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歧途的少年——多一些关心,孩子才不会迷失

长江新世纪 2024-03-20 11:36:05

编者按: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随后将王某某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3名犯罪嫌疑人心理素质极强,直到调出监控视频,其中的主犯才被指认。找到尸体后发现,受害者已经面目全非。三名犯罪嫌疑人均是受害人王某某的同班同学,均为留守儿童,其中张某还是王某某的同桌。

警方还表示,经过连日来的侦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为掩埋尸体,犯罪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进行了挖掘。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三个未成年人犯下如此大案,目前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持续关注调查进展。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大家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裁定量刑也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在《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这本书里,法官妈妈尚秀云列举了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实例,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起发生在20多年前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录。

摘自《别让小淘气变成大麻烦》尚秀云

误入歧途的少年

很多人都听说过“蓝极速”网吧发生的那场大火,使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葬身于火海。被告人甲某(男,14岁)、乙某(男,14岁)及丙某(女,17岁),因为对蓝极速网吧不满,经甲某提议、丙某参与,预谋用汽油放火进行报复。2002年6月16日深夜,乙某经甲某同意后,携带汽油、打火机等作案工具来到蓝极速网吧楼下,将汽油泼洒在网吧楼梯中间平台至一楼楼梯入口处,将汽油引燃,造成火灾。致使正在网吧上网及工作的25人被烧死,12人被烧伤,其中6人为重伤,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后来这三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均因涉嫌犯放火罪被起诉至法院。

制造这起惨案的三个孩子,都生活在离异或失和的家庭中。甲某上小学时父母就离异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姥姥一起生活,他小时候很听话,也还算懂事,没让姥姥过于操心。看见别人的父母来接他的同学,自己总是一个人默默地低着头躲着。那时候,甲某隔两三天才能见一次母亲,而父亲一个月也就能见两三次面。甲某希望父亲多来接他,粗心的父亲觉得孩子就是想出去玩,不想好好学习,他根本体会不到一个小孩子失去父母呵护的孤独与恐慌。他的转变是因为一次打架,这次打架事件过后,原本对人礼貌谦让的甲某变了,缺少父母疼爱的他觉得再那样就会被人视为懦弱。心理上的改变,渐渐地表现在行为上,甲某开始习惯用打架来解决问题。他的逻辑是以暴制暴。后来,甲某开始迷上了网络暴力游戏,天天泡在网吧里,觉得上学没意思,再后来,他干脆就辍学了。

乙某,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主犯,案发时14岁。乙某也是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在他1岁时,母亲就离开了家,他跟着父亲生活。5岁时,父亲因为故意伤人惹上麻烦,他只好随爷爷奶奶生活。后来,他的父亲吸上了海洛因,毒瘾一犯便不管不顾,老人、孩子全部抛在脑后,曾经被强制戒毒。而乙某的继母十分刻薄而狠毒,经常打骂乙某。乙某的真正“堕落”是在2002年年初。春节之前,坏消息传来—乙某的父亲因复吸被劳教两年。自此,他几乎就没好好上过学,也不再回爷爷的住处,案发前,乙某一直和丙某住在一起。

丙某是蓝极速网吧纵火案的从犯,案发时17岁。丙某的父亲吸毒,这对她是个极大的伤害。因为父亲吸毒受到同学的嘲讽,丙某第一次打架,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件事让丙某开始排斥学校,经常逃学在家,可由于父母不和,整天在家里争吵不断,她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丙某对这个家也开始厌弃,最终离家出走。离开家的丙某无处可去,便选择了网吧,几乎天天都泡在里边打游戏,并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同样辍学的孩子,其中就包括甲某和乙某。

三个少年小小年纪就被家庭和父母抛弃,10多年来,给他们稚嫩心灵留下深刻记忆的不是父母的疼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一次次的心灵创伤或家常便饭式的打骂。长期生活在这种没有关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中,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认为父母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值得信任了。从对父母、对外界失去信任到仇视社会,三名少年的心灵和人格逐渐扭曲。这使得他们对善恶价值、是非对错的判断产生歪曲和颠倒。而他们的冲动、残忍,也是由于父母无原则、无道德、无亲情的抛弃、虐待、打骂造成的。

因为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教育,他们经常逃学,反正家里没人管,学校也管不过来。因为有着相同的遭遇、烦恼和共同语言,他们关系挺好,有的时候还住在一起。他们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受法律约束这个概念,更不会考虑行为的后果。

三对不负责任的父母,三个无法无天的孩子,25个鲜活的生命,25对痛不欲生的父母,25个希望毁灭的家庭,还有恶劣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经济损失⋯⋯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让人不敢也不忍相信。在这残酷的事实面前,任何关于养而不教的阐述都显得那么苍白,每一对有良知的父母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分养七分教,教育比养育更重要

前面说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养而不教更多地表现为: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视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却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不够了解,又往往忽视对孩子某些不良行为的矫治,有的父母直到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才追悔莫及。

有学者指出,无论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父母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因素。父母的行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人格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具有渗透性的,这种作用的效果与父母的婚姻关系密切相关。从案例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最早的人,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并从父母的身教中受到正面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高度依恋关系,这种最密切的关系和最浓厚的亲情,使得家庭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当孩子看到父母互敬互爱时,就会从中得到爱和敬的熏陶,启迪善和美的心灵。

故事中的三名少年被告人都生活在家庭破损、父母关系不和或者行为不端的家庭中,家庭的不幸是他们的重要共性。在他们幼小时父母婚姻的破裂,使他们感到气馁、沮丧,并且感到迷茫、困惑,进而形成扭曲的人格和不良的品行,导致他们胆敢以身试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孩子人生的悲剧。

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

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一样,生长在良田沃土中,有人施肥、灌溉、杀虫、修剪,就能茁壮成长;如果成长环境不良,再加上病虫害的侵扰,肯定就会变异、凋零。三个纵火少年也曾经是三颗正常的种子,是不良的环境促使他们变异,一步步走向了邪恶。

父母应当依法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对孩子的教育、监护,既要从生活细节上加强,也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智力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要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就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和矫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是负责任的合格父母。

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也反映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家长、学校、社会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监督、教育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学校和家长都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用有益的内容吸引他们,提高孩子们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让他们把兴趣点和求知欲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网络除了用来娱乐以外,更是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工具。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也要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需求,给孩子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