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该炸掉”?被西安人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教训?

菲菲的信笺 2024-05-14 21:16:47

"早就该炸掉了!"提起三门峡大坝,西安市民这般愤慨地说。

作为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坝,三门峡大坝备受争议,有人视其为治理黄河水患的壮举,也有人则认为它是我国水利史上最大的败笔。

那么三门峡大坝究竟功过如何?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三门峡大坝遭遇来自上游的痛恨•】———》

西安人民对三门峡大坝的“痛恨”缘来已久。

在1961年大坝建成后不久,因为黄河中泥沙丰富,上游的淤积泥沙就达到了惊人规模。仅仅一年半时间,三门峡大坝就淤积了高达15.3亿吨泥沙,导致潼关高程陡然抬高4.4米,且在陕西渭河河口附近形成了严重的"拦门沙"。

由于三门峡大坝疏导不畅,大量泥沙淤积在坝区内外,一方面导致库区泥沙淤积量快速攀升,防洪防汛压力剧增;另一方面也使得上游如渭河等支流河床高度抬升,形成"地上悬河"的严重隐患。

之后的几十年里,渭河流域不断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死伤和经济损失惨重,仅从1965年到2008年,该流域就发生了高达137起洪涝事件。

其中2003年陕西遭遇了极为罕见的百年一遇特大洪灾,华县更是遭殃池鱼之灾,近20万人无家可归,上万间民房被毁,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灾难,公众一片哗然,许多人怒喷三门峡大坝是"黄河水患的罪魁祸首",愤恨地喊出了"早就该炸了它"的极端言论。

库区和上游的大量泥沙淤积不仅引发水患威胁,也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害。大量流域内农田被泥沙一次次浸没,造成地下水无法排出,从而形成大面积盐碱化和沼泽化。

例如著名的关中平原,曾经遍地都是肥沃的良田,在三门峡大坝修建后,越来越多地区都演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农作物产量一落再落,当地农民生活无以为继。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受泥沙堆积阻塞影响,作为黄河最重要支流的渭河在1973年曾一度发生倒灌现象,洪流一路抵达离西安市区仅14公里的临近地带。

这无疑给西安这座人口过百万的省会城市扔下了一颗行将引爆的烦恼"定时炸弹"。渭河倒灌威胁让西安民众从此对三门峡大坝耿耿于怀、深恶痛疾。

既然三门峡大坝让上游人民这么痛恨,那么当初为何要修建呢?

《———【•黄河水患给中国带来灾难•】———》

早在1935年,当时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就向国民政府提出在潼关至孟津地区修建水利工程,拦蓄泥沙以解决下游地区水患。但在当时频繁的战乱和贫困环境下,这一构想始终无法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将农桑水利视为立国根本,重视治理黄河成了中央的重大决策。从1949年开始,中央就组织了水利专家团队,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对黄河中游地区进行考察,为修建大坝确定坝址。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为华夏民族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然而,每当夏秋汛期一旦来临,滚滚黄浪携带着无数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到了中下游平原地带,河水势头骤减,大量泥沙沉积河床,河道不断抬高,河堤决口成为家常便饭,泛滥的洪水肆意侵袭周边城乡。

所以,每逢汛期黄河泛滥成灾,河南、山东等地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大片农田被淹,数万人流离失所。

经过反复论证,1954年中央最终选定在河南三门峡地区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地理位置优越,峡谷地形适合大坝建设,附近汇集了黄河多条支流,且拥有充足的水力资源,具备了发挥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的潜力。

三门峡之名,源于远古时期大禹在此地劈开"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以治水的传说。这块区域黄岗岩地质结构坚硬适合大坝建设,因此成为首选地点。

1957年4月,三门峡大坝正式动工兴建,此后数年规模宏大的工程如火如荼,终于在1961年全面建成,耗资约40亿人民币。大坝工程采用重力坝设计,坝身由大量混凝土构件组装而成,最大坝高达103米,堪称水利史上壮观景致。

《———【•三门峡大坝给下游带来重大利益•】———》

三门峡大坝一经建成,立竿见影,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利益: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常年遭遇洪水泛滥之苦。三门峡大坝利用拦沙蓄水功能调节水位洪量,极大缓解了下游地区的防汛压力。比如山东省曾平均5年出现两次决堤,三门峡大坝建成后,水患彻底绝迹。河南、山东等地的农田再无被淹没之忧,民众也重拾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华北地区自古就患干旱少雨之疾。三门峡大坝建成后,可以利用其地利优势,平均每年为周边70多个市县提供逾100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使得100多万亩农田免于旱涝之忧。由此一来,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因获得充沛水源而实现腾飞。

三门峡大坝除了发挥巨大的蓄水防洪功能外,也依靠充足的水力资源建有发电机组,随着1973年首批机组投产运行,截至1990年底便已累计发电150亿千瓦时,为新中国贫瘠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带,自古就存在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一旦泥沙堆积河道,黄河就会演变成"地上悬河",轻则决口改道,重则泛滥成灾。

三门峡大坝的建成阻断了大量泥沙的下游流动,据统计在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间,三门峡大坝就拦截了超过57亿吨泥沙,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再无决口改道的恐怖事件发生。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三门峡大坝建设中的疏漏和设计缺陷逐渐显现,尤其是对上游地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从而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声讽和痛恨。

三门峡大坝的建成无疑是一项惠及人民群众的伟大民心工程,有力地解决了黄河中下游多年来水患严重、缺水缺电的困扰,使得当地群众重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

看到上述重重负面影响,可以说三门峡大坝在给下游地区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上游地区遗留了无穷无尽的祸患隐患,足以让我们加深认识,对这座曾被寄予厚望的水利工程反思和重新评价。

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我们必须审慎决策,全面评估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和政策失衡导致的新矛盾出现。要坚持科学理性、民生为本的原则,权衡利弊,最大限度地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的统一。

三门峡大坝虽有得有失,但它的经验教训非常宝贵,警示我们在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正视问题、虚心学习,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工程建设,以更高的站位来把握好发展和保护的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历史教训的阴影,为人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新京报-《三门峡大坝下游多人被冲走背后:“野生”网红打卡地实为禁入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892451870492223&wfr=spider&for=pc

中国新闻网-《河南:三门峡水库敞泄排沙迎战洪水》

https://www.chinanews.com/tp/hd2011/2023/08-01/1074097.shtml

0 阅读:2

菲菲的信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