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周恩来厨师升职加薪,不料一见总理痛哭:总理,你不要我了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3-20 09:12:16
前言: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周恩来总理夜以继日奔忙,却还是会抽出时间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果谁家遇到了困难,周总理和邓颖超总是给予最及时的帮助。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工作人员深深感受到了温暖,因此还发生了一段温馨的故事。

让厨师王诗书回家探亲

这件温馨的故事发生在周恩来的厨师王诗书身上。

1950年,周恩来要出访苏联,临行前,他嘱咐邓颖超说:“我这次出访随行人员很少,你可以尽量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分期探亲。”邓颖超点头答应,而她第一个想到回家探亲的人就是王诗书。

邓颖超考虑到王诗书是四川籍老红军,家乡很远,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了。除此之外,王诗书的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就更应该回去看看。

原来,王诗书在参加革命前就已经结婚生子,可惜路途遥远,参加革命后他就再也没回去过,而且音讯全无。妻子一人苦苦支撑着整个家,生活困苦,又不知他的死活,万般无奈之下就又招了丈夫,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革命胜利后,王诗书才终于给家里写了信,却得知妻子已经再嫁,心里难过又无奈,更加没有心思回乡了。

可不论事情发展成什么样子,家还是要回,事情总要解决,邓颖超便首先为王诗书安排了探亲事宜。

时间来到1951年,党中央、政务院心系老区人民,组织了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访问团的成员便是从中共中央机关和政务院各部门挑选的。

总理办公室也有一个代表团的名额,这个名额就轮到了王诗书。

周恩来考虑到王诗书的家庭问题需要很妥善的方法解决,又考虑到当时四川交通不便,他一个人回去安全也很难得到保障,便安排了一人同他一起回乡。此外,周恩来和邓颖超还省吃俭用买了一个皮箱送给王诗书,表达他们的心意。

周恩来向来节俭,家里带皮质的东西也只有一双皮鞋,一条腰带,如今却花钱给王诗书买了一个皮箱,这让王诗书感动的同时,又不敢接受。

可邓颖超告诉他:“皮箱买了就不能退了,这是总理和我的心意,退了总理会不高兴的。”于是,王诗书只好接受了这样珍贵的礼物。

十几年没有回乡,一回去就带着这么好的皮箱,还是周总理送的,王诗书十分风光。可王诗书并不能高兴起来,一想到家里已经另嫁的妻子,他便非常难受。

该面对的终究要面对,王诗书还是硬着头皮回到了家乡。地方政府听说他的情况之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没有让他直接回家,而是让人把他妻子和儿子带到县招待所见面。

一见到王诗书,妻子便痛哭起来,诉说着她一个人拉扯孩子、照顾公婆,并为两位老人料理后事的艰辛,希望他能够理解她。

王诗书虽然这么多年都在外面,但妻子的辛苦他又怎么能不懂,他没有怪妻子,在与儿子相认之后便办理了离婚手续。就这样,投身革命18年的王诗书失去了妻子,丢掉了家庭,孑然一身回到了北京。

对于王诗书的遭遇,西花厅的工作人员都多少有些了解,他们也十分同情他此刻的心情。但王诗书顾大局、识大体,没有怨言,没有发牢骚,更没有向任何领导汇报,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这一切都被周恩来和邓颖超看在眼里。

关心王诗书婚姻状况

1951年10月的一天,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共进午餐,并询问服务员霍英华这些天王诗书的情况。

霍英华如实回答说:“老王自从回来了不爱说话了,只是埋头干活,有时说话嘴唇发抖,可能是有心事。”周恩来会意点点头,紧接着就交给霍英华一项重要的任务——帮王诗书找个伴。

霍英华答应了下来,但有些不可置信。她想到她的老家河北,婚姻大事都是父母给儿子张罗,即便是父母不在的,也是由兄嫂帮衬。周总理日理万机,还要去管一个炊事员找对象这样的小事,如果是局外人,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

这一晚,霍英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第二天早上遇到邓颖超,她再也忍不住问道:“大姐,总理每天要操劳多少事啊!他连老王找对象这样的小事也管,再这样下去非累垮了不可。”

邓颖超眼睛里顿时闪出泪花,她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她了解周恩来的性格,他对工作人员的感情很深。

邓颖超很快就转移了话题,安慰霍英华说:“你也不要太着急了,先抽空去找老王谈谈,看他有什么想法。”

于是霍英华找到王诗书,提起周总理为他找对象的事情,询问他有什么要求。王诗书一听,十分激动,他含着泪说:“我能有什么要求啊,只想这事千万别再让总理、大姐操心就行了。”

1952年,霍英华在四处打听下,终于为王诗书物色到了一位姓郭的大姐。郭大姐除了不是老红军、老党员外,其他方面都很适合。

通过介绍,王诗书与郭大姐见了面,两人很快就确认了关系,正式向组织提出了结婚申请。

王诗书结婚这天,同事们在机关大灶食堂摆了两桌饭菜,热闹非凡。大家共同向这对新人送上祝福,也了却了周恩来的一桩心思。

可周恩来对王诗书的关心不止于此。由于王诗书在西花厅后院工作,接触外界少,这就造成王诗书常常不能与新婚妻子团聚,考虑到这点,周恩来决定安排王诗书到管理科或者膳食科搞管理工作。

对别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升职加薪的好机会,但王诗书听到这一消息却高兴不起来。平日里他从来不到前院,担心会影响到总理办公,可这次,他直接破例来到总理办公室找周恩来。

一见到周恩来,王诗书就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总理,你不要我了。”看到王诗书如此动情,周恩来立刻打电话给秘书,对秘书说:“你通知人事部门,老王的工作不要变动了,也告诉厨房的同志,以后不要再提老王调走的事情。”

在得到周恩来确定的回答后,王诗书这才止住了哭声。

此后,王诗书又在西花厅干了很多年。后来,王诗书到了退休年龄,不得不离开西花厅,临走时,他不舍地对邓颖超说:“我真怕离开西花厅,自己又会跑回来。”

邓颖超说:“西花厅永远是你的家,你想回来的时候就回来看看。”

可之后,邓颖超经常派人去看王诗书,王诗书却一次也没有回到西花厅,并非他不思念总理和大姐,只是他不忍心打扰他们的工作,怕给他们添麻烦。

1961年,王诗书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邓颖超得知后十分悲痛,立即向她的秘书交代,给王诗书送去了花圈,以表对他的哀悼与怀念。

7 阅读:2401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