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丽江古城

搬砖泱夏 2024-03-19 21:13:42

【遗产名片】

中文名称:丽江古城

英文名称: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入世时间:1997.12

所属类别:文化遗产

所在省区:云南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因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全景素猫]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区,海拔2400余米,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也是“茶马古道”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重镇。

丽江古城是由大研古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这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主要部分是大研古城。大研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其整体形状犹如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古城(砚与研同音)。大研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此处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 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从元初至清初的近500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木氏土司世袭统治。据说,木氏土司家族比较忌讳修筑城墙,因为这样犹如给木字加框,变成了“困”字,很不吉利。所以,丽江古城就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 《滇游日记》中用“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来描述当时丽江城盛况。丽江古城在明朝末期居民已达千余户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如今,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一般是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城内还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丽江古城的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据历史记载,丽江古城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建设起自己美好的家园。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至今仍占古城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古城内还有相当比例的居民伊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奇境珍藏]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颇具纳西族独特风格。

重点推荐:大研古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丽江壁画、纳西古乐、东巴文

大研古城

大研古城依山傍水,古朴如画,其街道、住宅、桥梁、水流浑然一体,处处透出自然与和谐。

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是历代的集市中心,也是丽江古街的代表据说是明代木氏士同按其印玺形状而建。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颇有“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在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均建于明清时期。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大研古城内的屋宇因地势和流水而错落起伏,一般由木石与泥土构筑而成,既美观适用,又风格独特。“三坊一照壁”是当地常见的民宅格局,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表达“吉庆有余”的愿望。许多庭院的门楼雕饰精巧,院内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鸟鱼虫、八卦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

白沙古镇

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千米处,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 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千米处,素有“清泉之乡”的美誉。束河古镇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横跨其上的是建于明代的青龙桥。青龙桥也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束河街头还有一潭水,那就是著名的“九鼎龙潭”。潭周绿柳垂地,泉水清澈。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束河以发达的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束河生产的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甚至出口到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

如今,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

丽江壁画

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处于鼎盛时期,于是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为了装饰庙宇及宗教用途,土司组织汉、藏、白等民族画家在庙宇内绘制各种壁画,共历时300多年才陆续完成。丽江壁画主要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以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壁画最为杰出。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也是丽江壁画的精华之作。这些壁画把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130合并存,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如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就是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而成。

丽江壁画布局周密,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风格粗犷、笔法洗炼等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壁画中描绘了山林田野、花鸟草虫、飞腾的骏马、盛开的荷花等自然景观,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展示了画家卓越的艺术才能。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纳西古乐

纳西族人大都能歌善舞。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东巴文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史海钩沉

丽江古城历史

680年,丽江被吐蕃征服,开始吸收藏族文化。794年,丽江被南诏征服,与中原的汉文化有了接触。1253年,丽江正式归入蒙古帝国的统治,纳西木氏土司获准自治权,开始了长达470年的自治,有系统记载的纳西历史开始了。1382年,丽江府成立,官府位于今天的丽江古城。1616年,在白沙的大宝积宫,融合了藏、汉、纳西艺术技巧和题材的白沙壁画完成。1723年,雍正用中原官吏取代木氏土司行使丽江的管辖权,使丽江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受到汉族的影响。

来源:《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刘永升 主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