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所以如果单从出身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很可能会造成误判:因为在那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出身固然重要,但之后的际遇和地位,更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比如秦后来的丞相李斯,本身就是楚国人,而且是楚国的一个小吏。因为在秦国做官,所以在帮助秦国坑害楚国的时候,可谓尽心尽力。类似的例子还有秦国的昌平君。

昌平君是货真价实的楚国公子,在秦庄襄王时代,就在秦国做官。秦王政在位第九年的时候,昌平君就被秦王政册封为相国。在嫪毐发动叛乱的时候,昌平君在帮助秦王政平定叛乱的过程里,为秦王政出了大力、立下大功。理论上说,昌平君算得上秦的权贵了吧?但因为某些因素,秦王政和昌平君后来关系恶化,秦在灭楚战争中,昌平君一度被楚国的贵族拥立为楚王,并组织流亡朝廷,和秦军周旋,但最终还是被秦军杀死。

昌平君是楚国公子,但没影响他给秦国当相国,掌握秦的大权;同样,也没影响后来他在楚国当楚王——对于昌平君来说,自己是楚国公子还是秦国相国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毕竟,自己是秦国相国的时候,秦国相国的身份、地位要比楚国公子的身份更能给自己带来优惠,那么自己就要为秦国效劳。反之,如果自己能成为楚王,那么,当然要全身心投入到抗秦事业里。

2、赵高的心路历程

当然,赵高是赵国公子的说法,其实也只是一个推测而已。不过,我们姑且假设赵高真的是赵国的公子,那么,起初的赵高或许真的会对秦有痛恨心理:毕竟自己是俘虏的身份被迁移到秦地。但随着秦始皇册封赵高为中车府令,并对赵高委以重任的时候,此时赵高对秦的认同,要远大于对赵的认同——毕竟秦让自己做了高官,有的大权,而赵可没给自己如此大的好处。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赵高的野心不止于此。

传统史书认为,秦始皇临终的时候本打算让扶苏继承皇位,是赵高和李斯篡改诏书导致了胡亥登基。不过这种说法目前被历史学界很多学者推翻——因为有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史料认为,秦始皇一开始就青睐胡亥,否则不至于流放扶苏,并带胡亥出去巡游天下。所以胡亥称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胡亥称帝以后,最信赖的人莫过于李斯和赵高。此时的赵高在秦廷的地位可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所以对于赵高来说,秦廷给予的权力,才是自己最大的财富,是自己的基本盘,除非赵高脑子有病,否则不会刻意去搞垮秦朝——毕竟,秦朝垮了,赵高会失去一切权力,而赵国复辟,也轮不到赵高做赵王或者丞相。因此赵高本身也是秦的统治阶层的一员。

3、赵高祸国

后世提起赵高给秦造成的一系列的危害,视为赵高祸国,并由此推断赵高是刻意搞垮秦朝。但实际上,赵高是野心大但能力有限,并且基于这个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的权力之争,才客观上加快了秦的崩溃。

赵高不论是指鹿为马还是陷害李斯、铲除李斯,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力,并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赵高在完成对朝廷的清洗并铲除李斯以后,还一度渴望取代秦二世,成为秦王——注意,成为秦王,才是赵高的终极理想,而非搞垮秦国。甚至有说法认为,赵高还一度和刘邦联络,希望刘邦能够承认自己的秦王地位,并和秦和谈——赵高为秦王的秦国,会放弃六国故地的统治权,不干涉六国的复辟和一切内政。不过,赵高的这些想法没等落实,赵高的称王想法就先遭遇秦廷上下的无声抵抗,于是赵高只好拥立子婴做新的秦王,不曾想,子婴设计杀死了赵高。

换句话说,从始至终,赵高都是希望能在秦的体制下成为掌握大权甚至最高权力的人,从始至终,赵高都没考虑搞垮秦国。

0 阅读:213
评论列表
  • 2024-01-31 12:31

    跟秦桧一样,他没必要出卖宋朝,因为不划算

  • 2024-01-31 05:42

    可是他夺权最高权利的过程就必然要搞垮秦朝,没有其他可能。秦朝是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继承有序,有大批忠臣良将的稳定政权。你想要取代,除非能把朝堂和军方那些握有实权的人都换成忠于自己的人,不然怎么可能获得支持?

人文之光

简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一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