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有人拿着报纸找鱼贩王光尧: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了

愚鉴 2024-01-09 22:40:28

1949年,湖北石首,调关镇。一位名为王光尧的鱼贩子正像往常一样出摊卖鱼。突然有一名干部模样的人拿着报纸来找他:“老王,恭喜啊,你儿子王尚荣在青海当大官了!”

原来,这名干部是调关镇的区委工作人员,在看报纸时看到了青海军区副司令员王尚荣率部与马步芳残部交战的报道,顿时想到王光尧当年也有个儿子参加了革命,便来找他了。

王光尧有些摸不着头脑,他确实有个儿子在1931年跟着红军走了。但他的名字叫王尚寅,不叫王尚荣。而且自从他离开后,已经18年没有和家里联系了,家里人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王光尧便对工作人员说:我儿子不叫王尚荣,你们是不是弄错了?

工作人员并未放弃,而是提醒王光尧说,他儿子在这么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可能改过名。虽然不敢保证这位副司令员一定是他儿子,但至少可以试试。

王光尧听罢不敢怠慢,立即让工作人员给他讲讲报纸上的内容。这些年他也一直非常思念儿子,但苦于没有和儿子联系的方式,只能默默忍受着思念之苦。儿子能不能当大官王光尧倒不是特别在意,只要儿子能平安归来,他就满足了。

王光尧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得知这位“王尚荣”就是1931年参加红军的,和他儿子的参军时间一样,顿时感觉可能就是他。这下他也没有卖鱼的心情了,当即收拾摊子赶回家里,找来女婿给他写信。虽然王光尧不识字,但他女婿还是有点文化的,写封信不成问题。

于是王光尧边口述,他女婿边写,写出了一封满含情感的信件:

王司令员,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18年前,湖北石首调关镇有个名字和你很像的年轻人,名为“王尚寅”,小名“九斤”,他的父亲名为王光尧。这位年轻人当时跟着贺龙离开,参加革命去了,此后就没有再和家里人联络。如果你认识他,或者你就是他,请立即和家里人联系,我们这些年想他都快想疯了。

信件送出去后,王光尧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之中。此后的一个月里王光尧干什么都没法专心了,脑子里总是浮现出儿子的身影,满心期待着邮差赶紧将回信送到家里来。每次到镇上,王光尧都要询问有没有给他家的信件。

终于,一个月后王光尧等到了回信。原来王尚荣就是王光尧的儿子,在参加革命后改了名。在信中王光尧表示也很思念父亲,但自己身在前线,还担负着指挥作战的重任,实在无法离开岗位。

王光尧得知后也理解儿子的苦衷,但他已经无法抑制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既然王尚荣没法过来,他就主动过去。王光尧和女婿背上土特产,又是坐船又是坐火车,辗转数千里终于来到了青海西宁,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

父亲重逢,双方自然都非常激动。但王尚荣实在任务太重,工作太繁忙,没能和父亲说几句话,就在电话铃的催促下不得不重新回去办公了。王光尧满足了重逢的心愿,为了避免干扰儿子的工作,很快又回了老家。

1950年,青海的战事终于结束,马家军残部基本被扫除一空,王尚荣便前往北京汇报工作成果。中央军委的首长见他表现出色,便推荐他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深造。王尚荣欣然同意,并将这一好消息汇报给了老首长贺龙。

贺龙祝贺了王尚荣,鼓励他好好干,将来前途无量。随即贺龙话锋一转,提到此时距离军事学院开学还有一段时间,王尚荣应该也有很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现在时间没有那么紧张了,何不趁此机会回家看看呢?工作再繁忙,也不能忘了亲人啊。

王尚荣十分感动,没想到贺龙这个老首长不但关心自己的事业,还如此关注自己的感情。12月7日,王尚荣就带着妻子女儿和几名工作人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调关镇的乡亲们得知当年走出去的“红小鬼”如今都成了大首长了,都感到扬眉吐气,纷纷赶来迎接王尚荣。区长石志坚亲自赶到码头,组织了对王尚荣的欢迎仪式。场面十分热闹欢快,大家纷纷叫着王尚荣的名字,有人还喊出了他的小名“九斤”。

稍事休息后,王尚荣就往家里赶去。他在半路上就看到了父亲王光尧,回家后又见到了母亲。一家人久别重逢,都是泪流满面。想当初,王尚荣还是一名16岁的小伙子,在接触了红军后热血沸腾,深感这才是能拯救中国的军队,毅然跟着他们一起走了,这一走就是18年。家里人担忧了这么多年,如今发现王尚荣好好的,还成了首长,怎能不高兴呢!

而乡亲们也以村里出了王尚荣这么一个“大官”为傲,大家纷纷涌到王家门前祝贺他。警卫员见来的人太多了,担心王尚荣的安全,想要让一部分人先离开。但王尚荣却说:“大家都是来祝贺我的,我们应该好好招待才是,怎么能赶人家走呢?”

随后,王尚荣就在家里办起了流水席,热情招待来上门祝贺的乡亲们。大家能吃多少吃多少,他来者不拒。乡亲们见他如此大方,纷纷夸赞他有出息了。王尚荣还送了父亲一件皮袄,给了母亲100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对于家里的亲朋好友,他也都准备了礼物。

王尚荣在家里住了段时间后,军事学院快开学了,他也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和家人分别,离开了家乡,王光尧送了好长一段路才回去。只是他和王尚荣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王尚荣从军事学院毕业后担任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1953年又奔赴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第46军副军长,回国后升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不过他最出名的两件事,还是“炮击金门”和“拉萨平叛”。

5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和美军配合,多次在台湾海峡挑衅,并时不时在沿海地区发起入侵行动,国民党特务还一度深入内陆袭扰,给人民群众的安全带来了很大危害。国民党军又在金门集结了9.6万兵力,蠢蠢欲动,似乎是在策划对厦门的攻势。

对此,中央决定坚决还击。1958年7月,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粟裕召开作战会议,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王尚荣作为作战部部长,自然负责策划具体方案,对火力配置、各军种间协同和后勤补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并制定了若干预案。在王尚荣的筹备下,炮击金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一年,西藏也出现了不稳的迹象。西藏和平解放后,部分上层反动贵族贼心不死,还想拥有自己在旧社会时的特权,并对人民政权持敌视态度。对西藏地区早有野心的印度尼赫鲁政府趁机支持这些反动贵族闹事,试图在西藏建立所谓的“缓冲区”。叛乱分子不断得到武器装备,开始向拉萨汇聚,试图将这个西藏的首府一举攻陷。

关键时刻,毛主席及时察觉到了这一阴险图谋,指出“现在他们有一支斗志较强的万人叛乱武装,这是我们的严重敌人”,要求驻藏部队早做准备。王尚荣随即对西藏地区的部队作出周密部署,灵活调动各部队,平息了大部分地区的叛乱。

见无法夺取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叛乱分子将目光转向拉萨,试图在拉萨发动一次“总攻”。1959年3月,叛乱分子切断青藏公路,随即向拉萨进攻,中央作出了平叛决定。王尚荣作为作战部部长,第一时间向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第一政委张经武传达了这一命令:“全面反击,坚决平息叛乱!”

在王尚荣的规划下,叛乱分子向拉萨城区的进攻被迅速击退。战斗仅两天,解放军就发起反攻,一举拿下了叛军总指挥部罗布林卡,3月22日拉萨的叛军被彻底清除。数个月后,西藏地区的所有大股叛乱武装都被消灭。这段时间,王尚荣一直坐镇作战部,确保驻藏部队指挥顺畅,后勤无忧,为战士们免除了后顾之忧。

王尚荣第二次回乡已经是1959年,他这次回乡是为了给父亲扫墓。原来就在1958年,王光尧不幸去世。而王尚荣虽然得到了消息,但他当时正忙于指挥紧张激烈的西藏平叛作战,无法抽身回乡祭奠。此时西藏的局势逐渐平稳,王尚荣便赶回了家乡。

望着父亲的坟墓,王尚荣感慨万千。他知道父亲苦了一辈子,又因为自己担惊受怕这么多年,但却一直体贴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开口问自己要什么,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就在家乡飞扬跋扈。他依然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只不过不用像之前那样担惊受怕了。

想到这里,一向坚强的王尚荣也不禁流下了泪水,最后在家人的搀扶下才回到家中。

得知王尚荣回家后,还有老乡跑来和王尚荣攀交情,想要借和王尚荣的关系在北京得到一份工作。王尚荣直接拒绝了他,告诉他自己没有这个权力。就连他自己的弟弟王尚桂,都还继续在老家工作呢。虽然大家是老乡,但王尚荣表示自己不可能给任何人开后门。

此后,王尚荣作为作战部部长,继续在军中发光发热。王光尧一生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有名的事迹,但王尚荣这个儿子足以让他自豪一辈子。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

愚鉴

简介:莫言离殇,大智者,愚之极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