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读书台,周处在江苏还留下哪些踪迹

扬眼 2024-03-04 23:36:05

电影《周处除三害》正在热映,它借用人们熟知的典故,概括了一个现代故事。抛开电影不谈,我们上一次这么关注“周处”,大概还在读小学,课本上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他改过自新的历程。

历史上真实的周处是什么人?他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缂丝周处击蛟图 清·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周处在江苏的踪迹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读过小学的都知道,它收录在三年级课本里:

少年周处横行乡里,乡民将其同虎、蛟一起,视为“三害”。周处在乡人诱导下,杀虎除蛟,并因此而觉醒,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受其点拨,奋发图强,终成一代名将。

周处是义兴阳羡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人,所以在江苏他留下不少踪迹。

首先是“斩蛟射虎”。宜兴城南龙背山有“老虎墩”。据说,当时那便是周处所杀老虎的巢穴。后人还在此地修建一座射虎亭以感念周处。斩杀蛟龙是在一座长桥边。这座桥后来改名为“蛟桥”。

到南京做官,任职东观左丞,家住老门东附近。年代久远,宅院荒废,北宋人依稀认得高冈尚是其堂宅。因周处字子隐,所以称那里为“子隐堂”,但到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指认此地为周处读书台,即其刻苦读书的地方。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至今。

旧时周处台享堂内,曾悬挂豹发环眼的周处画像,其下为神主牌位,上有“晋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周孝侯讳处字子隐之位”字样。历经沧桑,现仅存镌有“周处读书台”的石门楼1座及已改为民居的房屋十数间。

周处读书台离江南贡院直线距离仅一公里。在清代,周氏学子到南京考学,“必往展拜”。

在东吴,周处还担任过“无难督”,也就是吴国宫城守卫部队“无难营”的指挥官。吴亡后,周处入晋为官。周处刚正不阿,得罪过梁王司马肜。多年后,在和齐万年作战时,周处遭到梁王司马肜的背刺,以五千兵马与七万敌军对垒,最终弦绝矢尽,自刎而亡。

周处死后,归葬宜兴,所以宜兴有周处墓、周王庙。据考古学家许宏《发现与推理》一书记载:

1952年12月,江苏宜兴精一中学师生在挑土平整操场上时,掘破一处小土丘,露出一座砖室墓的墓顶。公安人员进入墓室取出若干遗物后,将墓室封好,之后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初步调查。1953年春,华东文物工作队派员对发现的两座墓葬做了发掘。

当地人称这处小土丘为周墓墩,相传为周处的墓地。经发掘,被掘开的墓葬(编为1号墓)中发现刻有文字的青砖,上书“元康七年九月廿日前周将军”等字样。清代《宜兴县志》记载周处葬于此,而周处正是西晋元康七年(297年)战死的,所以此墓为周处墓无疑。周处墓虽早年被盗掘,还是出土了不少遗物,出土文物现藏南京博物院。

土丘一角有“周王庙”,奉祀周处。周王庙是在其死后两年始建,此后多次重建,庙内存《平西将军周府君碑》。

周处自新的故事是真的吗

“周处除三害”改过自新这段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并被《晋书》采纳,写入正史。但这段故事是真的吗?

清人劳格在《读书杂识》中对此有过精辟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纯粹是“小说妄传,非实事也”。

他给出的理由是:周处死于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62岁。往上推其生年,当在235年(关于周处生年,也有其他说法),而陆云生于262年,周处30岁时,陆云才3岁。说周处入吴寻二陆,受其点拨,年岁对不上。

周处自新后尚为吴官,而《陆机传》说:陆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吴未亡之前,陆机还没有还乡,时间也对不上。

有人认为周处寻二陆或在吴亡之后。吴亡时,周处年已43岁,入仕已久,那时也用不着听取二陆之言而自新了。

周处自新,或有其事,那为何将其附会到二陆身上?

有学者认为,周陆两家原就有交情,石亭之战的胜利,便有周处的父亲周鲂和陆云的爷爷陆逊的功劳。陆逊在明,周鲂在暗,他诈降曹休,诱其率军接应,使之在石亭之战中一败涂地。另外,陆家是江左名门,二陆都有才学,德行甚高,为世所重,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他们有资格对周处加以“点拨”。

清代花钱上也有周处击蛟图纹

人们为什么爱周处

周处的故事,历朝历代都受推崇,周处除三害成为诗文绘画的热门题材之一。人们爱周处,到底爱什么?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读到这样一段对话。周处求教陆云:“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我年岁大了,不知道还行不行?陆云回答他:“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只要及时改正,立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呢?

这段尤为激励人心的对话,人们能从中得到“浪子回头金不换”、“过则勿惮改”的精神。周处成为改过自新、发奋图强的最佳案例,为儿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除了自新的精神外,周处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周处能武能文,他著有《默语》《吴书》等书。他的《风土记》是一部记录宜兴及附近地区的风土志书,我们现在常说的“黄梅天”即出自该书。

校对 盛媛媛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