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不高,夜间症状最明显!半夜低血糖更致命!平稳控糖有4招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2024-04-09 17:07:54

前几天,一年轻的小伙子来买降糖药,看他的年纪也就30来岁,本以为是给父母买的,可他说是自己吃的药,已经糖尿病多年了,这期间还差点丢了命。

一次是因为高血糖,直接住进了ICU,酮症酸中毒,就因为没有管住嘴。

一次是因为低血糖,半夜2点,突然就动弹不了了,浑身冒冷汗,所幸床头放着一瓶可乐,喝完之后缓了好久,才活了下来。

也就是这两次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糖尿病的可怕,开始小心翼翼地降血糖。

说到这,可能有些糖友会心生疑惑:要说高血糖,我不否认,怎么这糖尿病还能低血糖呢?而且还这么严重?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是很常见的,也是很危险的,这位小伙子是真的幸运,否则可能命真的就没了。甚至有些糖友会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昏迷,睡了一觉人就没了。

59岁的彭叔就是这样去世的。

彭叔也是一位有着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因为经常来药店买药,他人又比较热情,喜欢聊天,所以彼此就熟悉了。记得彭叔最后一次来药店,还开玩笑地说想要买点“伟哥”,因为比他小几岁的妻子天天嫌他无能。因为我知道这糖尿病确实会影响男性的性功能,全当他说的是真的,还去给他找“伟哥”。结果,彭叔摆摆手说,开玩笑的,哪能当真啊!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能活着就不错了,再瞎搞,可别把小命给搭进去了!

谁曾想,彭叔还真就一语成谶。

就在彭叔买完药回家后没几天,就听说他人突然就没了。而且彭叔是在晚上出事的,谁都不知道,等到起床后,妻子才发现,此时的他已经昏迷了很久。虽然后来妻子打了120,送彭叔去了医院,但他昏迷太久了,在重症监护室待了1天后,医生最终宣布脑死亡。

而导致周叔死亡的正是低血糖。

一、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

低血糖也是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而且大多发生在夜间,此时容易错失快速补充糖分的机会,尤其是有些糖友的低血糖没有任何的症状,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1. 胰岛素功能变强:夜间是胰岛素的“主场”,其分泌量增加,功能也会变强大,所以降糖作用会更强,再加上夜间没有葡萄糖输入,就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2. 降糖药服用不当:若糖友对自身血糖波动的认知不够,用药较为随意,擅自在睡前服用大剂量的降糖药或增加用药种类,也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 过度节制饮食:很多糖友晚餐吃得很少或很早,甚至一点都不吃,还喜欢晚上出去锻炼,能量补充不够加上运动过度,而且本身对葡萄糖的利用就不足,自然也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二、想知道血糖高还是低?这些症状最明显!

夜间血糖的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想要知道高还是低,除了做个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外,还需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1. 夜间低血糖的表现:常见有心慌、冒冷汗、身体颤抖、脸色发白等。此外,还可能出现饥饿感、头晕、视物不清、躁动、行为怪异、惊厥、昏迷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无意识的低血糖,没有任何的症状,直接陷入昏迷,导致死亡。

2. 夜间高血糖的表现:常见有夜间多尿、口渴口干、出汗、疲劳乏力、睡眠质量下降、凌晨饿醒等,这与高血糖导致的葡萄糖利用率不够、过多排泄以及身体失水、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如果有这些问题,提醒你尽早查一下血糖。

三、夜间血糖波动大,如何有效管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维持血糖的稳定和维持达标一样重要,尤其是夜间血糖,通常波动较大,高血糖很危险,低血糖同样危害巨大,想要维持夜间血糖的稳定,一定要注意几点问题。

1. 晚餐一定要吃:对于糖友而言,晚餐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餐了,不仅要吃,还要吃好吃对,吃多了不行,吃太晚也不行,少吃不吃更不行,否则都会让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定时定量吃,最好是在6点左右进餐,适当减少主食摄入,多吃新鲜蔬菜,适量的肉类,避免摄入过于油腻、重口味的食物等,以防止影响晨起空腹血糖水平。

2. 餐后适度活动:一定不要吃完饭就去睡觉,哪怕不出门锻炼,也一定要在家多活动活动,做做家务,走走路,对控制餐后血糖都是有帮助的。当然,运动一定要适度,不可过量,尤其不要在不吃晚饭的情况下去运动。

3. 规律服用降糖药:睡前该不该服药降糖药,何时服用,还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比如对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一般要求每餐都要随餐或餐前服用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等降糖药,需要餐后服用的降糖药建议餐后立即服用,如果是为了避免夜间低血糖,建议在睡前1-2小时服用,总之要结合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来正确服用。这就要求患者要勤测血糖,记录好血糖数据,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用药方案。

4. 规律作息: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管理血糖的关键,有助于调节激素分泌,帮助维持血糖平稳,所以想要血糖稳,就要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3 阅读:607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简介:80后王药师,关注用药安全,致力于心血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