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清末民初当阳人物-王钟麟

赵罗洲 2023-12-29 09:42:34
当阳人物-王钟麟-正义

在我的家乡当阳县,清代一直有六进士的说法,翻开清代的进士录,也验证了这一事实。

然而在一系列的《当阳文史》和1992年版的当阳县志中,却把当阳城西的王钟麟写作进士,这是不实的,需要一一澄清。

按《当阳文史》第二辑P217 董胜群《一代冤儒王钟麟》介绍:

王钟麟(1841-1911年),字竺三,当阳县玉阳镇西门外端直街人。

他的妈很钟爱这个聪明的孩子。一年的五月端阳,买了几个粽子,弄了一点糖,给他加歺。当时,他正磨好一砚浓墨,准备作文,正在静思默想,妈催他趁热快吃。他就边吃边想,待他吃完了提笔时,哦砚池的墨汁全被粽子沾光了,白糖却原封未动。其用心之专,可见一斑。

沙市市很早以前就是鄂西最大的商场,周围几十县,在沙市江岸,各自有自己的停船码头,唯当阳没有。偶尔停泊,须向有关封建把头商借,才可暂时停泊。钟麟认为对商民不利,力向省方申诉,终于在沙市江岸,给当阳也争得了一段停泊的码头。

殿试揭榜,他被款点“主事”。始而放在外部行走,继而留皇宫主讲经、书、子、集,教授贵族子弟,达六年之久,一时声名远播,家乡人奔走相庆。

当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当阳县志[M]. 1992   P641中载县人王钟麟进京殿试,钦点为吏部主事,后留皇宫讲学。

《当阳文史》第三辑P117朱遂(朱绍裔)《清末民初见闻录》

王是当阳城里举人,一九O四年秋成进士,任吏部主事。当时他住在武昌大贡院(考举人的试场)前的庆云老客栈”,充任汉口《楚报》馆的主笔。

当阳县政协文史办公室. 当阳文史通讯 第1辑[M]. 1986 《我所亲见的王钟麟被杀经过》华逸民

我县的清末进士王钟麟,曾任吏部“主事”,光绪晚期,因母丧回籍守墓。

这个就不对了,按清代进士名录,均无王钟麟此人。

说什么皇宫讲学更是子虚乌有的事。

粟进英著. 晚清军事需求下的外语教育研究[M]. 2010 P39中到有详细记载,自同治四年(1865年)起,王钟麟时年24岁,他在京师同文馆做汉教习。

“京师同文馆对汉教习的聘任条件比较高。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1863年5月6日)的《延聘同文馆各项教习折》中对延请汉教习的条件明确规定,汉教习必须“人品端正”:“惟思此项文馆,现在试办之初,汉教习日与外国人相处,且有暗为查察之责,必须人品端正,方为可用。”(《筹办夷务始末》,卷十五,1930)京师同文馆里的汉教习具有较高深的造诣,如法文馆汉教习张旭升和俄文馆汉教习杨亦铭“品学均尚端粹,堪膺斯选”(宝鋆等,卷十五,1930),首任算学教习李善兰更是当时国内科学界首屈一指的著名学者。

汉教习在京师同文馆主要教汉文,同时也兼有监督洋教习之责。由于受聘的洋教习中有些是在中国的传教士,而京师同文馆明文规定,洋教习在馆执教期间禁止传教,所以委派汉教习在教汉文的同时,暗中监督洋教习是否有违规行为,即所谓“暗为稽查”。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1863年5月6日),奕沂在一份奏折中提及汉文教习的工作职责:“臣等谕知该馆提调成林、夏家镐等,随时督同该教习等稽查防范,如涉有传教等弊形迹,即行据实察棚,以便处理。”(宝鋆等,卷十五,1930)

京师同文馆的汉教习主要在语言馆中教汉文,少数汉教习在算学馆担任教习。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文馆题名录》载,京师同文馆创办初期仅有汉教习1人,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止,历任汉教习达32名,其中汉文教习29名,算学教习3名。

吴洪成编. 晚清教师史研究[M]. 2012 P66

杜石然 林庆元 郭金彬著.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M]. 1991 P363

“京师同文馆的经费,每年需银数千两。这些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由海关拨款提供的。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为英国人赫德,因此京师同文馆从一开始就受赫德所支配。按照奕诉等人同治元年(1862年)所拟定的同文馆章程6条中规定,教习起初可暂时聘任洋人,将来上海、广东两处得人,仍由该省督抚保送,来京充补。后来,由于课程扩充,其中大部分学科中国人不能讲授,只有聘请洋人。聘请京师同文馆的教习和校长,基本上由赫德一手经办,许多洋人是由赫德介绍进来的。兹将京师同文馆开设之日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历任的汉洋教习列名于下:

汉文教习有:徐树琳、曹佩珂、张旭升、杨亦铭、丁汝梅、王钟麟、何森荣、何金声、杜棠、贺之升、顾仁荣、翟汝弼、张金兰、黄兴廉、茅彬、谢元祖、江仁葆、陈孝基、程登甲、王裕震、夏日我、陈启溶、文聘珍。

英文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额伯连、吉德、柯理士、马士、欧礼斐、韩威礼、烈悌、安格联、贝安德、马都纳。

法文教习有:司默灵、李壁谐、德达那、林春、华必乐、雷乐石、帛黎、师克和、柯必达。

李国钧 王炳照总主编 金林祥主编.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6卷 清代(下)(公元1840—1911年)[M]. 2000

吴丰培编. 清同光间外交史料拾遗 16[M]. 1991

由此可知,至少同治四年(1865)-光绪三年(1877),他都在同文馆教书。

李文杰.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1861-1911[M]. 2017  P452

“举贡考试的做法是,在三年一届的考试之前,由各省督抚、学政保送举贡若干名,比照会试录取名额,加两三倍送京考试。京城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考试经义、史论;第二场考试专门学。之后,根据考生成绩排定名次,酌情授予各部学习主事、内阁中书、候补知县等职。可见,举贡考试与原有的会试功能相同,为部分旧士人提供了一条授官的路径。不同的是,会试取中的士人,仅能分发六部;而举贡考试选中的士人,则可分发到新设各部,其中包括外务部。由此,应举贡考试者成为外务部官员的来源之一。在清亡之前,举贡考试于1907年、1910年共进行过两次。现从《大清缙绅全书》《职官录》《上谕档》的相关记载中,可检出外务部经举贡考试而取中的司员22人,他们被授予学习主事或七品小京官之职,具体人员情况如下:

标明了他只是通过了举贡考试,成了外务部司员,而并非吏部主事。

他在哪一年通过举贡考试的,资料也给我们答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已经66岁:

至于汉口《楚报》馆的主笔。

英文《楚报》(TheCentral China Post),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汉口创刊。两日刊,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910.11.22)改日刊。英美在华中地区的主要言论机关。苏格兰圣经会传教士计约翰(John Archibald)任社长兼总编辑。1927年计约翰死,其子接办,1941年终刊。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汉口创刊。日报。英文《楚报》之中文版。富商刘歆生出面主办,在香港注册。初由吴趼人编撰,继由陆费逵、张汉杰主笔。宣统元年(1909),革命党人利用该报猛烈抨击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粤汉路借款合同,开罪当道,旋遭查禁。

均无王钟麟之记录,1905年,王钟麟64岁,这个主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按朱绍裔1904年去武昌,《楚报》中文版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汉口创刊,均无可能,编辑也许有可能。

事情很明了了,王钟麟应该是先在京师同文馆教书,后来回乡在玉阳镇武庙教书,后来去汉口《楚报》中文版做编辑,最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通过了举贡考试,成了外务部司员。

同时根据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湖北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人物志七·选举表七》、卷一百三十《人物志八·选举表八》、卷一百三十一《人物志九·选举表九》和卷一百三十二《人物志十·选举表十》中的文举人名录整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2-3268页;均无王钟麟的名字,说明他并非举人,要么是贡生。同治光绪县志中叶未对他有所记录。

1911年当时当阳的陶壁六、陶昆吾为报私怨向唐羲之师的“管带”(相当于营长)邓金彪行贿陷害王钟麟。拖至“教场坎(现当阳一中后侧),一刀斩首,名留寿终。当阳同乡张元音等葬王于长坂坡下子龙畈。终年70岁。

另外,沾墨吃饼,吃粽子轶事是宋楚望。

筲箕洼划停泊地区问题,是徐中铨。徐中铨是当阳清末翰林,字季润,号子衡。湖北当阳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進士二甲21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属用,改分部主事。与蔡元培等同科,可惜英年早逝,他在荆州留有余音,荆州博物馆现在还存有他的墨宝,北京也有他的作品传世。

筲箕洼划停泊地区问题,这不是他王钟麟一个教书匠能解决的问题。

牛军、朱绍裔、李传艺、董胜群之说均不可信。

0 阅读:3

赵罗洲

简介:湖北乡土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