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争议不断,男导演到底能不能拍好女性题材电影?

大咖谈新娱 2023-11-26 16:23:39

从点映开始,原本好评不断的《我本是高山》口碑翻车,激起了网友们的声讨。

一个原型感人至深的好故事怎么会让大家如此激愤?本该是送给女性的礼物,为何却成了女权讨论的战场?小编总结了网友们的争论的几点,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扎根贫困地区40年,2008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

在贫困山区办女高,这是一项buff叠满的艰难任务,但是张桂梅依然“埋头苦干”将问题一点点解决,化理想为现实。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张桂梅却也身体日渐不佳,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让她疼痛不止,每天要在身上贴止疼膏药,否则连手指都无法完全弯曲。

故事的基调其实已经足够感人,本不该有如此多争议的电影究竟做了怎样的呈现呢?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归电影。

张桂梅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电影中讲述了张桂梅办学的种种困难,艰难的现实也让她有过动摇。在她动摇时,画面呈现的却是她和丈夫一起生活的温馨景象,两人一起跳着华尔兹甜蜜幸福的不行。

但这似乎与张桂梅本人强调的信念有了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大山里生活工作的人真的会想到跳华尔兹吗?

在采访中,张桂梅说过一直支撑她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她对党的承诺”,就连党徽也时刻佩戴着。

电影需要适当改编,用煽情画面展现人物情绪,但是似乎将张桂梅的信仰和感情简单化了情爱固然拥有力量,但是在张桂梅原本的信仰面前多少有些单薄了。

学生酗酒的母亲让人觉得不符合现实

电影中女孩上学的困难很大成分来自家庭的不支持,有一位女孩的母亲因为酗酒而颓废甚至家暴,不让孩子读书。

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弱势的女性无法摆脱苦难的原因是其他女性?

从事实出发,农村中酗酒的多数也并不是母亲。同时还有网友扒出了张桂梅学生的原型,酗酒的也是父亲。

作为一部聚焦女性的电影,却设定了一位酗酒的母亲,让人不得不对于导演和编剧产生疑问。

山区的孩子因为贪玩而拒绝学习

电影中,许多女孩并不是因为被家庭阻碍而不去上学,而是因为她们贪玩,逃学逛街、吃喝玩乐。可是事实呢?很多人也许连逛街的地方都没有,连基础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细节把握上的不恰当

海清饰演的张桂梅虽然从外形上达到了高度的相似,但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台词却让人隐隐觉得不适。演技在线,但电影本身的故事却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电影中一位在大学学成归来的学生因为意外怀孕和张桂梅有了冲突。因为孩子生病要请假,却被怼“半天不够,你看一学期行不行”。

除了主角张桂梅的言行和其本人有些出入之外,电影中的其他情节设置也让人觉得多少有些不适。

贫困山区支教,环境艰苦,一对前来支教的情侣因为去留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女老师离开时,居然问男老师“你要我,还是要他们(学生)”。

一部展现女性力量的电影,矛盾点困难点却多次来自于女性,这样的设置是否真的合理?为了加深剧情冲突,是否需要考虑的更仔细与合理?

抛开以上几点,其实电影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一部合格的励志电影,有感染力有动情点。但是作为一部女性题材以及传记电影,希望能有更值得推敲的细节。

0 阅读:0

大咖谈新娱

简介:娱乐圈大大小小的料全在大咖谈新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