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抬位,小米SU7的科技生态力在哪儿?

陆玖商业评论 2024-01-03 18:44:14

小米卷向更舒适的内饰空间、更智能的操作系统与交互体验、更高性能和安全性的三电,以及对5G+IoT+AI等前沿技术的探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的技术栈。

‍‍‍‍‍‍‍‍‍‍‍‍‍‍‍‍‍‍商业世界风起云涌,唯“变化”本身为永恒不变。

尤其是新能源车行业,从蔚小理等昔日的造车新势力正逐渐变为“前浪”,便可见一斑。在愈“卷”愈烈的行业语境下,一场更高维度的市场竞争,正随着小米SU7的现世悄然打响。

12月28日,小米集团在京举办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车在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五大核心技术方面的进展。作为小米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成果首次落地,小米SU7也在发布会上同步亮相。

人们发现,当业内外还在讨论新能源车应如何更好地解决续航焦虑,如何获得更充足的内部空间和舒适度,如何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能力的时候,小米已将对“造车”的理解,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将汽车定义为人们生活场景当中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空间,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满足用户对外观设计、性能、续航、安全、甚至是跨系统互联等各种细节的要求,并基于此,形成“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

与此同时,放在整个新能源车领域之中,这种“生态造车”或许也为大行业提供了一个破内卷、向外卷的商业思路。

为什么是“生态造车”?

经过十余年的加速发展之后,新能源车行业目前已基本 形成了三大阵容竞相角逐的态势,即 : 传统汽车 , 新势力 造车 , 以及由小米、华为等厂商 共同开拓 的科技大厂 造车 。

“科技大厂 生态造车”正是本次小米SU7发布会的一个核心关键词。

在观看小米SU7发布会之前,不少人认为,“科技大厂 生态造车”或许只是小米造出来的一个宣传噱头,但在看完雷军长达3个小时完整产品介绍之后,人们清晰地看到,小米提出的“生态造车”,自有其自成一派的优势。

于供给端来看,汽车智能化的厂商,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创新,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手机厂商、科技公司等各种玩家,重兵部署软件、算法、硬件、元器件等。

而科技大厂的优势,更是在于对先进科技的领先认知、全面掌握与融合。小米以前瞻的认知、先进的软硬件融合能力,贯穿全栈技术与全场景体验。

雷军现场表示,融合工业硬科技、智能软科技、AI全面赋能,小米汽车将全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的技术栈,这将是汽车工业技术范畴的一次重大跨越。基于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的认知,致力于汽车工业与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生态的融合成为小米汽车造车的重点。

为此,小米汽车一开始就坚持从底层核心技术出发,坚持正向研发、关键赛道深度自研,“十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小米也同样为自己定下目标: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

于需求端来看,几年培育下来,用户对车载AI的热情正在消退,人们开始呼唤更深入、更精细、更安全的智能体验。

汽车百年三次产业变革,历经了从出行工具到移动智能终端的转变,现在正迈向移动智能空间,小米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直接映射于此。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选择“生态造车”不仅是小米对对于未来需求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是对将自身优势落地于应用场景的完美契合。新能源汽车行业或将迎来一次关键的竞争抬位。

真正的以“人”为本

对于 “人车家全生态”的释意,雷军在现场给出一个标准说法: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实时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

这种基于人本的“活的”系统,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设备、智能服务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化。

在小米的信条里,人永远站在科技创新的原点,生态为人提供智能服务,人又把智能带给生态,让生态变得更聪明。

小米澎湃OS便是让生态变得更聪明的“大脑”。凭借Xiaomi HyperConnect,小米澎湃OS跨端互联框架,已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高效连接全球超6亿设备,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让智能无感嵌入并服务每一个人。

辅以AI能力,人的操作习惯亦会反哺生态智慧。Xiaomi HyperMind作为智能思考中枢,可以感知和学习人的日常习惯,提供自动化建议。在连续使用下,小米澎湃OS就会成为更懂你的智能中枢。

其次,是产品、技术、产业之间的相互赋能,持续开放。

相较于追求“唯快不破”,小米的科技观一直指向于深耕底层技术,瞄准的是长期且持续的投入。在过去的十三年里,小米布局了12个领域、99个细分赛道,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为原则,形成“融合技术栈”,不断赋能产品研发和制造。

比如在破解续航焦虑上,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推出800V电池包,同时研发CTB一体化电池技术,为电动车节约了大量空间。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方案可以说是在基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基础方案上,做出的一种系统化应用改良。

安全问题同样也是需要被着重考虑的维度,按照雷军的说法,小米采用了全球最严苛的热失效安全标准,电池在55℃满电的情况下,即使完全不依靠水冷系统,也能确保无热蔓延发生。而自建了电池包工厂,更体现了小米要从源头上确保电池性能的稳定。

在“独优越不如众繁荣”的理念下,小米始终愿意协同产业伙伴,从行业开发者、供应链到智能制造,全链路布局“产业生态”,汇聚全产业势能,让小米澎湃OS成为更开放的操作系统,把“人车家全生态”打造成更具包容性的开放生态。

这正是雷军与小米汽车的终极目标: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做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第三部分:升维竞争破内卷

尽管小米 SU7 的售价并未在本场发布会上公布,但从发布会开场仅一个半小时便有超 43000 人在抖音平台预约了解产品信息,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小米首款车的期待值已经拉满。

在与多位业内从业者交流后,陆玖商业评论将“期待值”梳理归纳为三层——

其一,科技厂商造车所代表的前沿技术、智能终端位置、产业联动能量,与智能手机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也会诞生出世界级的品牌。像小米、华为这样深耕技术、坚守开放的科技企业,在卡位“生态风口”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先天优势。

其二,小米造车横跨科技、新能源多个产业,其研发投入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雷军在现场透露的,首款SU7整体研发经费已超100亿元、投入3400名工程师,这种力度,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升级而言,不容忽视。

其三,经过十数年的探索,以及始于2014年智能网联的加速,新能源造车的风险和雷区,几乎被排查得差不多了,生产制造、基建与底层技术、业链协作等方面,也有了更丰厚得积累。小米此时正式下场,恰逢其时。

坦白讲,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消费市场,公众对新兴产品的信心,首先便是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息息相关,落在汽车工业领域更是已有数百年基奠。这也是雷军认为小米并不算“赶了一个晚集”的原因所在。

特别是,后发亦可制人。在新能源车不少玩家还在卷车灯、卷屏幕时,小米要卷的方向则是更舒适的内饰空间、更智能的操作系统与交互体验、更高性能和安全性的三电,以及对5G+IoT+AI等前沿技术的探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的技术栈。

于某种角度而言,小米SU7的亮相,其实也是在给各方造车势力打了一个新的样儿。

亦如智能手机开启移动数字生活一般,作为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一个新载体,今天的新能源车为人们的生活,缔造出更加惊人的变化与价值。但如果固囿在传统的思维体系下,那么新能源车企,业余可能像以前一些知名手机品牌一样,被时代的大浪狠狠拍下。

1 阅读:24

陆玖商业评论

简介: 真相无法揭露,只能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