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提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4-05-14 18:40:16

当下,数字经济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和必然之举。在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门类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更好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让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

对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

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是工具的进化和迭代,本质是为了满足人力资源服务流程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现实需求,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先导作用,利用数字人才、数字工具、数字管理和数字场景等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模式、对象、流程、内容与结果等进行数字化重塑,进而提高服务效能的过程。

近年来,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普及,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也驶入了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比如,面试自动化、智能招聘和聊天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人才筛选、匹配和培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背调的效率和准确性;可穿戴设备为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新的应用场景和领域,大大提升了员工体验感,等等。

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少思想上的转变、管理上的行动和工具上的支撑,依然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随意转”等现象。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数据资源产权界定不明、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不够等,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和效果。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具有相同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考量,它们都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支撑,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都是力求在革“新”中提“质”。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二要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引导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先导作用,培育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推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准确把握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着力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根本遵循。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还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坚持创新驱动,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制定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建设标准,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数字平台,加速实现业务数据化、运营智能化;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创新发展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不断扩大网络招聘、远程面试、直播带岗、协同办公、在线培训、灵活就业等线上服务覆盖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拓宽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人为本,栽好引才育才的“梧桐树”。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市场化引才聚才行动,促进专业人才向产业集群集聚;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开发适应就业多样化需求的灵活用工平台,加大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力度,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培养和发掘具有数字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壮大行业服务力量,推动创新要素向人力资源头部企业、人力资源产业园集聚,引导创新人才由“单打独斗”变为“攥指成拳”。

坚持整合融合,拆除阻碍转型的“篱笆墙”。要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各业态、各环节的全方位变革,构建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同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新格局;树立数字化思维,增强系统集成,深化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大平台、建设大数据、提供大服务;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等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守牢网络和数据安全底线。

(作者: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王书柏)

编辑丨颜珺

1 阅读:3

中国劳动保障报

简介: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人社部主管,提供人社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