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后悔生娃,但养娃真的累”:博士妈妈的吐槽,引无数女性共鸣

张德芬空间 2024-05-19 12:06:11

亲爱的,在开启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在养育的路程中,你经历过崩溃吗?

最近,有一位博主在短视频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坦诚说道:

“当妈是真的幸福,但这个幸福付出的代价,也要三思而后行。”

她究竟遇到了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同样身为人母的你,看到她的故事,或许也能够感同身受。

做母亲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生完孩子之后啊,体质真的变差很多。”

“我长了这么大,感冒从来没超过一个礼拜,现在得个小感冒,两个礼拜了还没好,像林黛玉一样病殃殃的。”

面对镜头,博主无奈地吐槽着自己的身体状况。

而她所面对的,也不止是免疫力下降的问题。

“孩子最近长牙,他是真咬啊!”

“咔嚓那一口下去,母爱瞬间烟消云散,我都想正当防卫。”

她表示,自己在生孩子以前,已经做好了十足的思想准备。

但是真生下孩子以后,不后悔是真不后悔,但累也比她当初想的要累千倍百倍。

肉体上的疼痛和疲惫,休息休息就好了,或者有医生给治好。

可是精神上的疲惫,就像一条见不到头的射线,而且每天都有新的意外,打得人措手不及。

而最令人感觉揪心的是,博主认为,推进产房时,自己还是个姑娘。

再推出来时就成了妈妈,那个姑娘就不见了。

她落寞地说:

“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重新做回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就已经消耗掉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气力,除此之外还要经营好之前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真的太累了。

视频的评论区,很多妈妈们也都留言、倾诉自己的苦恼。

有新手妈妈说:

“体质断崖式下降,只是觉得累,结果是心肌缺血。”

“我堵奶,每天忍受着剧烈的胀痛,但家里人还不让断奶,坚持要求我母乳喂养。”

“生娃以前不觉得亲密关系有问题,生完以后发现哪哪都是问题。”

有吐槽孩子教育难题的:

“我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我都没找回自己。”

“这才哪儿跟哪儿啊,辅导功课才是最痛苦的,现在经历的这一切根本不算什么。”

“成绩不好的时候,对家长的打击那种酸涩的劲,真的难以言说。”

还有天天跟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斗智斗勇的:

“动不动就摔门,发脾气,我就想我以前有这么情绪不稳定吗?”

“我家三天两头请假不上学,今天忍不住说他了,还给我拉黑了,心累啊太难了。”

“我女儿高一,每天放学回家都是黑着脸,不愿意交流,我现在每天都很焦虑。”

由此看来,成为一个“母亲”后,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重重困难。

孩子上了大学、进入社会、结了婚,生了孩子,新一轮的纠结和焦虑又会到来。

就好像西游记一样,九九八十一难一个都不能少,甚至还有多。

累到崩溃的时候,真的很想放弃。

可是,又因为“母亲”这个角色,我们不能随便躺平。只能迎难而上。

放不下的苦难,放不下的爱

有一位网友说:

“有了孩子之后,你就会在不停地在寻找自我,和努力当好妈妈的这两个角色中来回切换,探寻平衡点。”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在不同的角色当中寻找平衡,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

可事实情况却是,孩子的成长完全由不得我们,每一次寻来的平衡点,很容易就被孩子轻易打破。

首当其冲的,便是身体状态的不平衡。

怀孕的日子里,母亲们体内的荷尔蒙水平就像潮水一样,起起落落,波澜壮阔。

这些变化,不仅塑造了宝宝成长的温床,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

产后,当我们开始哺乳,我们的乳房不仅滋养着宝宝,也带走了我们的免疫储备。

再加上照顾新生儿常常导致母亲睡眠、情绪波动和压力,这都是我们感觉到自己身体变差的原因。

曾经的我们健康、活泼、充满生命力;

生育后的我们萎靡、脆弱、被汲取,自然会感觉到强烈的不平衡感。

其次,是社会关系转变带来的不平衡。

曾经,我们也曾穿着时髦的服装,精心打扮,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在社交圈里谈笑风生。

而如今,每天疲惫醒来,面对的都是照料孩子的琐碎、沾满污渍的家居服、蜡黄的脸色和没完没了的家庭需求。

虽然我们很爱自己的孩子,可生活巨大的落差,却又让人控制不住地去想:

“我现在过得这么累,都是因为生了孩子。”

而每当我们产生了这种想法,又会在内心驳斥自己的“恶念”。

“我怎么可以这么想孩子呢?我真不是一个好妈妈。”

如此反复,内耗焦虑,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内在平衡。

在此基础上,如果没有家庭和伴侣的支持,我们更是会感觉到不平衡。

多年的劳苦付出,让我们承受的孤独逐渐演变成家庭对我们欠下的“债”。

“凭什么我就要照顾孩子,老公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啊?”

“他欠我这么多,为什么不能对我再好一点?”

“为什么总是我这个当妈的来负责这一切?为什么没有人来帮我?”

“我为了孩子牺牲了一切,为什么他不能按照我的想法成长呢?”

在这个状态下,亲密、亲子关系越来越差,甚至在职场、社交方面也受到影响。

而当我们因为这种疲乏,想要“破罐破摔”的时候,却根本做不到。

因为疼爱孩子的本能,恨不得将我们再往苦难中推进得更多:

“我又不能不管他,他是我孩子啊。”

“我不去操心他,谁去操心他呢?那孩子不是太可怜了吗?”

亲爱的,你发现了吗?

我们一边疼爱着孩子,一边又无意识地“怨”着孩子。

因为孩子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内在的平衡。

可因为爱,我们又不得不为此向前冲,不得不挑起沉重的负担。

而这些负担又会加重我们的“不平衡”,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怨”。

到此,我们便陷入了痛苦的循环。

那么,想要跳出这样的循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别想着做一个100分的完美妈妈。

尝试做一个60分的妈妈。

能达到60分,就是好妈妈

“60分”的妈妈其实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母亲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足够好”。

只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时允许自己和孩子都有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和犯错,达到60分就可以了。

家务不需要每天都做,实在不想做饭了,点点外卖也是可以的;

周末时,让爱人也尝尝带娃的乐趣,享受父子间的亲密时光;

孩子的学业别太着急,睁只眼闭只眼,适时放手,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感觉累了,就约上闺蜜,享受一场轻松的聚会或下午茶。

我们之所以想要去“平衡”,却又因为“平衡”不了而感觉焦虑,就是因为忍受不了一点点“不平衡”的瑕疵。

比如,如果为了好好休息而忘了在固定的时间给孩子换尿布;

我们会觉得“妈妈”这个角色我们没有做到100分,所以焦虑。

但我们心里又会想:“凭什么我们非要做到100分呢?人无完人不是吗?”

可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又会因为这种想法而内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自己无法做到“100分”的事实。

这不意味着要做一个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母亲,而是理解自己的局限、接纳自己的瑕疵、懂得适时放手。

她知道,完美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而“真实”才是育儿的基石。

60分的妈妈懂得自我关怀。

在成为母亲这条旅途上,我们都渴望做到最好,但往往在给予中忘记了自己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难以停下来关怀自己,是因为深怕一旦放松,就会失去作为母亲的资格。

然而,真正的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必要的充电。

就像手机需要充电才能继续使用,我们也需要那些哪怕片刻的休息。

我们可以尝试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自我时光”。

哪怕只有半小时,做一些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事情。

泡一个热水澡、阅读一本好书,或是静静地坐下来享受一杯茶。

和德芬空间的木梵老师一起舞动起来,让你的身心更加的放松。

德芬精选小店,,,

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

小程序

这样的小憩,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短暂的出逃和恢复。

另外,60分的妈妈会寻求支持。

我们有时候害怕寻求帮助,觉得自己的问题微不足道。

又害怕寻求帮助就是承认了自己“能力不足”。

但其实,我们都不是超人,没有人能够做到独自承担一切。

实际上,放下“独立承担”的想法,向他人伸出手,同样是一种勇敢。

我认识两个好闺蜜,她们都是离异家庭,没有丈夫帮忙,但是都会在彼此忙不过来的时候忙着照看孩子。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支持系统,无论是家人、朋友,或是同样经历过育儿挑战的母亲群体。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也不要觉得自己的问题微不足道。

分享自己的经历,听听他人的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还有,60分的妈妈会设定合理的期望。

我们之所以难以对孩子设定合理的期望,是因为社会的声音太响亮。

以至于我们听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们忍不住迎合这些声音,也忍不住让孩子一起迎合。

但是,外界的评判永远不能决定孩子真实的价值。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和路径。

不用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也不要用一套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相反,观察和欣赏他们的特质,鼓励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60分的妈妈会学会宽容。

在不断的比较和评判中,我们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错误。

似乎这些错误就象征着未来的彻底失败,这种错觉令我们感到恐惧。

但事实时,人只有在错误中才能成长,孩子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

对自己宽容,对孩子的小错误宽容。

当孩子犯错时,不是立即指责,而是耐心引导;

当自己犯错时,不是自责,而是从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行。

亲爱的,成为母亲是一场美丽的旅程,它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爱。

当我们放下追求100分的执念,接受60分的自己,我们会发现,育儿的路上,风景依然美好,而我们的脚步,也更加从容。

我们不需要成为完美的妈妈,我们只需要成为足够好的妈妈。

因为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我们已经是他们的全世界。

*本文由柯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