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有“看头”】逛博物馆,江苏这届青少年“反客为主”!

荔枝新闻 2024-05-18 22:30:15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知识无障碍共享、创新与传统相融合的未来。当下,江苏各大博物馆推出精彩纷呈的社交展览与志愿者活动,推动博物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走向青少年。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进博物馆、拥抱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博物馆这座“大学校”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价值,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前不久的“五一”假期,南京六朝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一群孩子围着一面瓦当墙,静静聆听讲解,听到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还会七嘴八舌地向老师提问。这是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的名为“瓦当的一天”的主题亲子研学课上的一幕。

博物馆教育专员陈东东表示,他们会从孩子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出发,引发好奇心,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想知道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逛完展,我们还会引入手作课程,通过简单体验过程,让孩子们加深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

2023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近1.2亿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占比超两成。对于这些青少年观众而言,从课堂到博物馆,变换的不止是教学环境。江苏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相关数据显示,全省现有备案博物馆355家。这些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在淮安市博物馆体验了古法织布技艺后,学生王一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竟然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一根线织成一块布!”

看到自己描摹的灵芝、马钱子等馆藏中医药被江阴市博物馆展出,学生武祺由衷表示,让更多人知道中草药的知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置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厅,观看古代运河360度的环幕视频,学生们仿佛一下子“穿越”到康熙时期的沙飞船船头……

通过此类主题鲜明、问题导向、以多感官驱动的方式体验历史的活动,青少年从被动接受教育的普通观众,变身为展览的参与者,博物馆也由此收获了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的新思路。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说:“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我们现在所说的博物馆的讲解,不仅仅是人员的讲解,还需要补充一些延伸性的教育内容。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博物馆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按照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在人才、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提供教育功能。”

正如南京各大博物馆竞相打造的各具特色的“小小讲解员”品牌。南京77座备案博物馆中,“小青莲”“明博黄”“南博蓝”等青少年讲解员的志愿团队常年活跃在社教一线,他们用稚嫩的声音为历史文物“代言”,让馆藏中蕴含的绚烂中华文化口口相传,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未成年观众到展览的讲解员,他们进一步“反客为主”,成为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看来,做深、做实文物研究、展陈项目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而馆校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从倾听者到讲述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目睹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喜爱,我也在进一步思考,将文物的特点、当地历史人文的特色,与孩子们的教育课程进度以及具体的课本内容相结合,运用‘教育+博物馆’的形式,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深度的研发,致力于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行走的课堂’。我们希望青少年能够在博物馆中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宋燕说。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编辑/高若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