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如瀑,彰显少年志向!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颁奖典礼在中华中学举行

扬眼 2024-04-14 18:36:00

诗情如瀑少年志,星光绽放四月天!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南京市中华中学举行。据悉,本次竞赛活动从2023年10月份启动,分各赛区(大市)比赛与全省总决赛两个阶段进行,总共吸引20万中小学生参与,350名选手最终入围总决赛。竞赛评选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此外还涌现一批“诗歌之星”闪耀舞台。

弘扬中国诗歌文化

诗歌竞赛为全省中小学生搭建平台

据了解,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是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一项学生活动,旨在弘扬中国诗歌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文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决赛分笔试与朗诵两个环节,通过竞赛方式的创新,使内容更丰富,样式更多样,更呼应语文核心素养和新的课程改革。除朗诵环节外,笔试分诗歌创作、诗歌作文、诗歌常识、诗歌仿写、诗歌鉴赏、诗歌语言的运用等多个项目。还有许多命题方式的创新,如情境化应用题与诗歌语言的运用等,都是创意化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市中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兵在致辞中表示,“中华中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青少年丰沛的生命力,坚韧的道德力,圆融的思辨力和蓬勃的创造力,作为我们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打造追求卓越的时代先锋,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在谈到此次诗歌竞赛时,李兵书记对中华学子取得的佳绩表示祝贺,并希望来自全省的选手们能够在中华中学这个平台上播撒友谊的种子。

“何以中国诗歌,为什么要读诗写诗,因为你是中国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在致辞时阐述了诗歌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姚卫伟介绍,诗歌竞赛举办17届以来,为一部分有写诗才华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全省展示的平台,其育人功能不断彰显。实践证明,诗歌竞赛与诗歌教育在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与竞赛和诗歌创作,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的文化品格也得到强化。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获奖选手精彩分享

诗歌伴随成长,更塑造人生

“风捧出绿茸茸的阳光,把春天包裹在秋收冬藏,任四季来来往往,希望都会张开翅膀。”小学组“诗歌之星”获奖代表、滨海县实验小学新建南路校区五(13)班的韩世卿同学现场朗诵自己的决赛原创诗歌《为自己画一缕阳光》。韩世卿告诉记者,她与诗歌的接触始于孩童时期,“在父母的熏陶和引导下,我的每一个日子,都飘满了诗的清香。”

“我从小时候就看《中国诗词大会》,到六年级时开始仿写诗歌,最开始写简单的诗歌,到后来写古体诗、近体诗、抒情诗等。”讲到写诗,初中组“诗歌之星”获奖代表、徐州市沛县大屯矿区第二中学的郝思博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话语如泉涌般流出。他告诉记者,诗歌对于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对人格的养成和志向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我愿意写一封信送到你身旁,点燃我的心房,在茫茫深夜里用温暖为你驱散生命的迷障。”高中组“诗歌之星”获奖代表、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张宸同学的诗歌非常治愈。张宸告诉记者,在决赛诗歌创作时,“写信”这一元素给他带来了灵感,他希望借自己的诗歌传递一种温暖而绵长的倾诉的感觉。

“本次诗歌竞赛的内容设计做出了真正的‘大语文’。”大赛命题评审委员、南京一中魏荣葆老师介绍了本届诗歌命题及评审情况,他提到,“在决赛试卷中有很多题型,比如关于诗歌语言的运用,根据情境为教学楼命名,根据场景创作对联等,考察的是选手平时的积累以及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型在近年的中考高考命题中也是考察的热点。”

如何写好诗歌?

大咖沙龙现场支招,与选手热烈互动

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的主持下,一场关于如何写好诗歌的沙龙热烈展开。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洪港,原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等大咖专家齐聚一堂,畅谈他们对诗歌与人生的理解,并与在场选手展开互动。

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马斌告诉同学们,诗歌蕴含着情与理,诗歌创作更要有发自内心的激情。他以“人生的三万天与汉字的三千字”这一具象表达,鼓励同学们用心挖掘生活中的诗意,积累知识,用诗歌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洪港调研员进一步强调了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指出这种素养和能力可以通过诗歌的模仿、鉴赏、创作、朗诵和运用来体现。他认为,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他建议家长,支持孩子对诗歌的热爱,常怀诗意可以让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原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告诉同学们,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少年。他认为,基础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少年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成长。而诗歌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他面向老师和家长呼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护童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读好诗、写好诗。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以“舞蹈”生动比喻,指出写诗要慢慢来,要等待内心的音乐响起,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诗歌的境界。当被问及“学习古诗词重要还是学习现代诗歌重要”时,骆冬青表示,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值得同学们去好好学习、好好欣赏。对于古诗词鉴赏,骆冬青教授建议同学们先将其背下来。他解释说,通过背诵,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更重要的是,某天在适当的场景下,这段记忆可能会被激活,使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感悟更加独到。至于现代诗,骆冬青教授强调要用生命和兴趣去读,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通讯员 邬海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摄影 罗皞

校对 李海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