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外交降级3年后,立陶宛终于绷不住了,看来是尝到了苦头

司空知山海 2024-05-15 09:18:5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中政治立场最激进、同时也是最反俄的国家,该国独立仅仅30余年,却敢于在国际上和中俄等国家叫板。

2021年,该国更是因为代表处事件和我国走向关系破裂,一直到今年才顶不住压力想“回头”,整件事可谓是非常离奇。

2021年下半年我国首次收到消息,台湾当局将在立陶宛开设一个所谓的“代表处”机构。

众所周知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各国都坚持“一中政策”的情况下,立陶宛设立一个“国家级”机构寓意着要公然寻衅了。

台湾问题是我国划定的“红线”,同年9月中国通过外交渠道警告立陶宛,如果他们一意孤行将会付出代价,中国希望其能迷途知返,取消这一想法。

但立陶宛强势回应“不可能”,11月份公然设立所谓的代表处;立陶宛还叫嚣他们此举不针对中国,希望中方不要借着机会搞政治操弄。

同月,我国就将对立陶宛的关系由大使级别降低为代办级别。

年底立陶宛宣称,他们对华的产品“卖不动了”,在海关遭到严重的封堵,欧盟必须要介入为他们主持公道。

自此,立陶宛一直在欧盟和国际上“诉苦”了两年多,但没有人能帮他们解决这件事。

要知道一件事是:中国从未官宣对立陶宛进行任何商品禁入、禁运等措施,这其中还牵涉到立陶宛是属于欧盟的一员;

而欧盟的关税和贸易政策是通过欧委会统一制定的,也就是说立陶宛不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体利益和欧盟紧密捆绑在一起。

正是如此,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自以为我们对他们毫无办法。

毕竟按照欧盟的“同进退”原则,欧委会是可以发起联合制裁来反击的。

所以立陶宛此举就相当于是“阳谋”——笃定中国拿他们没有办法,否则就是在得罪整个欧盟。

但事情接下来出现了惊人的反转,欧盟居然将立陶宛一脚“踢开”,不再管了。

2022年3月,欧盟先是向中国表示了“关切”,指责中国不该蓄意阻拦欧盟商品清关;

不久后有官员透露,欧盟不排除使用贸易手段来反制中国,事情都在朝着立陶宛预想的轨道上发展。

毕竟如果他们能将整个欧盟带偏到和中国对立,那么肯定就能在拜登那里邀功,这可是拜登一直希望看到的事情。

可到了下半年,欧盟仍然毫无动静,也就是并没有对中国采取任何手段。

在立陶宛的一再催促下,他们收到了清晰的回应:

欧盟打算将此事提交到WTO来解决,让WTO诉讼程序帮助立陶宛“告赢”中国。

这下立陶宛是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了,都知道WTO的处理效率很低,诉讼可能好几年。

欧盟也没有因为这件事选择和中国翻脸,可见立陶宛对于庞大的中欧贸易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事情就这样一直被搁置下来了,直到今年5月9日立陶宛的大选即将开始,此时该国总统瑙塞达终于向中国抛来了“和解”的讯号。

瑙塞达表示立陶宛已经想通了,他们确实应该改变“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名称,以尊重和中国的关系为主。

这相当于公开向中国低头:

给台湾地区取消代表处地位,中国能否原谅我们?

那么从一开始的强硬,到现在低声下气“求原谅”,立陶宛又遭遇了什么?

当然,我国一开始对立陶宛采取的经贸政策没让他们伤了元气。

因为在2020年中国和立陶宛贸易额仅有23亿美元,这个国家对华也不算依赖,我们对其进口产品也少。

这正是立陶宛敢于如此“上蹿下跳”的原因——其笃定离开中国也不会怎样。

但在2022年就有立陶宛企业反映一件事:

他们好像遭遇了中国“连带性反制”。

所谓的“连带性反制”就是,比如立陶宛企业向德国对华销售的医疗机器上出口一个光学镜片,海关在清关时候发现该镜片产自立陶宛,同样会“卡”这批货。

因此德国在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会选择放弃和立陶宛厂家的合作转向采购其他国家镜片,这样一来就让他们的企业承担了不小的亏损。

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只要立陶宛厂家供货,那么这一条供应链或将被阻拦或者排除。

厂家第一选择就是踢开立陶宛商品,让他们无法参与对华贸易。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是真的?我方从未证实过,毕竟我们连公开对立陶宛的贸易制裁条款都没有。

但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却表示:

“立中贸易额已减至原来的0.3%”。

看来只有立陶宛政客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这场风暴,中国则不会因为不进口立陶宛商品而损失什么东西。

立陶宛低头,另一个关键原因是自从他们接纳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后,这个国家和中国外交关系降级,他们也被其他外国企业打上了“反华”的标签。

在国际上想和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太多了,没有人愿意带着立陶宛的任何企业和产品来参加对华谈判和招标投资,这几乎就默认他们可能不会受到中国欢迎。

所以立陶宛也开始被中国的其他贸易国家疏远,包括德国、法国等国家。

在内外的强大压力下,立陶宛实际上在2023年就有“撑不住”的迹象了。

去年12月总统瑙塞达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

经历了这么多风波,我们想告诉中国,其实立陶宛的态度一开始都没改变过,只是“一些政客想挑战中国”。

这相当于将责任都推给外长兰茨贝尔吉斯等人,另一位一开始很反华的立陶宛经济部长阿尔莫奈特也改变了口风,告诉记者“我们想恢复和中国的贸易”。

她还称立陶宛正在为这件事而努力,但事情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中国身上。

那么本月瑙塞达提出将“台湾代表处”改名,能挽回什么吗?

对此我国外交部早在去年12就用了一句话回应:

“中国敦促立陶宛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的正确轨道上来”

同时立陶宛事件也给全球其他有“坏心思”的国家敲响了一个警钟:

在全球化的时代,仅自认为国家体量小、和中国贸易往来太少而试图挑起反华大旗,注定没有好下场。

参考资料

《立陶宛经济部长:不可能完全排除中国,希望能恢复对华贸易》观察者网

《立陶宛总统称:中国是个“记性很好”的大国》观察者网

《立陶宛总统拟改“台湾代表处”名称,“以稳定对华关系”》参考消息

0 阅读:185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