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掌率”,名额3人,起初地位比王爵尊贵

聊聊历史 2024-03-13 11:08:22

太平天国官职,也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许多“职官”都是独创,或者带有特殊含义。例如,总裁,主要负责科举考试;丞相,并非秦汉的丞相,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是名义上的中级官职。

掌率,也是太平天国职官的一种,起初地位比王爵还要尊贵,且拥有的权力也比王爵大。掌率,理论上名额4人,实际担任要职掌握权力的就3人,对太平天国影响很大。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被处死,也破坏了太平天国早期建立起来的职官系统。

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实行“军师负责制”,天王没有实权,军师负责处理军国政务。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既是“首义五王”又是军师,石达开则不是军师。

军师负责制,以及诸王分管制下,太平天国的政务实际由诸侯王负责,但一定要带有军师头衔。杨秀清凭借“天父下凡”加持,独揽权力,东王府的六部比北王和翼王的六部大得多,权力更显赫。

定都南京之前,冯云山、萧朝贵相继阵亡,此时杨秀清、韦昌辉又被处死,军师负责制已经无法运转。石达开回京辅政,也没有军师头衔,这是他被“发达”两位王爷制衡,最终负气出走的重要原因。

石达开辅政,暂时代替军师职务,却不能持久。1857年初,石达开借口去雨花台巡视部队,然后离开南京,前往安庆,号召天下兵马外出单干。

石达开外出,洪秀全心急如焚,赶紧去道歉,并废了“发达”王爵。但是,石达开铁了心外出,洪秀全多次求情都没有。此时,为了弥补石达开出走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维持太平天国运转,洪秀全决定成立“掌率会议”,负责军国大事。

掌率,唐朝时期就存在,是管理礼仪、祭祀一类的官职,地位不是很高。太平天国掌率,人如其名,是掌管、率领某方事务的官职,是朝官领袖,运作方式类似隋唐的三省制。

理论上讲,掌率有4个名额,分别是正、又正、副、又副,但实际才有3人担任要职,并具有实权。这三人,是正掌率蒙得恩、又正掌率陈玉成、副掌率李秀成。

设立掌率之初,洪仁发、洪仁达还是王爵,但他们并未参与政务,也许是汲取了石达开外出的教训缘故。如此,“发达”王爵被废之前,权势还没掌率显赫,毕竟后者是实职。

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都是掌率,地位有高下之分,实际情况又不一样。蒙得恩是洪秀全亲信,不但资格老,还救了洪秀全一命,故而值得信任。

再则,蒙得恩能力弱,威望不高,对洪秀全不构成威胁。要知道,蒙得恩不但贪婪,还专门负责“女馆”,给诸侯王选妃,故而风评不好。

资格老,又没能力,却放在第一位,这就便于天王控制“掌率会议”。有蒙得恩存在,陈玉成、李秀成无形中就被制衡,避免尾大不掉现象出现。

陈玉成地位比李秀成高,排在第二位,但对政务的影响力不如李秀成。陈玉成麾下兵马众多,战斗力十分强悍,他经常外出征战,很少在朝廷。再则,陈玉成不识字,对参与政务没啥兴趣。

李秀成是名义上第三把手,实际是第一人。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主要负责京师战场,对付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保证粮食运输线,故而他经常在朝廷,事情也是他去做。

近水楼台先得月,李秀成麾下有兵马,威望高,能力强,故而实际负责“掌率会议”。此后,太平天国许多作战策略,都是在李秀成规划下进行,他成为朝官的实际领袖。

蒙得恩知道自己能力不行,也没威望,故而面对李秀成时不断妥协,不敢有其他想法。后来,蒙得恩还非常识趣,主动把“中军主将”让给杨辅清,因为大家都不希望他在这个位置上。

作为军师负责制的暂时替代者,以及填补石达开出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掌率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影响非常大。出现新的机构之前,掌率是实际上的中枢,维持太平天国运转。

掌率拥有实权的3年时间里,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摧毁江北大营,以及三河战全歼湘军精锐数千人,让曾国藩元气大伤。

1858年,李秀成以副掌率身份上奏天王,分析当前的战局情况。李秀成明确指出天京的困境所在,想要解除京师之围,打通运输线,必须集合各方力量,借助外地兵马。

李秀成想外出“借兵”,洪秀全不给,他担心没人处理政务,故而屡次责骂李秀成,说他“畏惧清妖”。李秀成对宗教没啥兴趣,他是实用派代表,便召开掌率会议,让蒙得恩出面劝说天王。

蒙得恩虽说能力有限,也很贪婪,但本性并不坏。有蒙得恩带头,李秀成又拉着一帮官员上奏,洪秀全才勉为其难,同意李秀成离开京城,去外地搬救兵。

李秀成离开京城,立刻前往枞阳,以副掌率的身份传令各地将士,让他们赶紧来开会,一起商议军国大事。陈玉成讲义气,第一个抵达枞阳,韦俊、李世贤、黄文金、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等将领也前来,支持李秀成。

枞阳会议的成果,李秀成非常满意,后来在自述中还用大量笔墨书写。枞阳会议强调团结、统一、众志成城,以及如何联合作战的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

会议结束,太平军分别活动,夹击江北大营,与德兴阿在浦口激战。陈玉成、李秀成攻势凌厉,在乌衣、小店猛揍八旗骑兵,冯子材率领的5000援军也被陈玉成击溃,江北大营随着被摧毁。

浦口之战,八旗、绿营阵亡一万余人,太平军踏破营垒一百四十余座。江南大营在冯子材战败后,也不敢继续增兵江北。如此,江北交通线畅通无阻,太平天国的粮食有了保障。

陈玉成、李秀成在浦口作战时,湖广总督官文让都兴阿、李续宾、鲍超、多隆阿进军安徽,直奔安庆而来。鲍超、多隆阿围困安庆后,李续宾离开北上,夺取桐城、舒城,兵锋直抵三河镇。

三河镇,太平天国的存粮基地,也是庐州的咽喉。陈玉成忙于对付江北大营,便让三河守将吴定规坚持两个礼拜,拖着湘军主力,不要轻易出击,等待援军后再采取行动。

浦口之战刚结束,陈玉成没有来得及休整,便跟着李秀成奔袭三河,与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决战。此时,太平军疲惫不堪,但陈玉成、李秀成团结合作,铁了心要吃掉这股湘军,故而赢得三河大捷。

接下来,陈玉成又拿下舒城,消灭湘军一千余人。三河、舒城两次作战,湘军损失了七千余人,曾国藩早年创办的两大主力,至此全部被太平军消灭,第一悍将李续宾也阵亡沙场。

浦口之战、三河之战、舒城之战的获胜,太平天国暂时扭转了天京事变以来不利的军事局面,这离不开“掌率会议”的功劳。李秀成以副掌率名义处理事情,团结各路将领,方才有如此成就。

但是,“掌率会议”没能持续下去,洪秀全对非洪氏官员不信任,他还是回到“家天下”的老路上来。1859年,洪仁玕来到南京,不到一个月就封王,还得到军师头衔,并总理政务。

洪仁玕到来,意味着“掌率”退出历史舞台。陈玉成、李秀成不服气,认为洪仁玕没有立功就封王,是天王用人唯私,做事不公,便纷纷厌战,消极应对湘军的进攻。

洪秀全无奈,只好再次拿出“封王”的噱头,陈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蒙得恩封赞王、林绍璋封章王、“发达兄弟”封信王、勇王。

再次封王后,掌率退出舞台,而洪仁玕新来乍到,朝廷支持者不多。如此,太平天国的政务越来越糟糕,李秀成在自述中大吐苦水,说这是太平天国灭亡的十大原因之一。

0 阅读:52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