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故乡,别来无恙》中出演电商女主播,专访史策:用喜感缓和角色苦味

长江日报 2024-02-16 17:00:24

史策仍记得第一次出演女一号的经历。

那是一个名为《招租启示》的话剧,舞台是三面台的剧场,她演一个学音乐剧的北漂,不想回去家乡,蜗居在北京,在合租生活里体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上台前她紧张地不停跑卫生间。那是2013年,史策20岁,第一部商演话剧就是女主角。

史策出生于牡丹江,17岁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学音乐剧。毕业后,她的话剧生涯顺利,戏约不断。2016年史策转型去拍影视剧,那是一段很冷清的日子,最多时她一天跑三个剧组试角色,也少有戏约。

人们记住史策,是在2021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舞台上,她与王皓出演生活流喜剧作品,“皓史成双”获年度喜剧搭档第三名。那些生活中的细微观察、舞台剧的表演经验、自然而富有喜感的表演风格糅合,让史策终于被看见。

而后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剧里。在前不久收官的《黑土无言》中,她饰演了一位拿过射击冠军的东北警花周琪。在《故乡,别来无恙》中,她演了一个丈夫出轨后发现自己怀孕的电商主播苟丹丹。有观众给她留言,说苟丹丹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在最近热播的抗战剧《狗剩快跑》中,她终于又成为女一号。人们感慨,“原来喜剧演员也这么会演戏。”

史策对表演的期待是演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她演绎过很多小人物的命运,“我觉得人物的完整度不在于是主角还是配角,而是能够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是生活在周围的人。”

谈及“喜剧人往正剧转型”这一话题,史策回应:“在我心里,我觉得自己没有转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演喜剧的演员,也是一个可以演没有喜剧元素作品的演员。我对于表演的欲望,不是想演一个爆剧,成为一个爆红的明星。事实上,表演本身就是我生活中做得最冒险的一件事。”

演员史策。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史策的讲述。

【1】被剧本打动,小配角也有自己的完整命运

“一喜”之后我就接触了《狗剩快跑》的本子。

一开始只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当时想尝试的原因是,我没演过年代戏。结果发现剧本好看得停不下来,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有喜感。

我很少遇到这样的剧本,小人物也能有这么完整的故事线。之前我演过很多小配角,在很多剧本里,都能明显感受到,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他们的存在可能是为了推波助澜,或者打辅助。这些角色都不是线,而是点,他们不会拥有自己的故事线。

但在这部剧里,很多配角小人物的命运都很完整。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没有抛开这个人物的弧线。剧里有很多角色我都很喜欢,甚至都很想演。

宋玉桃这个角色,看剧本时,我不是很喜欢她。她出现得有些突然,又有杏儿这样的白月光在前,其实不招人待见。再加上《狗剩快跑》是根据电影改编的剧,而宋玉桃是电视剧新增的人物。有些观众可能看过电影,会对这个新添加的、又在主动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产生排斥心理。同时宋玉桃会有点小“作”,我也担心她不被理解。

但这也是我想尝试的——我想看看能不能把这个角色演得不烦人,所以我就想着把她往淘气方向去塑造。

史策在《狗剩快跑》中饰演宋玉桃。图/剧照

这部剧还有很多喜剧大赛的演员,我们彼此熟悉,之前在一起工作了半年多,也知道大家要什么,现场对本、走戏的时候,会节约很多沟通时间。因为我们都很欣赏对方,都很尊重彼此,对方想要什么我们都会倾尽全力去做。

不过我们也会担心,喜剧大赛的观众看我们没演喜剧,会不会觉得奇怪?会不会把我们这些人代入到剧里?

还是希望观众可以忘掉我们以前的东西重新看。这部剧的故事很完整,有很多矛盾冲突。我们也一直在喜剧和故事性之间找平衡,希望有喜感的内容,也希望能呈现完整的故事。

我原来演过的一些角色会让人有不真实的感觉。我觉得人物的完整度不在于是主角还是配角的问题,而是看完剧本后,心里是否相信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或者是否能够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是生活在周围的人。

【2】回到家乡演东北警察,想呈现“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

周琪、苟丹丹、宋玉桃等人物,都是比较完整的角色。

喜剧大赛后,我接到的都是一些和喜剧有关的剧本。比赛比了七八个月,一直泡在喜剧的罐子里,我幽默细胞都耗没了,也想暂停一下,演个跟喜剧不沾边的角色。我先拍了《黑土无言》,后拍《故乡,别来无恙》。

看到《黑土无言》的时候我很惊喜,它是个悬疑剧,我演一个东北警察周琪。可以说,它是我那个时期最值得接的剧。

史策在《黑土无言》中饰演刑警周琪。图/剧照

演警察算是弥补了我之前的一个遗憾。我曾在《无名之辈》里演过一个警察,当时也在贵州体验了一周的警察生活,每天跟着警察出警。但是在电影里的戏份很少,能呈现的空间比较小。

这次演警察,拍摄取景地就在我东北老家牡丹江。这好像有种天然的优势,我一下子就进入了。导演可能觉得我是东北人,地域上适配,外表看起来也很干练,其次他可能希望这个角色有一定的幽默感,不是一板一眼的警察。

拍摄前我回了一趟牡丹江,去警局报到,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日常生活。东北警察的生活气息很浓,很多警察下了班,爱在家看新闻联播,或者喝点小酒,互相串门。

那会导演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是一本警察的自传。读者看这本书的视角,可能更多是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但我想读的是那个警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周琪在剧本里是有光环的。她是一名射击冠军,办案能力强,又很被师父看重。我其实挺想给她找点性格上的缺点,比如喜欢赖别人、有点急躁、爱怼人。但她的怼并不乏味,而是幽默的回击,我对她的设计是一个有趣但有些强势的女刑警。我想这样糅合在一起,她会是一个更完整的人,是生活里触手可及的人。

生活中的我和周琪不太像,最像的可能就是发型。

我很懒,她很勤快,而且她非常注重细节,有话直说。生活中我是个i人,我在家待着就喜欢发呆不说话,工作中还是希望身边的人都快乐,会跟大家开玩笑,需要我调节气氛的时候,也能调起来。但我的舒适状态其实是不主动说话。

我特别喜欢观察。有一个戏,我演服装店销售人员,我就去商场里观察,去看他们如何销售,包括语速、语调。平时遇上堵车,我也会观察窗外的行人,能发现很多生活细节。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男孩跟女孩一起走,女孩手上拿着氢气球,突然眼睛进东西了,男孩帮她吹眼睛,不小心气球飞走了,女孩一下就哭了,估计因为气球是男朋友送的。这种画面如果放在戏里,会很浪漫很真实,很多时候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

【3】出名前:一天跑三个剧组,“那三年话剧表演托住了我”

对表演的喜欢可以追溯到我14岁。

那时我在上舞蹈学院附中,本来是想学唱歌专业,学着学着觉得上表演课很有意思,我很享受有人看我在台上表演的感觉。后来我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快毕业的时候,我就坚定自己想当个演员。

表演考试汇报那次,我演一个卖眼镜的,演完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也笑,他们觉得我演得挺好,演出了不像我的感觉,这评价我听到之后特别开心。跳舞唱歌我也喜欢,但它们没法给我带来像表演一样的满足感。

我第一个商演的话剧是《招租启示》,排了不到5天就演出。上台前我紧张得不停地去上厕所。那场话剧,我演了一个学音乐剧的人,毕业后父母让我回家,但是我想留在大城市,于是开始了合租生活。当时有4个角色,我演女一号,将近2小时的戏。演出场地是一个三面的剧场,我还是第一次演这种剧场,一看180度无死角,很崩溃。

舞台上我很怕出错,注意力全放在自己身上,甚至都没有放在对手身上。我对自己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出错,那场演出一点错没出,但我知道自己演得不好。

快走到双井地铁站的时候,我才缓过来演出已经完了,然后开始哭。感谢当时网络不太发达,要是那会有微博,我得一直搜“实时”,看有没有人说我演得差劲。

随着演出次数多了,我发现自己不再紧张。

第二次商演我感觉就上道了,当时演的是一个盲人,我特别相信我的角色,我觉得信念感对于演员来说很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才能够把这个角色演好。

后来话剧事业挺顺利的,演戏越来越松弛和自信,对每个角色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其实特别想找寻当年那个上台前紧张得要上厕所的状态,但是找不到了。

那会很多人认为,拍戏的演不了话剧,演话剧的演不了戏。这两者真的是两种体验吗?我想自己去体会下,就转型去拍影视剧。

回忆起演话剧的日子,我觉得话剧给了我很多自信和希望。尽管之后拍影视剧的路不顺利,我也会记得我原来顺利过,记得原来演话剧的时候,有人说我演得挺好,所以我相信自己不会一直不顺利。如果没有那几年的话剧基础打底,我上来就去拍戏,被人毙掉,屡战屡败,我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

演员史策。图/受访者供图

2016年我跑去各个剧组试戏,有时一天跑三个剧组试角色。因为试了太多不同的角色,我脑子好像都串戏了,尤其是2018年到2021年那段时间。

有一回经纪人让我去面试角色,我说这是女几号?他说是女三号,我当时就说,快拉倒吧,别让我去面女二号、女三号了,有没有什么女八号的角色,我去见见。

当时我一点名气都没有,我知道自己拍戏的话可能有点胖,那会流行的是瓜子脸、大眼睛,而我却是大方脸,跟流行背道而驰。我想那就往喜剧赛道上走一走,但那会我也遇不着喜剧角色。

喜剧大赛给我带来的改变挺大的,拍戏的选择性多了,命中率也高一点。比赛后到2023年底,我一直在工作,当时接戏的时候,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找不同类型的剧,接的角色也希望有区分,人物年龄、职业、人物弹性不一样。

拍完《故乡,别来无恙》后,我有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戏里,那部剧我有不少哭戏,哭完感觉情绪也被掏空。拍完后我整个人的状态很抑郁,有一段时间不爱说话,这个感觉还挺奇妙。

【4】用喜感缓和角色苦味,观众把她当“树洞”倾诉

我对于表演的欲望,不是想演一个爆剧,成为一个爆红的明星,事实上表演就是我生活中做得最冒险的一件事。

现实中我不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人,我不会尝试去发明新菜,不会尝试一些危险的工作,但是在表演的时候,我可以去试,能做到一些改变。

很多人会说“喜剧人在往正剧转型”,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转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演喜剧的演员,也是一个可以演没有喜剧元素作品的演员。我没有把自己归类到喜剧演员,但由于我因喜剧大赛被更多人知晓,可能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印象。

最近播的这些作品,确实都和喜感有些关系,表演时我会给人物加一些喜感的东西,因为我希望人物有些其他色彩,如果她的设定里有幽默属性,那我会希望把它呈现出来。

比如《黑土无言》的警察周琪,警察不一定非要一板一眼,所以会想加些幽默的表达。再比如《故乡,别来无恙》的苟丹丹,这个人物的命运很悲,我希望加些喜感的东西,缓和一下她身上的苦味。

史策在《故乡,别来无恙》中饰演苟丹丹。图/剧照

在做编剧和表演的时候,我会去了解不同女性的想法。我是个很传统的人,但我会想去知道那些打破传统思维和刻板印象的女性的声音,这也是我们在创作爱情本子时特别注重的事——对于情感部分的处理,会为女性多考虑一些。

我会考虑观众想看什么,以及观众想看的放在这个人物里面合不合适,这是我要去平衡的。演戏时,我会重视女性视角以及分寸感,注入喜剧成分也需要把控分寸,如果过度添加,那就画蛇添足了。

比如我演《狗剩快跑》,我知道宋玉桃的“作”并非无理取闹,所以我要去找到“作”的立脚点,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立足。

看剧时,我不爱开弹幕,但我会问朋友看了我的剧之后的感觉。我有时也会在网上搜索我自己演过的角色,看看大家的评价。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故乡,别来无恙》播出时有一个观众说,她平时也是那种有什么事都不说,憋在心里的人,等到实在憋不住时,会大爆发。那天她在看剧时,一下就共鸣了,情绪突然决堤。

还有一个观众说,她也有被出轨的经历,苟丹丹的故事会给她一些慰藉。而且苟丹丹活得很潇洒,她也受到鼓舞,意识到独立和强大的重要。

这些其实都是我没想到的,作为演员,演戏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我这里演得好不好,是否准确,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我的焦点可能都在表演上,我从没想过演的内容和角色,可以让人产生一些讨论,甚至会有人把你当成树洞去交流,从你的表演中得到些许安慰,看到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我看到这些私信,会觉得自己必须越演越好,否则无法获得这样的互动。

演员史策。图/受访者供图

最近我停了快三个月,没再拍戏。正好这三个月,之前拍的作品都播出了,我自己看了几遍自己演的戏,停一停,复盘一下。

我怕一直拍会退步,之前接到戏后,我的想法是想演各种各样的人,去找一些能区分开的角色。这是我当时的目标,也是我的私心,希望自己演不同的角色,有更多的呈现。但是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要怕像,在相似的角色里,能演出不同才是挑战。

所以接下来,如果遇到和周琪、苟丹丹有点像的角色,我想再去尝试。叶子都没有一样的,人物肯定也不一样,我要再细腻一点,找到她们的不同之处。

未来我最想尝试两类角色,一是没有任何喜感成分的角色,二是古装戏。我觉得自己还能表现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到底有哪些可能性,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需要和新的人物或剧本持续产生一些碰撞。我相信只要我不停止思考,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我停止思考,靠原来演过的东西继续去演,就只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来源:九派新闻(记者万璇 实习记者李仪 万敏)】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