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服务人员四年换一次,却没有北京人,领导:不得已而为

思枫谈历史 2023-02-20 21:01:01

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主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求。1958年,毛主席正式提出修建万人大礼堂。

同时,中央还要求在建国十周年前完成万人大礼堂的建造。

1958年9月10日,万人大礼堂正式开启了设计工程。于是周恩来请各地有名的建筑师如梁思成、吴良镛等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议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并提出:选址于天安门最南端的正阳门,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高度略低于天安门,装饰像天安门那样的大屋顶。

当方案送到周总理审核时,周总理建议,万人大会堂代表的是新中国,代表的是全国人民。建议发动人民群众的智慧,邀请一些青年设计师,共同探讨方案。

其中,有一些年轻人提出了大胆的想法,他们建议建造17万平方米的大礼堂,高度略高于天安门,这样显得更加辉煌壮观。经过深思熟虑,这个提议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

周总理参与方案的拟定

拟定好了完整的方案后,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开始施工。

从那时起,不管白天或者黑夜,都能看到许多工人在修建万人大礼堂,他们不知辛苦,敢于将所有汗水都挥洒在这个建筑上,每天除了吃饭跟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修建,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毛主席曾经视察过工地,当时他亲切地问工人都是怎么称呼这座建筑物,有的工人说他们叫“人民宫”,也有的工人说他们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

可这两个名字毛主席都不太满意,他说“宫”这个字有些旧了,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又太长了”,不如取名为“人民大会堂”比较好,因为这座建筑物是广大劳动人民干出来的,属于全国所有人民的大会堂。至此,人民大会堂就成为了这个建筑的名字。

另外,周恩来总理也多次亲临现场,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他创造性地点明主旨,并且提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想法。紧接着,他还细致地说明了他的设计思路,可以把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应该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比较好,这样既能节省建筑材料,也会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大气磅礴的感觉。

1959年9月10日竣工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座史无前例占地17万平方米的高大宏伟的建筑就矗立在了天安门的西侧。这也意味着能在十周年国庆的时候,它能正常使用。

但人民大会堂落成之后,很快就成为了领导们召开日常会议的重要场所。

然而,出于安全考虑,人民大会堂并没有向普通群众开放,直到1978年,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在没有重大会议的时候将人民大会堂向群众开放,一经提出,应者云集。

于是次年7日,人民大会堂走上了他的商业化之路。大会堂的各个展厅可以用来结婚,庆典,游览,并且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据统计,1980年人民大会堂一共接待国内游客1亿多次,港澳游客一百多万次。成为无数旅客心中心向往之的旅游景点。

1991年,随着营业收入额达到2亿人民币,人民大会堂的公司化程度又加深一步,成立了“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服务组的编制有三百人左右,每四年轮换一次。

人民大会堂做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工作的服务员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上来的,标准非常高。

首先,想要在这里工作的服务员基础条件要好,年龄在30岁以下,女生身高要求1.65米~1.70米,男生身高要求1.75米~1.80米。

对外表的也有要求,挑选出来的都是气质上佳的人,毕竟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标准。重要的是,政治背景也要干净,要求服务人员本人及直系亲属不可以有违法违纪记录。

据一位成都女服务员说,她来大会堂前马上要高考,听说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她立即放弃高考参加大会堂服务员考试。

她们那个地区有八百多人报名,结果四男一女,她就是那个幸运的女生。

通过选拔的人来到大会堂之后,还要经过一番培训才能上岗。

但在那会,人们心中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大会堂从来不在北京本地选拔服务员,这到底为什么呢?

当时领导耐心地向大家解释了这个问题,人民大会堂中没有北京服务员,这肯定不是地域歧视,而是有三点考量的。

首先在人民大会堂工作时,服务员们难免会接触到一些机密。

北京本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不会住在专门的宿舍里,而是回家居住,这样他们和亲戚朋友聊天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

如果亲戚朋友中存在别有用心之人,那么就会对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乃至对整个国家的工作造成影响。

其次,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应聘上了,一般是要连着干四年,如果是为了保密性,让本地的服务员好几年都不能回家的话,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最后就是为了避嫌。

人民大会堂的工作很光荣,很多人都争着抢着,想要获得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的机会,为此,有些人甚至会不择手段。

而大会堂内的领导层都是在北京工作了许多年的人,很有可能会有人通过“走后门”当上服务员。

所以为了保密和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避嫌,那段时期人民大会堂基本上不招纳北京本地居民。

当然,到了现在,随着我国保密措施的不断完善,这种规定自然而然的也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说到这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人民大会堂的内部设计。

中央大厅

国宴厅

国家接待厅

金色大厅

尾声

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可谓是千人挑一,都是从各省市直接挑选上来的,要经过严格的军事化培训,从端茶倒水到走路站立,从微笑到眼神,所有细节既要做到“整齐划一”也要做到“万无一失”。因此每一个走进大会堂的人都能体会到这里在管理上、训练上的细致入微。

人民大会堂是国家权威的象征,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不仅是为了自己工作,更是为了国家工作,所以任何地方都不能有差错。

人民大会堂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代表着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那宏伟的建筑只要伫立在那里,就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

10 阅读:12510

思枫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