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鹤摸虎”,制造文旅噱头不能忽视动物保护|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评论5 2024-01-31 20:20:40
拿动物当吸引流量的噱头,不能忽视相关法规的界限。

▲资料图:游客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丹顶鹤。图/新华社

文 | 宋金波

近日,吉林省长春动植物公园将东北虎幼崽带到酒店供游客摸抱、黑龙江鹤岗将丹顶鹤带至哈尔滨中央大街进行展示展演等消息引起了舆论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对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分别作出答复。吉林省林草局表示已责成约谈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相关负责人,全面叫停相关活动;黑龙江林草局称,鹤岗丹顶鹤在哈尔滨展示展演活动未经过行政许可,已第一时间立即暂停该活动,依法依规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罚。

应与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2023年底开始这一轮以哈尔滨冰雪旅游为代表的各地文旅集体上热搜,已经成为现象级网络文化事件。在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哈尔滨文旅的热火朝天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提供了正向的情绪价值。

文旅的火热让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想到的招儿都会试试。换句话说,“噱头”要足。将东北虎幼崽带到酒店供游客摸抱、将丹顶鹤带至大街进行展示展演,也是这些“招数”的外在展现。

说起来,任何噱头都不会无端而来,都是有受众有市场需求的。前段时间在哈尔滨,很多外地游客与虎林园的老虎隔窗互动,一些北方中小型动物如狐狸也成为游客“热宠”,相关视频都有很高的点击率。

而文旅项目引入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不仅仅是这一波地方文旅热潮才出现的,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旅游景区都把野生动物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角色。比如青海等地一些旅游景区,很多游客喜欢投喂旱獭,甚至与旱獭亲密接触。至于动物园中随意投喂食物已经成为许多动物园的痼疾。

这些做法多是不科学甚至可能违反法律的,有些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旱獭是潜在的烈性传染病原的携带者,随意“撸”旱獭玩,就是个危险的游戏。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包括传染疾病、造成伤害,人类最好与它们保持安全距离。

但人类确实也有接触自然、亲近一些野生动物的本能。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就是满足这些需求而存在的,不过也需要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运营。

“野生动物有风险,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是长期以来公众宣传中最常见的说法,也是最容易被公众接受和理解的理由。“因为危险,所以远离”,理所应当。这个理由的立足点首先是人类本位,是基于人类自身安全做出的评估。

当然,在此基础上,野生动物保护观念也开始逐步深入人心。对于野生动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依法依规加以保护,避免其灭绝,也早已是社会共识。

公众动物福利意识逐步提升

可以看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处理人与动物关系时,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人类本位,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物种保护”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动物福利问题。这次发生在吉林和黑龙江的两起事件,就是公众动物福利意识提升的表现。

也许这些事件中被带到人类身边亲密接触的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危害性已经完全可控,对于具体物种也不存在直接的保护风险。但已有研究表明,很多野生动物特别是幼体动物在与人类过分亲近后可能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看似其乐融融的与萌宠亲密接触,其实接近一种残酷的凌虐。

近年来国际上对动物福利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并且在现实中也取得越来越多进展。这种福利关注也不限于野生动物,早已扩展到包括宠物、家畜家禽在内的多数动物。近期有网友关注某地动物园里猫和猴子被关在一起导致猫被霸凌,也是类似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要求。但把动物即“禽兽”的“感受”与人相提并论,还是缺少民间土壤的,因此有一些争议也不奇怪。

当然,有些动物福利关注也确实需要充分考虑到现实条件,不是简单喊个口号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前不久有网友提出哈尔滨的雪橇犬工作条件太差,要求让它们“罢工”,对雪橇犬来说就未必是个福音。

无论如何,对个体生命价值、尊严和福祉的重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方向。有些超前不妨退退,但大方向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理论上,对动物福利的关注也可以推动人类福利的提升,因为大概没有人会愿意接受自己的福利权益比动物能得到的更低。

拿动物当吸引流量的噱头,不能忽视相关法规的界限。其实,越是想要长久吸引游客,就越应该重视包括动物福利在内的生态文明水平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最能吸引游客的并不见得是那些旅游项目和景观资源,而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的真实发展程度。就此去看,此次各级林业部门及时叫停“遛鹤摸虎”的表演,并对相关单位予以处罚,也是在重申野生动物保护的常识性内容。

撰稿 / 宋金波(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