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沈阳兵工厂:一段奠定中国军事工业基石的辉煌篇章

海泽钧 2024-03-09 00:10:21

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的军事工业发展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张作霖创办的沈阳兵工厂无疑是这段历史中的璀璨明珠。这座兵工厂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和宏大的规模,不仅保障了东北军的强大武备,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面貌。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兵工厂已然是亚洲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其所产出的各种精良武器装备,使东北军的军事实力一度傲视群雄,也让觊觎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侵略计划。

正文

一、东北兵工厂的崛起之路

初创与奠基(1921-1922年)

东北兵工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21年,彼时的张作霖刚刚经历了直奉战争的挫败,痛定思痛,意识到武器装备对军队实力的关键影响。他果断决策,斥巨资购置了日本在海参崴的一处军火库,以此为起点,扩建原有的奉天军械厂,为东北兵工厂的建立埋下了伏笔。这一大胆举措不仅充实了东北军的武器储备,也为日后兵工厂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规模扩张与产能飞跃(1922-1928年)

随着时间推移,张作霖对兵工厂的投入持续增加,至1928年,沈阳兵工厂已经成长为占地广大、规模空前的军事生产基地。据记载,其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5公里长、1.3公里宽,拥有数万名工人,其中更有1500多名来自英、瑞、丹、德、俄等国的专业技师。这些外籍技师与本土技术人员通力协作,极大地提高了兵工厂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

在此基础上,东北兵工厂的武器生产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据统计,兵工厂年产量惊人,其中包括6万多支步枪,涵盖“辽十三”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步枪;1000多挺轻重机枪;各类火炮总计150门,涉及野炮、山炮、平射炮、高射炮等多种类型,尤其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年产240mm榴弹巨炮的能力在当时亚洲范围内无人能敌,即便是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也只能望洋兴叹。

以上是东三省兵工厂的生产情况,步枪月产量峰值达到了4000支,全年理论总产量即48000支,轻重机枪月产能峰值达140挺,全年理论总产量即达1680挺,1924年—1931年身管火炮总产量为1201门,平均每年为172门。

约略同时的日本,由于1920年代的“大正裁军”的影响,军费大幅度缩减,关闭了1/4的兵工厂,以生产火炮、炮弹的大阪兵工厂为例,员工由15000人削减到了2500人,整个军工生产跌到了谷底。

到“九一八事变”时,日本陆军兵工厂生产力锐减,年产步枪3600支、机枪540挺、火炮90门、坦克10辆,在此条件下,之后的对华战争中,日军甚至不得不启用日俄战争时的旧火炮……

也就是说,仅从纸面数据来看,东三省兵工厂的枪、炮产量已经远超日本,可见在张作霖时代究竟为奉军攒下了多大的家底儿。

不仅如此,兵工厂的弹药生产能力同样惊人,年产炮弹可达20余万发,枪弹更是突破了一亿多发,足以满足大规模战役的需求。与此同时,兵工厂还涉足航空炸弹等特殊武器的生产,展现出了全面且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

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战略

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层面,张作霖采取了引进与培育并举的策略。一方面,他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国际顶尖的武器制造专家,确保了兵工厂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他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设立了培训学校,派遣技术人员出国深造,形成了研发培训的一体化模式,为东北兵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沈阳兵工厂对中国军事工业的影响与启示

东北兵工厂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其庞大的规模与先进的生产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其率先实现了火炮制造的全面覆盖,打破了外界认为中国无力制造重型火炮的固有观念,

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军工企业在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上所能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历史的转折总是残酷而又令人扼腕。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未做有效抵抗,导致整个东北地区沦陷,包括沈阳兵工厂在内的珍贵资源悉数落入日军之手。这一沉重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无论军事工业多么发达,倘若战略决策失误,再强大的国防力量也可能瞬间瓦解。

三、沈阳兵工厂历史

1921年左右,张作霖在造币厂(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称为奉天军械厂。由丁超任厂长。1922年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重新辟建筑枪,炮弹,炮等三厂,由丹麦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1923年韩麟春任总办,增加会办一职,由翁之麟担任。增建枪弹,炮弹二厂。所有机器购自日本,并聘请日本技师,担任设计指导。并增建炼钢厂,机器厂,锅炉房,水塔,蒸气及水道等设备。

1925年杨宇霆升任督办。又派德藉技师赴德采购大量机器,于冬季运到,开始安装。枪,炮,钢及机器等厂,亦相继增筑,添购机器,所具规模加倍于前。并设立兵工小学及兵工学校。1926年至1928年,完全为扩充时期,增建枪厂及轻机枪厂。有机器8千余部,枪,炮两厂,为初建时之7至8倍,扩建完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之兵工厂。

1928年厂内成立科学研究会,集中研究兵工科学技术。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常荫槐为张学良所杀,兵工厂督办为臧式毅接任。臧曾任保安司令,辽宁省省长等职,满州国成立后,出任奉天省省长、民政部总长、参议府议长等职。兵工署资料称为辽宁兵工厂。

1935年兵工署记录,参造辽造98步枪之工作图纸,将巩县兵工厂所造元年式步枪改为发射尖弹。可能在918事件之前,东三省兵工厂已将工作图交与中央,或在事变之后,工作人员带了图纸逃到关内。

1937年满洲政府投资二千万元,全资本额二千五百万元,改为理事制,扩充为八课及六个制造所。全厂机器已逾万部。由三村友茂任理事长。增建高射炮厂。最盛时期有职员1,200余人,工人30,000余人。

1944年12月7日及21日,美军两度空袭兵工厂,将杂品库,锅炉房,车辆厂,填药厂等处全毁,旧重炮厂及新大口径炮厂大部分炸毁,信管厂及枪厂木工部之一角被炸破坏。生产大受影响,步枪产量降至每月1,000枝,轻机枪产量降至每月60挺。有着手疏散之计划。

1945年春,移枪厂之一部于宁安县,为101制造所。移枪弹厂之一部于汪清县,为105制造所。 7月复将枪厂之全部机器设备,移于铁岭之乱石山山洞中,正值施行,日本即投降。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兵工厂,将最优良机器运走两千四百部,后又将厂交给东北人民解放军,我军运走六七十部机械,材料亦被搬运一空。苏军并将孤家子无烟药厂炸毁, 20余年建设,几近毁于一旦。

1946年3月18日,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接收,赶制械弹,招集旧有员工,整理机器,逐步复工。 7月7日全厂各部,全部复工。 11月9日,成立兵工署第90工厂。由陈修和担任总厂长。

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11月2日完全占领沈阳。 90厂所有设备未及撤出。据说蒋军事后曾派飞机轰炸兵工厂,但无甚损失。同年12月之后, 90厂不再出现于南京政府兵工署生产报告中。

1948年沈阳解放后,沈阳兵工厂便由中国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

当时的中国新政府航空实力不足,1949年11月中国空军成立后,沈阳兵工总厂改名为111厂;111厂开始负责飞机发动机修理工作,并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为对空领域的战斗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是在这里,发明了我国第一台航空喷气式发动机。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沿海地区,而这样的工业布局从政治格局上来看显得十分脆弱且被动。

面临中苏交恶、美国示威,在20世纪60年代,主席提出“三线建设”计划,将中国的工业进行迁移,把生产力带到了西南、西北等内地腹地,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既能巩固增强国防实力,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

而由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11厂的位置已经暴露,所以111厂的迁移是早于“三线建设”计划的,作为先头部队,已经被轰炸过的111厂从东北迁出成了必然。

为了保密,虽然厂子迁到了成都双桥子,但却起了个名叫“新都机械厂”,1958年,3000多名东北人就这样进入了成都东郊,内部代码 “420军工厂”,也就是后来的“成发集团”。

到20世纪80年代,双桥子片区基本成了420厂的天下,拥有工人超2万,家属10万余人,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了90年代。

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计划,大量国有企业由于尾大不掉受到冲击,铁饭碗不保,下岗潮频发。

420厂也面临着改革带来的阵痛,员工数从2万多人锐减至5000人,亏损状况也一直没能得到缓解。

1999年,420厂将核心资产及人员进行剥离重组组建成发集团,建设为股份制企业,将重点业务重新定位,主要生产制造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零部件,积极探索将企业扭亏为盈的办法。

在2000年顺应成都市“东调战略决策”,将企业所拥有的国有土地通过公开挂牌拍卖,同时将原厂异地搬迁进行改造。

2001年成发集团上市,2002年亏损减至800万,到2005年扭亏,也就是在这一年,华润置地以21.4亿竞得420厂210万平方的土地项目,2006年实现盈利3000多万。

用存量土地盘活企业,老牌军工420厂焕颜重生,也实现了成都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难题,成发集团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中国航空领域的强劲力量。

而现在尚未建设完成的住宅“华润二十四城”,占地210万方;熙熙攘攘的商圈“万象城”及办公区,占地约60万方,谁还能记得这里曾经是420厂办公及生活的土地呢?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

结语

回顾东北兵工厂的辉煌历程,我们应当铭记其为中国军事工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更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坚定走独立自主的国防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一寸国土,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沈阳兵工厂的荣光虽已随风飘逝,但它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无疑将继续照亮中国军事工业前进的道路。

0 阅读:2

海泽钧

简介: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