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前,李弥是如何将1个第8军扩充成3个军的?(下)

新刚读历史 2024-04-03 00:30:30

上一篇文章,咱们大致了解了下李弥13兵团3个军的发展历史,今天咱们主要是补充一下细节部分,然后咱们再总结梳理下整个13兵团成立的全过程。

淮海战役前,李弥是如何将1个第8军扩充成3个军的?(上)

李弥的第8军最初只有3个师:荣誉1师、103师、166师,后来这三个师都成了那三个军的支柱。

荣誉1师(42师)—8军;

166师—9军;

103师—39军。

后来,李弥成立了一个整8师独立旅,这也就是后来3师的前身。

以上四个师(3师、42师、103师、166师)于1948年初,得到了南京那边的正式承认,整编8军下辖的这4个师,享受南京那边的经费支持,属于正式在册登记的。

这是李弥第一次扩充成功,但是这还没完。

1948年5月到7月之间,在第2绥靖区老大王耀武与第11绥靖区老大丁治磐的支持下,李弥又在胶东成立了3个新编旅,分别是新2旅(147师)、新3旅(170师)、新20旅(237师)。但是这3个旅的经费,南京南边不管,由山东省府、第11绥靖区、烟台行政公署共同承担。

这还没完,第9军随后率4个师(3、42、166、170)去支援东北,在第9军离开胶东这个时间段内,李弥在丁治磐的支持下,又给13兵团扩充了一个独立旅,经费由11绥靖区提供,这个独立旅就是后来的253师,隶属于第9军。

三次扩充,三次皆成功,李弥的这项能力,在整个国军里面,可以说是独一档的,非常值得如今创业的人去学习,抗战结束后,李弥以3个师的兵力进入山东,离开山东时,已经变成了1个兵团3个军8个师,扩充了167%。

怎奈李弥干的事不是正义的,他即使扩充再多的兵力也难逃历史车轮的碾压,最终在陈官庄全军覆没,不过李弥善于长跑,还善于逆向思维,竟然北上,从陈官庄跑到青岛去了,然后从那里回到了南京,这个孙元良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孙元良是跑到信阳找张轸去了,然后从那里跑回了南京。

王伯勋的39A,因为在辽沈战役期间支援塔山去了,但是没赶上塔山之战,后来坐船去了南京,又到了蚌埠,本来要去徐州归建13兵团,但是没想到宿县丢了,津浦线断了,去不了,只能在蚌埠暂驻,后来编入李延年6兵团,于是39A就此和13兵团彻底失去了联系,但是这也是它幸运之初,没有跟随13兵团一起覆灭在陈官庄,算是保住了老8军的一点余脉103师。

不过后来39A一路逃到广东,1949年10月16日时,103师师长曾员三率领4000余人在三水市(就是后来健力宝公司所在地)接受了和平改编。

在淮海战役中,李弥13兵团又划入了一个新建的司元恺的115军,下辖了2个师:39师和180师。

39师本来属于40军,但是1948年11月的时候,从安阳空运来到了徐州。

180师本来是隶属于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59军,后来59弃暗投明,南京就把180师这个番号给了新成立的115军。

以上就是李弥13兵团从成立到覆灭的经过。

2 阅读:627

新刚读历史

简介:静下心来,读历史,沉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