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告诉了我们:所谓死党就是置你于死地的同党

聚光灯下的剧外人 2024-02-28 13:28:22

“死党”一词,一指能尽死力互助的同党,二指顽固死硬一致对外的集团,三指情谊特别深厚的朋友。在元朝末年的乱世中以及在明朝初期的创世中,无论是旧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还是新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于某种原因或利益,都涌现出一批对彼此坚定不移的死党,如汤和和朱元璋,张定边和陈友谅,丁普郎和赵普胜,以及涂节和胡惟庸等等。

有的死党,将对彼此的忠诚坚持到了最后,比如汤和和朱元璋,当朱元璋什么也不是的时候,身为千户的汤和就自发地选择唯唯诺诺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以至于最后为了给后代扫清障碍而杀光了开朝元老的朱元璋唯独放过了汤和。

再如张定边和陈友谅,天性多疑的陈友谅唯独对发小张定边信任有加,而张定边也多次为了陈友谅豁出了性命,甚至在陈友谅死后,宁愿当和尚也不愿当朱元璋的官。又如丁普郎和赵普胜,在鄱阳湖战役的关键时期,丁普郎不为朱元璋,只为给赵普胜报仇,直冲陈友谅的战舰,可惜他冲得没有战术(哪里人多冲哪里),最后弄得身首异处。

上述死党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死党褒义的一面,而涂节之于胡惟庸却让我们看到了死党的另一种含义,即置你于死地的同党。

胡惟庸作为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斗争的胜出者,一直自视甚高,甚至拉拢权贵,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他愚蠢地以为自己势力越大,朱元璋就越不敢动他,殊不知,从刀山血海里闯出来的朱元璋若真想灭了他就跟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而朱元璋之所以一直没动他,是因为朱元璋想利用他来对付对自己真正造成潜在威胁的刘基,而当刘基去世后,胡惟庸这个跳梁小丑拙劣的表演也该结束了。

俗话说,欲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对付一个小小的胡惟庸又何须大动干戈(虽然他已为丞相)。君要臣死,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让其人头落地。就像当年他状告刘基一样,罪状是刘基占了一块有龙气的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他胡惟庸这一次,是真正犯了死罪。

导火线是胡惟庸的儿子坠马死了,他越过司法部门直接杀死了马夫。朱元璋让其解释,虽然他一顿哭诉,但朱元璋只平静地说了四个字“杀人偿命”。这四个字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力,胡惟庸傻眼了,他以为这些年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强,他以为他都可以取朱元璋而代之了,而眼前的朱元璋突然像换了个人一样,寒冷的目光中闪烁的是要杀人的剑。他终于知道他被朱元璋骗了,不,是被他自己的愚蠢蒙蔽了双眼,朱元璋从来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更不是他以为的“弱者”!

这个时候,涂节发挥了他作为胡惟庸“死党”的作用,眼看胡惟庸不行了,他把胡惟庸的阴谋全部上报给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一刻,朱元璋立刻处死了胡惟庸,并灭了他三族。还有跟胡惟庸拉帮结派的那帮人,通通处死,甚至有些并不相干的,也被所谓的“同党”供了出来,被杀者上万人,包括那个打小报告的欲置胡惟庸于死地的“死党”涂节,这就是震惊史坛的“胡惟庸案”。

原来,历史早就告诉过后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死党”,而爱打小报告的人其结果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个人如果连对最信任自己的人的善良都没有了,又岂能奢望别人对他仁慈?

0 阅读:13

聚光灯下的剧外人

简介:看好书,评好剧,本号主要分享影视评、书评和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