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之死是欧阳修的人生污点?错了,欧阳修其实是在保护他

陋室文史 2022-07-16 16:39:29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将半个唐朝卷入战争的泥沼,曾经秉承“华夷一家”的大唐王朝自此之后逐渐衰落,朝野上下也对胡人和武将产生新的认知,唐朝的文化随之发生转变。

一场由韩愈、柳宗元领衔的古文运动掀开序幕。北宋的三朝元老欧阳修将这场古文运动推至高潮,同时成就了在中国散文史上举足轻重的“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里,曾巩、王安石以及苏家三父子皆经欧阳修举荐。作为宋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门生广布,他对拥有真才实学的弟子从来不遗余力地举荐,因而被誉为“千古伯乐”。

一、弄巧成拙的“助攻”

较之千古伯乐的美名,欧阳修更为人熟知的当是流传千古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此句出自《醉翁亭记》。这篇纵情山水,展现博大胸襟,文采斐然的不朽名作,却是创作于仕途失意之时。

公元1043年,名臣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为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针对自北宋立国以来的冗官、冗兵、冗费弊端提出改革,但是激进的改革主张和行事引起保守派的强烈抵制。

保守派为了打击改革派,直指范仲淹等人私结朋党。官员结朋成党必然导致皇权势弱,这从来都为历代帝王所忌惮,但改革派未予否认,甚至向宋仁宗陈明“朋党”的好处。

范仲淹一系列的改革新政是得到宋仁宗同意才得以实施的,宋仁宗也明白所谓“朋党”是保守派对改革派的政治攻击,但改革派大方承认可就令宋仁宗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了。

公元1044年四月,欧阳修雄赳赳气昂昂地给宋仁宗上书一篇《朋党论》。欧阳修在文中喻改革派为君子,劝谏宋仁宗只信任君子结成的朋党足矣,甚至说“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改革派这么一群憨憨,令宋仁宗着实遭不住了,尤其当保守派的夏竦趁机使计,污蔑改革派的真正目的是为掌握更大权力之后,猜忌的种子终于在宋仁宗心里生根发芽。

公元1045年初,由于失去宋仁宗的信任,各项改革法令遭到废止,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谪出朝,欧阳修也于同年八月被贬至滁州,然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醉翁名篇。

庆历新政的失败,并不是欧阳修第一次仕途受挫。九年前,他就已经因为同一项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被贬为夷陵县令,没人比欧阳修更懂被贬得失意和抑郁了。

二、晋身高位惹人妒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有一位被誉为“北宋战神”的名将,就是因为欧阳修的弹劾而被贬至陈州任州判,年仅四十九岁便遗憾离世,他正是人称“面涅将军”的狄青。

1.功勋卓著,平步青云

狄青出身寒微,自小与兄长相依为命。十六岁时,狄青被地痞当街欺负,护弟心切的兄长将地痞打致重伤。认为祸事因己而起的狄青自愿代兄受过,被捕入京,依律刺配充军。

戴罪之身的狄青进入军营如鱼得水,他武艺娴熟,尤其精通骑射,很快就脱颖而出入选禁军,拱卫皇宫。公元1038年,李元昊反叛,脱宋建立西夏政权,进犯北宋边境,战事一触即发。

北宋派兵讨伐西夏却屡屡失利,谈判无果之下不得不紧急增兵。主动请缨的狄青被任命为五品的延州指挥使,统领约500人的精悍部队奔赴苦寒的西北前线。

每次交战,狄青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一场仗历时四年,狄青参与大战25次,身中流矢8次,却屡战屡胜,屡建奇功,无人敢挡,令西夏人深深忌惮又敬畏,还称他为“狄天使”。

公元1040年,战功赫赫的狄青升任禁军都指挥使,手握三万大军,经尹洙推荐受到范仲淹、韩琦等人的赏识,对这位良将之才更是不吝举荐,狄青由此开始平步青云。

公元1053年,宋仁宗力排众议,加封平定侬智高叛乱的狄青为枢密使。枢密院是北宋主管军事的最高机构,狄青从枢密副使晋升为枢密使,相当于是北宋的国防部长。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北宋向来崇文抑武,为防武将拥兵自重,位同宰相的枢密使一职皆由文臣担任,而且枢密使尽管位高却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军中武将却恰恰相反。

狄青在军中威望极高,虽然升任枢密使的他失去统兵权,但军中对他惟命是从的武将旧部,却是可以听他的命令统领军队。万一狄青也有兵变的野心,那柔弱不能自理的文臣如何招架?

常说“南宋无相,北宋无将”,安史之乱殷鉴不远,宋太祖开局的招式注定了北宋对武将有一种天然的不放心。“宰相需用读书人”就是宋太祖于公元965年当着满朝文武喊出的口号。

狄青是北宋继曹彬之后的又一个正使,他担任枢密使后宽待将士,深受将士爱戴。狄青在文官眼里只不过是一介粗野武夫,这般位高权重自然引起文官不满,弹劾的奏章接踵而来。

谏官们对无依傍、无党权之联的狄青谗言不断,还称狄青家中“狗生角”,显现怪异凶兆,意指狄青有不臣之心,这些攻击屡屡被宋仁宗压了下来。

宋仁宗亦曾感叹,狄青为北宋出生入死,屡立大功,为何京城里的人就是容不下他?宋仁宗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喟叹,却道出症结:容不下。

欧阳修是第一个弹劾狄青的,他连上三道奏疏,第一道是说明狄青任枢密使的危害,他认为武将掌握宋廷军事机密对国家极其不利。后来则直接把京师水灾归咎到狄青身上。

京师发大水乃是不可控的天灾,若真要论人祸,那也该是掌管全国水利的工部的锅,与狄青何干?怎么能凭一句“天人感应”就斩断了狄青的前程?

3.身披黄袍,难敌非议

京师发生水灾后,许多官员纷纷上疏,面对群臣压力,宋仁宗不得不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一职,将他贬为陈州州判。从国防部长变成副市长,如此落差换谁都会心有不甘。

狄青曾找到参与弹劾自己的文彦博,问他朝廷为何待自己如此不公?得到的是文彦博冰冷的回答,不为别的,只因“朝廷疑尔”,这话令狄青犹如五雷轰顶。

朝廷的命令很快就下来,狄青以副宰相之尊出任陈州州判。狄青惨淡一笑,对亲信说陈州有一种梨名为“青沙烂”,此去必死无疑,最后果然一语成谶。

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昭梿在自己的书里,曾经大骂欧阳修弹劾狄青非爱国惜才之举,认为他是造成狄青忧愤而终的罪魁祸首,甚至说秦桧诬陷岳飞就是跟欧阳修学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京师水灾可以说是狄青被贬的导火索,这场水灾和狄青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公元1056年,京师发生大水灾,狄青举家搬进相国寺避水祸,直接在佛殿里居住,民间顿时非议丛生。

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北宋时期就深得皇家尊崇,是中国古代第一座皇家地位的寺院。后来佛殿发生火灾,狄青身披黄袍坐在皇家寺院的大殿上指挥士兵救火。

武将身披黄袍这一幕,何其熟悉?假如狄青真的有异心,以他的能力和威望,何愁大事难成?所谓三人成虎,而且事已至此,狄青是否真有谋反意图已然不重要。

三、名为弹劾实则保护

文人的口诛笔伐往往比任何神兵利器都更锋利,武将出身的狄青在朝廷里本来就势单力弱,群情汹涌的大势之下,狄青要如何自保?

史载,欧阳修当时是奏请宋仁宗罢黜狄青,外放至任何一州。《宋史》记载其原话是“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则更为明确: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在弹劾奏章里也直言狄青“未有显过”,他自始至终都只是请求宋仁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并未要求严惩狄青,借京师水灾牵连狄青,更像是顺势而为。

北宋普遍笃信道教,民众基础极广,历代帝王对此亦是十分尊崇,道教也正是在北宋发展至高潮,诸如祥瑞、天谴等神鬼莫测之事更是比比皆是。

京师水灾的帽子一扣,比任何证据都要实在,这是让狄青尽速远离是非以全性命的良策。欧阳修在保全狄青这件事上,可是展现出了与庆历新政时截然不同的政治智慧。

总结

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导致武将的地位被压制得十分严重。狄青贵为北宋第一名将,御敌于国门之外,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连官妓都敢当面嘲讽他。

狄青以武将之身加封枢密使,必然遭至嫉妒和猜忌,若久居高位难免祸患临身,难怪明朝著名散文家茅坤都称赞欧阳修“回护狄公”,这不是陷害忠良的秦桧能够相提并论的。

1 阅读:65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