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迷失再现?原来我们都是“半人”

维阅 2024-03-28 21:01:54

“中国人已经陷入了群体性迷失的状态,大多数人沦为了半人”。

这句话出自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口中,但许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什么是半人?顾名思义一半的人,在古代代表着发展不健全,或者说有某方面残疾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半人”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它代表那些接受教育不全面的人,如今却代指为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低下的健在者,或者是眼中只有利益,不顾及其他任何东西。

拍了拍脑袋,算是有点明白了,我想弱弱地发问一句:这些人真的算“半人”吗?好像并不配写那一撇一捺。可能有很多人会问,这样的标题会不会有些笼统?怎么连自己都骂,殊不知我们只是不同时代的“半人”罢了,大多数都居于第二种,术业有专攻,谁能保证学文的同时还能兼顾学理?谁能保证学理的同时还能兼顾学问?看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并不全面。

当然人生在世是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自身各方面特质,比如自律、自强、勤奋等等,活到老学到老,就这到头也只是“半人归宿”,毕竟学术无上限、知识无穷尽,世间哪有人敢说他什么都懂?但如果沉醉于“追求学术和知识”的这种迷失,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儿?但很明显,这位清华教授内涵的并非你我,而是另一类“特殊的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不否认人们追求利益,但最起码要有良心底线。王阳明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因为它提出并做到了“良知论”,即人在碰到事情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正确做法,最忌讳“二次加工”。比如你在路上捡到了一个500元现金,你的第一反应绝对是物归原主,只可惜大多数人都会假设思索,从而把这些钱装入到自己口袋。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这也是世间的常态,我不得不提到轰动一时的“金缕玉衣案”。

一位名叫谢根荣的商人,为了能获得资金经商,请一位名叫牛福忠的人编制金缕玉衣。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鉴宝节目《天下收藏》的专家,权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拿到谢根荣的“钱财”后便开始进行编制,事后还用个人身份帮助其进行牟利,毕竟宝物的真实性需要得到承认,以此获得相对应的价值,不然也没有任何意义。

编制完成后,谢根荣请来了史树青、杨博达等泰斗级人物进行估价,随后开出了相关证书,声称这件宝贝值24个亿。事后谢根荣拿着这些东西,最终获得了银行5个亿的贷款,如果能按时还款,或许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只可惜对方经营不善,导致这笔资金没有办法按时归还。纸还是没有包住火,所有的策划全部败露,相关责任人也全部受到了处罚。

细说此事,真实性被证实才是关键,毕竟行业的泰斗都给出了估价,怎么可能是假的?可我们忽视了“背后的利益”,他们利用自身地位和作用,影响了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行为难道不违背良心吗?只可惜他们做不到,他们忘了自己的初心,他们拖垮了社会的诚信体系,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才导致了“人们”和“专家”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再比如知名经济学博士后王福重,时不时地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违心的言论。

“农民就是出大力、收割机会污染环境……”我实在不理解,难道你吃的不是农民种出来得粮食?你成仙了每天喝西北风?收割机污染环境建议禁止,那是不是就要由你来收?如此毁人三观的观点,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不仅如此,他还对女排进行抨击,声称“全国十几亿人挑出来几个重金培养,夺冠理所应当”,那你来夺个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他们迷失了,他们迷失在了利益圈子里,他们堵住了整条河道,试图污染整个水源。

饮水需思源,为人不忘本,不管是学者也好教授也罢,决不能丢掉做人的本质,话说回来,说出这些话无非不就是为了博眼球吗?互联网时代下流量为王,背后巨大的利益成为了无数人的“救命稻草”,王福重恰恰正是其中一者,但这样的方式方法,也注定了这条路走不远,毕竟“半人”有局限,难道你愿意被社会所淘汰?

这一类人很多很多,生活中更是数不胜数,说到底还是没有道德底线。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朵,历史发展到现在,无数事实早已证明了一点:任何行业任何人,拼到最后拼的都是道德底线,如果你连这一原则都没有,必然是众人唾弃的“产物”,我想没有人愿意成为这样的“半人”,更没有人愿意成为时代的笑柄,你认为呢?

0 阅读:20

维阅

简介:冷静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