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新生态滋养多项“国际领先”

爱看头条 2024-04-07 12:00:30

日前,在第七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首次对外发布了“8MW级大型碱性电解水制氢机组特性试验检测平台”等十大创新成果。

这些创新成果是如何研发的?成都的创新生态如何?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部分创新成果的研发团队负责人。

原始创新“硬实力”

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个、首套、国际领先、填补空白……成为此次发布的创新成果介绍中最闪亮的关键词。

比如,“百兆瓦级高压级联直挂式储能系统”是世界首套、国际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储能系统,可有效解决大规模新能源场站并网后的稳定性问题,改善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再看“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成果,该技术的成功研发支撑建成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标志着我国首个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电能转换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国内首个能够实现省级电网分钟级、区县级实时用电碳排放计量的系统也出自成都——“电力系统源-网-荷全环节碳计量方法及碳表系统”。

“它能够将实时变化的度电含碳量信息传递给用户,进而能够引导电力用户通过调节自身用电行为的方式实现降碳减排。”该成果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要做“首”字头的原始创新,这条研发之路并不平坦。“没有研发参照,唯有靠创新。”作为碳表系统研究团队的一员,研究院低碳城市能源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助理研究员李姚旺深知创新与突破背后的不易。

回忆起团队第一次尝试省级电网10分钟级的实时碳计量系统开发,李姚旺依然记忆犹新。面向省级电网数千节点系统、10分钟级实时计算、大量电碳信息直观可视化展示的需求……如同在极短的时间内穿越一片茂密的数据森林,探寻一条正确的路径,并画出地图,“经过反复的查错、更新、调试,我们在江苏南京实地连续开发了数月,最终圆满完成系统既定功能。”

如今,由这支团队研发的系统,已经在江苏、北京、广东等多地实现了实地应用,计量时间分辨率可达到10分钟级,空间分辨率可达到区县级,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技术。

创新生态“滋养”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此次的发布中也不乏面向成都“双碳”领域的成果。

“成都市双碳与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作为研究类成果,为成都市“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降碳目标分解提供了可行方案,将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含碳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绿能”比率,培育区域发展形成低碳新质生产力。

该研究团队成员李伟起表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成都不断优化的科技创新生态,不仅在创新的环节展现出强大的活力,更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成果在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背后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如同一片沃土,孕育着无数科技创新的种子,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和适宜的环境。

“在成都做科研,创新资源和氛围是很足的。”研究院智慧氢能系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汶颖同样也为成都的创新生态点赞。她与团队在2021年成功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该项目采用的技术将可再生电力资源转换为原料氢气,再将氢气合成液氨,从而实现将“弃电”化废为宝。

“成都乃至四川在氢能领域有着较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并且进行前瞻性布局的企业较多,还有大量富余水电可发展水电制氢。”在李汶颖看来,成都早在2019年便提出重视发展氢能产业,已然走在前列。成都的教育资源深厚、氢能研究机构众多,使得成都乃至四川拥有充足的、性价比很高的氢能领域人才供给和政策支持。

除了看重成都的科创资源优势,高品质的生活也是吸引李汶颖选择成都的原因之一。从来这做科研,到定居成都,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水平科技人才的主动选择。

得益于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纷纷来蓉创新创业,这不仅为高能级创新成果在蓉涌现提供人才供给,也为成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0 阅读:3