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林森身为国家元首,为何存在感很低?这才是幕后真相!

聪征说社会 2024-05-22 20:45: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AD钙

编辑|t

引言

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30周年校庆仪式上,一座新落成的人物铜像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个被人们造像纪念的人是国民政府曾经的最高领导人——林森。

(林森铜像)

如果说孙中山和蒋介石是大众最熟悉的国民政府主席,那林森一定是最陌生的一个。

为什么一个担任了12年国家元首的人会如此没有存在感?这个陌生的名字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避无可避的政治斗争

1931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令,以操纵党务、把持外交等罪名将胡汉民软禁在了南京。这一举动迅速激化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一时之间,党内反蒋浪潮高涨,粤系官员纷纷联合党内其他派系,反蒋队伍日益壮大。

(胡汉民)

或许是为了缓和矛盾,又不至于将立法院的权力真的让给其他派系,蒋介石希望远在海外的林森能够回国就任立法院长。

考虑到党内当前的矛盾和被软禁的好友,林森虽然同意接任,但借口自己在海外仍有其他事务,难以赴任,并劝告蒋介石,只要他释放胡汉民,党内当前的反蒋浪潮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

这让独裁已久的蒋介石感到十分不满,但又暂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处理林森,只能暂时引而不发。

(古应芬)

4月,古应芬等人发布“弹劾蒋中正”通电,五月,反蒋阵营再次发布通电,痛骂蒋介石。而这两次通电中,反蒋联盟未经林森同意,就将他的名字一同联署。

蒋介石大为光火,宣布开除林森、古应芬等人的党籍,并下令对这些人进行通缉。

那么,林森又为什么能成为国家主席呢?

二、临危受命的虚位元首

就在国民党内部宁粤斗争激烈的关头,“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给宁粤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如何阻止日本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

蒋介石希望借国难之名,说服粤系主动退让,重新归顺南京政府,但很显然,党内其他派系也不是傻子,蒋介石的司马昭之心注定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底,经过宁粤双方激烈的斗争,蒋介石下野已经成了既定事事。继任者的问题很快摆在了明面上。

一方面,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这三股势力都希望上位的是自己这方的势力,但正因如此,完全属于三方势力的人必然会遭到其他两方的反对。另一方面,其时,国民党处于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他们需要选择一个能够调和三方关系,联结不同势力的人,重新凝聚国民党的人心,一致对外。

(于右任)

蒋介石属意亲蒋的于右任,汪精卫提名中立的蔡元培,胡汉民则青睐同自己政见一致的林森。

相较于其他候选人,林森不仅年高德劭,更重要的是,他在粤系中有很强的威望,提名之初,粤系许多官员就已经为林森鸣锣开道,暗中造势。林森上位,能极大的缓和宁粤双方的矛盾。

一番纠结之下,蒋介石最终同意推选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

但就像前面说的,这个主席只是一个吉祥物而已。三方势力各有各的算盘,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推选林森,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举。

但没有任何一个势力希望推举出来的这个人掌握实权,压在自己头上。因此在选举之初,三方就已经达成默契,此次选出的国家主席,不负任何实际的政治责任,换言之,只是一个吉祥物。

1931年12月 25日国民政府通过了《中央政治改革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定就是“国民政府主席不负实际责任。”林森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法律明文规定的,没有任何实际政治权力的国家元首。

三、鞠躬尽瘁的监印官

林森本人对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清楚,他曾经自嘲为蒋介石的监印官,在成为主席的十二年中,尽心尽责的做好了这虚位元首。

可以说,林森之所以没什么存在感,同他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等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林森书法作品)

林森被称为平民元首,他出身平民家庭,妻子去世之后,没有续娶,直到去世仍是孑然一身。

他的物质需求很低,经常穿一身黑色或蓝色的长袍,生活简朴,走在人群里,你也只会把他当作一个有些学问的老人家,而不会把他同国民政府主席这样高高在上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林森对权力,也没有什么欲望,蒋介石还没有下野的时候,林森就已经是一个手里没什么实权的清贵官员了。

继任主席,更多的是为了顾全大局。这一点,在林森之后的政治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干涉政府的决定,部利用自己主席的身份结党营私,为自己谋求权力,甚至于不要求别人对自己这个主席有什么额外的尊敬。以至于,当时很多人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一个主席。如果没有旁人提醒,也很少有人能知道,这个生活简朴的老人是国家主席。

林森

成为主席之后,处理蒋介石同自己的关系以及调和蒋介石和其他派系的矛盾成了林森生活的重点任务。

尽管林森同胡汉民等粤系官员关系亲近,但在成为主席之后,林森却没有成为粤系的代言人,甚至更多时候,林森在辅佐蒋介石。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主战的声音甚嚣尘上,平日没什么存在感的林森却在此时表示,希望各方都冷静一下,尽量不要刺激对方,以免西安方面对蒋介石不利,导致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西安事变旧址)

有了林森在党内的协调,宋美龄等人在多方势力的协调之下,终于将蒋介石接回南京。这一点,蒋介石对林森也十分感激。

林森当然不是为了巴结蒋介石,更多的,是以抗日大局为重。

他清楚地知道,国民党内部矛盾已经十分激烈,如果他这个主席再出来争权夺利,对国民党、对中国都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当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地情况之下。

可以说,林森本人是在有意弱化自己地存在感。也证书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不慕名利,一心为国的主席,国民政府才能在抗战期间团结起来,共同御敌。

(林森)

尽管很多人都不知道林森,但无论是对国民党的历史还是整个抗日战争史来说,林森都是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

参考资料:

宋海东.被时代遗忘的国民政府主席[J].领导文萃,2011,(05):56-58.

柏川.“平民元首”林森[J].文史天地,2006,(08):19-24.

0 阅读:3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