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超过大陆,台湾电影还能再次崛起么?(中篇)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5-11 18:37:52

——《台湾电影史话》读后感

但是《龙门客栈》虽然再次成功,却让邵逸夫瞅准了机会,以胡金铨片约期未满为由向联邦影业施压,威胁他们把《龙门客栈》的新马版权廉价卖给邵氏,联邦影业不得已只能照做。

为了追损,联邦影业直接扣除了原本承诺支付给胡金铨的票房红利,这也导致了胡金铨与联邦影业的关系恶化。

胡金铨于是重返香港,成立金铨影业公司,与嘉禾公司合作《迎春阁之风波》1973,(和《大醉侠》、《龙门客栈》合称“客栈三部曲"),后又自己投资拍摄《忠烈图》(1975)。但最终因为压力过大,还是重回台湾,这回找到第一影业的黄卓汉,《空山灵雨》、《山中传奇》这两部最后的杰作才得以完成。

可以说,胡金铨虽然出生于大陆,入行于香港,但是两次成就的巅峰期都来源于台湾,而他自己,也在1981年4月在台北龙门画廊举办胡金铨画展,并在同年担任金马奖竞赛评审团主席。

说完李翰祥、胡金铨等几位大导,不得不提的还有琼瑶,琼瑶虽然是在90年代,以一系列苦情电视剧为大陆观众所熟知,但她小说的最先开始荧幕运作,也是在电影。

1966年琼瑶与第二任丈夫平鑫涛,合组火鸟影业公司,以改编《月满西楼》为起点,接连出品《寒烟翠》、《船》、《幸运草》等片。

琼瑶真正投入电影制作的企业化经营,仍却是以巨星公司的成立为开始。

琼瑶的小说打开知名度后,掀起了一波改编热潮,李行导演的《风铃·风铃》与高山岚导演的《奔向彩虹》,同档期上演,琼瑶看到自己的小说对阵互打后,便不再出让版权,由皇冠出版公司老板平鑫涛、“台视”的《电影街》节目主持人盛竹加,以及流行歌曲作家左宏元,合资组成巨星影业公司,以便能完整控制影片的产销过程。

拍摄的创业作是琼瑶即将出版的小说改编的《我是一片云》,女主角由林青冒霞、两位男主角由秦汉与秦祥林担任,主题曲由凤飞飞演唱,1977年春节上映,造成轰动。巨星一跃成为七十八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

1972年,一手带出林青霞的著名导演宋存寿,与郁正春、杨伟雄合组八十年代电影公司,三人公司经济不充裕。宋存寿想找一个省钱的影片开业,决定翻拍琼瑶第一部带自传体白成名长篇小说《窗外》,由郁正春、陆建业编剧。

这部描写师生忘年之恋的影片,是林青霞的处女座,也是琼瑶小说中改编成电影的最好的一部。可是琼瑶坚持禁止重拍,最终由民事变演变成刑事官司。

诉讼从 1973 年2月开始,一直缠讼到翌年6月,八十年代电影公司败诉,幸得好友对琼瑶劝说,琼瑶才同意和解,撤销在法院的诉讼,条件是此部电影不得在台湾公开演出。八十年代公司因此全部血本无归,影片至今还未在台湾上映,这对宋存寿无疑是一个打击。

80年代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和大陆第五代相呼应的台湾新电影(1982年至1987年)

1979年中美建交,使台湾当局在国际挫折达到顶点。台湾当局力图缓冲中美建交造成的强大冲击,摆脱在世界的孤立。1985年12月,蒋经国在“国大”代表年会的讲话,明显地宣示蒋介石家族没有人会竞选下一任总统。

随后三年台湾大胆开放政治,在野反对势力日益膨胀,1986年9月在野反对党“民主进步党”成立。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告台湾地区自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1988 年1月解除“报禁”。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宣告台湾蒋氏父子威权朝代的结束。

在环境相对宽松以后,依靠同步在新浪潮后快速崛起的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业也终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小春天,同时也力图削弱港片的影响和“控制”。

新艺城台湾分公司首任负责人兼导演是虞戡平。他执导的恐怖喜剧片《顽皮鬼》虽然差强人意,但宣传新颖凌厉,卖座成绩很好。1981年,新艺城摄制的《泡妞》、《夜来香》在台湾上映,盛况空前。后者并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奖。使新艺城声名大噪。

1983年,新艺城台湾分公司改组,由女明星张艾嘉担任总监,重新制订具有台湾分公司制片特色的影片计划,张艾嘉提出“本土文艺片”的方针。请林清介执导《台上台下》,柯一正执导《带剑的小孩》;又跟“中影”合作,请杨德昌执导《海滩的一天》、虞戡平执导《搭错车》。可是,到了1984年,该公司又走了老路,转向摄制商业化的喜剧,张艾嘉顿有离意。

于是到香港与电视人周梁淑怡等人合组比高电影公司,邀请许鞍华执导,赵雅芝、张艾嘉主演的《疯劫》,此片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里君呈碑之作。

而新艺城台湾分部的担子,也落到了吴宇森头上。

眼看香港电影已经杀进围城,并且出现了人才虹吸的现象,台湾影业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纷纷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981年12月31日起,“中影”在总经理明骥主持下,落实“政策制片,企业经营”的方针,不遗余力更新片厂和戏院的设施,支出高达1亿9659万元的投资,拟拍十部片。起用自美留学归来、有热情无经验的青年作家小野,担任企划组长,起用当时还无名气的吴念真任编审,而且全力支持台湾新秀。

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新进编导的4段戏《光阴的故事》,在形式与内涵上都有创新,标志着台湾新电影从此诞生。

与此同时,更加利用的民营电影公司,学者、龙祥、新峰、飞腾、高仕纷纷崛起。

学者公司成立于1980年,送片小弟出身的蔡松林与影评家梁良等人,在机缘巧合下取得许鞍华执导的《小姐撞到鬼》(香港片名《撞到正》)售台湾的版权,因除蔡松林外其余人皆为知只分子出身,便将公司命名为“学者”。

学者早期主要代理港片在台湾的发行,也是台商在香港实行卖片花制度(和卖楼一样,没有成品,只有demo便可以获得大部分定金)的始作俑者之一。

1987年4月,蔡松林投资离开新艺城的曾志伟、泰迪罗宾以及谭咏麟等人,合作成立好朋友电影有限公司,直接介入电影的生产。

1987年,趁着向华强、向华胜两兄弟开始分家,与向华强扩大合作,成立香港永盛娱乐,联手签下王家卫、麦当雄、徐克、王晶、尔冬升等名导以及刘德华、李连杰、周星驰等明星,所制作发行的影片。获得鼎盛时期的永盛,在台湾大多数影片的发行权。

期间蔡松林先后成立了学甫、学恒、学冠、学彦、学者等子公司,负责中外影片及录影带买卖,而1985 至 1989 的5年间,则以学甫为主要的制片公司。又效仿香港的嘉禾、金公主大集团,旗下还支持了朱延平的朱延平工作室、林清介的龙介公司等卫星公司。

90年代开始,学者与邱复生的年代国际合作,成立大学电影公司。还资助刘德华成立天幕电影公司,支持王家卫的泽东电影,耗巨资拍摄《东邪西毒》、《花样年华》等,进一步深入香港的电影制作产业链。

1979 年,王应祥组建亚泰公司,兼营国语片的发行业务。1984年开始改组为龙祥影业,,与香港新艺城合作拍摄《顽皮鬼》(又名神台猫 )、《大追击》等。

80年代以后龙祥影业和“中国戏院”陈静仪签订长期合约,是香港新艺城及德宝宝公司的台湾地区主要发行商,还直接投资吴子牛的《南京1937》,大陆、台湾、香港合作巨型片《西楚霸王》上下集,此外他还将其他中国香港、大陆甚至很多非英语的外国片,引入到台湾。

1987年朱延平成立自己的延平工作室,主打商业娱乐电影,号称“台湾王晶”。朱延平原籍安徽,1950年12月12日出生,家住台北延平路,父母即兴为之取名延平。

台湾影史上有一奇特现象,挨影评人指责最多的导演朱延平,却是台湾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最卖座导演,这点和王晶也非常相似。

他们市场嗅觉很灵敏,拍片速度快,堆砌大量明星,融入大量的低级笑话,整个影片不需要所谓的深入思考回味,只求整体轻松愉快的氛围,却也能迎合大多数快节奏市民的放松需求。

(未完待续)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