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起义最后为何会失败?周总理一语道破真相,值得人深思

Boss爆史 2024-01-16 23:48:47

陈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他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鼓励了历代底层出身的人士。正是陈胜带头打破皇帝出身贵族制,才有了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草根皇帝。但陈胜的起义最后为何会失败呢?周总理一语道破天机。

周总理对陈胜的评价

相比起历史上对于陈胜的崇拜,周总理对此人可以说毫无好感。用四个字评价就是“无才无德”。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陈胜之所以鼓动戍卒造反,主要是因为下雨延误了抵达渔阳的期限。按照法律,这批人会被判处死刑。与其给人家送人头,倒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但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却戳破了这个谎言。因为据秦简记载:按照秦朝法律,不服从征发的戍卒,罚两套盔甲;迟到三至五天,训斥两句;迟到六至十天,罚一个盾牌;迟到十天以上,罚一套盔甲。如果碰到极端天气,如大雨等,导致行期延误的,免除处罚。

陈胜作为一个小屯长,自然是知晓秦朝法律的。但他却为了自己的野心,利用信息差,将手底下那群农民与他捆绑在一起。之后更是用篝火、鱼腹藏书等手段愚弄大众,让大家相信他是被选中的天命之子。那些戍边的农民没啥文化,被陈胜一通忽悠,便跟着走上了造反之路。因此周总理说陈胜是无才无德之人。

同时,周总理认为推翻秦朝的,并不是陈胜带领的农民起义军,而是秦始皇自己。如果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能够休养生息,实行仁政,惠及黎民,则陈胜不可能起来,更别提刘邦和项羽。有扶苏和蒙恬这样的臣子不信,偏听赵高和胡亥的谗言,又岂能保住江山?同时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北筑长城,劳民伤财,也失掉了民心。即便没有陈胜,也有江淮其他子弟灭亡秦朝。陈胜只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已。

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

而陈胜之所以最后会失败,是因为他看到了秦始皇的教训,却没有借鉴。起义成功后,陈胜没有听部属的劝谏“缓称王,或立他人为王”,而是急不可待地称“陈王”。此后就一直在陈县深居简出,享受胜利果实。当年喊着“苟富贵,勿相忘”的口号,但真等老乡找上门,他却视而不见。老乡不知轻重,说了一些他的陈年旧事,被陈胜下令杀害。

这个所谓的“起义领袖”,早已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秦朝失去了民心,被人推翻。陈胜失去了群众基础,自然等着他的只有惨败一条道路。

秦始皇听信赵高谗言,将扶苏、蒙恬打发到边疆修长城,导致大权日后落入奸人之手。但陈胜何尝不是听信朱房、胡武的密报,对手下的将领疑神疑鬼,横加指责?最终,这些将领与陈胜都离心离德。一旦脱离陈胜的掌控,便割地为王,不再听从他的号令。

秦始皇不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被陈胜带人推翻。陈胜不吸取秦始皇的教训,最后兵败被杀。后人如果不吸取陈胜的教训,同样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正所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周总理和毛主席等革命先辈,正是吸取了太多的经验教训,才带领我们党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更是被我们坚持至今。

参考资料:《史记》、《陈胜亡秦论》

0 阅读:125

Boss爆史

简介:穿越历史长河,探索天下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